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567|回复: 0

    [基础] 【取穴配穴】埋线疗法的配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7 13: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配穴

          配穴是指在埋线疗法治病选穴后,将穴位进行组合配伍,以形成治疗处方,这种配伍是根据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选择主治相同或相似或起协同作用的穴位配合,以发挥其协调作用,使其相得益彰。配伍中,可取一个穴位,但更多的是取两个以上穴位,它们的分工,一部分穴起主治作用,用以治疗主要病证;一部分起辅助及加强作用,用以辅助及加强其主穴的治疗作用;一部分起兼治作用,用以治疗主证以外的其他病证。但由于针灸学的特殊性,配伍方法均以穴位分布部位来闸述和命名的。

    一、本经配穴法

          即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即选该脏腑经脉的穴位相配,这是循经取穴的具体运用。多用于本经脉所过部位和所属脏腑疾病。这种配穴方法,可是单独取一穴,也可是2个以上穴位配穴。如治哮喘,哮喘属肺病,选本经鱼际埋线。又如腰痛,疼痛部位属膀胱经,则取该经经穴肾俞,委中埋线。

    ニ、异经配穴法

          异经配穴法有两种含义,一是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既取本脏腑经脉的穴位,同时又取另一经穴位相配,以产生协同或兼治作用。如心律失常即取本经神门以益心镇静,又取足太阴经三阴交补养阴血,以达养阴补心的作用。二是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却选与其经脉相关的另外的经穴进行配穴,如治疗失眠取心经腧穴神门,加取心包经内关、足太阴经三阴交及安眠穴等相配。

    三、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部,后,指背腰部。前后配穴法即是以胸腹部和背腹部具有相似作用的穴位配伍埋线,以产生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多用来治疗相应部位的内脏疾病。这是根据“脏腑腹背、气相通应的理论确定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俞募穴相配。如治疗胃病时,在前面取胃的募穴中脘,在背部取胃的俞穴胃俞埋线。当然,亦可根据病情选用胸腹部及背部的其他穴位相配。如治疗气管炎,取背部八华穴,配胸部膻中穴等。

    四、上下配穴法

          此处的上,指上肢与腰部以上穴位;下,指下肢和腰以下穴位。用上部穴位与下部穴位配合使用,即是上下配穴法,这是经络手足上下联系规律的运用。如八脉交会穴的内关配公孙治心胸胃方面的痛证;又如治咽神经官能症,取在上的天突穴,与在下的气海配合埋线。《灵枢·经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脑"。上下配穴法,就是根据《内经》启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应用范围极广。

    五、左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与古代“阴刺”相似:“阴刺者,左右率刺之”,即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这种配穴法有两种含义,一是按人体经络循行,穴位分布具有两侧相对应的规律为依据,同时取两侧的同名穴位,这在治疗内脏病和全身性疾病时常用。如同时取两侧胃俞和足三里治疗胃病。二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配穴依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即是此法的运用,如治肩周炎,既在局部选穴,又在对侧下肢取穴埋线,多用于头面及经筋疾病。

    六、 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即近部取穴与远部穴配合使用。这是根据标本、根结和经气上下、内外有对应作用的原理确定的。 即头胸腹之“结”患病,不但取头胸腹本部位的穴位,同时取四肢之 “根”的穴位相配合;相反,四肢之“根”有病,不但取四肢本身穴位,同时取头胸腹之“结”的穴位相配合。如治疗肠炎,既取邻近穴位天枢,又取四肢的上巨虚和合谷埋线;治疗膝关节痛,既取近处的梁丘、足三里,又远取肾俞,大肠俞埋线。同时,局部、邻近选穴和循经、辨证取穴相配伍也可配合远近配穴法。 如外踝扭伤,取局部丘墟或邻近穴悬钟外,尚可选远道的阳陵泉。

    七、四维配穴法

          四维配穴法,即根据四维原理,将取穴方法分为局部取穴、对症取穴、根据中医原理取穴和根据西医理论取穴等四个方面,进行有机的组合相配而成。除局部取穴外,其中对症取穴是根据病人的症状选取相应穴位。中医取穴即运用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等中医取穴方法,西医取穴即按神经节段说取穴。四方面即“四维”。

          二维取穴分3个部分,即局部取穴+对症取穴、局部取穴+西医取穴、局部取穴+中医理论取穴。如埋线治疗胃病,取中脘为局部取穴;出现吞酸加取太冲为对症取穴。“局部理论取穴+西医理论取穴"即取中脘局部,再按神经节段取T,夹脊(胃为L,~,神经节段支配);“局部+中医”即中脘加足三里(循经取穴),胃俞(俞募取穴)。

          “三维"分三个部分相加,分两个方面,即“局部取穴+对症取穴+中医理论取穴”,“局部取穴+对症取穴+西医理论取穴,前者如中脘(局部)+太冲(对症)+足三里(中医循经取穴),后者如中脘(局部)+太冲(对症)+T7夹脊(西医)。

          “四维”即局部取穴+中医理论取穴+西医理论取穴+对症取穴。 如中脘(局部)+太冲(对症)+足三里(中医循经取穴)+T,夹脊(西医)。这种取穴方法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取穴特点,并针对疾病局部和症状的变化进行配合而成,因而更具有良好的疗效。

          以上配穴法,临床上不完全是独立的,往往一个配穴处方,包含了多种配穴方法。 如内关配阳陵泉,既属异经配穴法,也属上下配穴和左右配穴法。这种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的相互呼应的阵势,交通阴阳、沟通各经气血,来达到协调脏腑气血阴阳以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应用可酌情选用。

    八、 “病根穴”组合配穴法

          病根穴是根据患者症状和诊断,应用神经节段学说,选取相应神经节段,旁开1寸为穴。根周穴是指病根穴的左右或上下适当地加穴,能协助病根穴提高疗效。阿是区是在病灶区任意选穴2~4穴。阿是穴同传统的阿是穴;中间穴是指病根穴与阿是穴之间的部位。 经验穴是根据临床经验证明疗效较高的穴位。在以上穴位中选取该病最有效的精华穴,与病根穴配成整体处方。又称多法穴。实际就是将以上穴位进行适当配伍进行治疗,由此形成一种事实上的配穴法。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