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231|回复: 0

    [绪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及其内涵外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8 17: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0 15:01 编辑

    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的基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 中医基础理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突破,将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及其内涵外延

          (一)学科与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1.学科的概念及学科门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 13745-2009)引言中关于学科的含义: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里“相对”“独立”和“知识体系”三个概念是本标准定义学科的基础。“相对”强调了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独立”则使某个具体学科不可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知识体系”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
           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为成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学科。

           国家教育部将学科门类分为12门: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教育学、05文学、06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是医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隶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学科。

           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学术创新,、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六个方面。学科建设是体现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的概念不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人门课,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及中医经典著作奠定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原则的认识三部分。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学科内涵,是指构成学科的全部特征,能反映学科的特性和本质,使其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外延,是指学科对应的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专业知识领域的总和。

    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内涵

         (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体内部的形体,精神的高度和谐,重视养生在维护健康方面的作用: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正气的主导作用包括自稳态,自调整,自修复以及邪正盛衰的动态变化,以及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的“治病求本”的境界。

         (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认识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以象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作为原创思维方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一一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注重宏观观察,主张整体联系,强调功能特点;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形成古今结合、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认识方法。

         (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是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气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预防、治则和五运六气等内容。

           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外延

         (1)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理 临床各科中所包含的对疾病与证候认识的沿革、疾病与证候相关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研究等,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外延。 从临床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提升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又回归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体系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 中医药学一脉相连、血肉相关,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方剂的配伍、作用原理等皆来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才会发挥中药方剂防治疾病的最大效能。

         (3)中医学术流派和传承 从《黄帝内经》时代肇端,至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中医各家学术流派,诸如“医经派”“经方派”“脾胃论”“相火论”“邪气发病”“温疫论”“瘀血论”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4)多学科领域的交叉 《黄帝内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吸取天文、历法、物候、数学等当时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精华,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堪称楷模。现代,引进多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有效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创新,促进学术进步,是中医基础理论科学研究的必然途径。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