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821|回复: 0

    脑瘫封针是不是中医针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31 0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小儿大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8-4%。

    临床上其典型表现为:



    封针治疗——定位原理类似“颅相学”

    在“封针”疗法的创始人发表的论文(2005年,中国临床康复杂志)中,作者提到这一疗法刺激的穴位是——头部大部分按脑解剖及神经生理功能选择与运动、 智力、 语言, 听视等在头部的投射区选注射点(位点)及少数传统穴位。

    看到这里我们想到了西方医学史上一段类似的“魔幻现实主义”内容——颅相学是原始的脑功能定位学说。在19世纪初,由法国解剖学家加尔和施普茨海姆共同创立,在《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学》中提出。该学说依据头盖骨的外部结构来推断心理功能和特性,有三个基本命题:

    (1)假设头盖骨的外部结构与头盖骨的内部结构及脑的结构相关;(2)假定心灵可划分为许多机能;(3)头盖骨的形状与心灵的官能相关——各种心理官能在大脑占据不同部位,故根据头盖骨隆起的程度和特征即能判断相应的心理官能发达的程度和特点。提出心灵官能与头骨区域相对应,心灵的官能可区分出37种,头骨相应地亦可划分为大小不同的37个区域。如“理智”与前额有关,“感情”则位于头的后部、两侧及顶部。

    事实上这一学说对后世的脑功能定位有一定意义,实际上脑部的特定区域的确与一定的功能有比较确切的联系,但是并不能够通过简单的观察或者直接刺激颅骨表面来实现,而刺激所谓的“投射区”或“投影区”并不能直接刺激到对应的脑区,这实际上是以“错误的理论”说明了一定的“现象”或“规律”,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古籍经典中也可以见到——《三国演义》中魏延被诸葛亮认为是“脑后有反骨”正是“颅相学“的一种应用——诸葛亮发现魏延“背叛”这一心理功能异常发达,所以判断其性格如此。

    甚至有了这样一种说法:

    那么,回到“封针”的穴位定位方法依赖类似“颅相学”的基础上来看,其治疗的科学性值得商榷。

    脑瘫针灸治疗的取穴原理


    事实上,文献已经有角度对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记载,而这里对于取穴原理的描述则非常具体而毫不模糊,比如最典型的一则——治痿独取阳明。而这里对于阳明经穴位的操作也绝不仅限于补益的手法,“治痿独取阳明”中的“阳明”在广义上可以涵盖脾、胃、大肠、小肠等诸多生理概念,因这些脏腑在生理功能上需要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上都有各自不同之处,所以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各脏腑虚实寒热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法。

    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大肠主排池糟粕,小肠分清泌浊。如其功能受损,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虚实寒热的不同证型,所以在治疗时“独取阳明”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则祛阳明之实以治痿,包括清阳明胃热,化阳明痰浊,清阳明湿热,泻阳明腑实,消食导滞。二是补阳明之虚以治痿,包括益脾胃之气,补阳明之阴等,由此可知,“治痿独取阳明”并非只补不泻,而是根据阳明经的虚实寒热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分别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治疗方法。表现在穴位的选择和手法的操作上,固有不同,而并非依赖并不存在的所谓“头皮反射区”。

    综上,从取穴角度而言,所谓的“封针”不属于传统针灸疗法。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5350799344835021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