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发病】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467
|
回复:
0
[第7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3-28 16: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第七章 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病性 病位、病势、病传及预后等。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清晰分辨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也是进行正确诊断和恰当治疗的重要前提、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病机研究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
“病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该篇提出病机的重要性,并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 奠定了病机的理论基础,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注重病机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结合,《伤寒论》在《内经》外感热病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精辟地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的变化及其传变规律;《金匮要略》则对脏腑、气血、阴阳等病机进行了系统、深人的论述,并探讨了内科杂病和妇科病证的病机。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唐·王冰注释《素问》, 提出“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是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首次对儿科病机进行了全面阐述,归纳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金元四大家在病机理论上各树一帜,刘完素充实火热病机;张从正强调邪气致病病机;李杲确立脾胃病“内伤热中”的病机理论;朱震亨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六郁”病机进行阐发。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用来阐明外感热病的病机规律,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清·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完善瘀血致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唐宗海《血证论》有“脏腑病机论”专篇,对血证与脏腑病机做出突出贡献。历代医家对中医病机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了学术水平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近几十年来,随着对于现代疾病谱的认识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病机理论不断涌现,如脉络病机说、痰瘀同源说、瘀毒病机说、体质病机说等,以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了中医病机理论。
中医病机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从整体观、辩证观和恒动观来认识和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变化的机理。病机理论的整体观,一是注重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身状况联系起来,通过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二是注重疾病发生、发展及患病机体与自然、社会等外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中医病机理论的指导思想。病机理论的辩证观,将病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联系起来,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过程中,既注重一般规律的研究,也注重某些“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的认识,形成中医病机理论的逻辑思维。病机理论的恒动观,是基于运动变化的观点,视其进退,察其吉凶,及时、动态地辨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传变,形成临床实践全过程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这种强调立足于整体,从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并注意疾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是中医病机学说的整体观、辩证观和恒动观的体现。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研究疾病发生基本机制的理论。疾病与健康相对而言,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就是健康,称为“平人”。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形与神俱,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是维持健康状态的基础。
《灵枢·根结》以“真邪相搏”概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的相搏交争过程。正邪相搏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过程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是正邪相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并影响着病证的性质和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气引起的各种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始终。致病因素与人体正气之间的抗争,双方的盛衰消长,决定了病变发展的趋势。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即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包括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
正气的抗病、祛邪等作用,是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作用的综合表现。正气的充盛取决于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充足、脏腑形质的完整及功能活动的正常和相互协调。
正气概念源于《内经》, 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夺人正气”“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由此可见正气是一身之气抵抗外感邪气入侵时的称谓。正气有时又以“精气”“真气”称之,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李东垣将“谷气”作为正气。真气、谷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之以正气,是强调先、后天之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后,由于邪气概念的拓展,将所有致病因素概称邪气,因而正气的概念也有了相应的外延,将整个机体,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生理功能所表现的抗邪、祛病、调节、修复等能力,概称为正气的作用。
2. 正气的作用
正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抵御外邪 邪气侵袭人体,正气必然会与之抗争。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 难以入侵,故不发病;或虽邪气已经侵人人体,但正气尚充盛,能及时抑制或消除邪气的致病力,亦不发病。
(2)祛除病邪 邪气侵袭人体后,若正气强盛,可在抗争中祛除病邪;或虽发病,但邪气难以深入,病较轻浅,预后良好。
(3)修复调节 对邪气侵人面导致的人体因即失调 脏赔形质损伤、精血津液亏耗及生理功熊失常,正气有自行调节、修复、补充的作用、可使疾病向愈。
(4)维持脏赔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充足,可促进脏厨经络之气的运动正常,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不息,可推动和调节各脏赔经络的功能,使之正常发挥,并推动和调节全身精血律液的运行输布、使之畅达而不瘀滞、从面防止疼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以及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的产生。
3. 正气与发病
正气的强弱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关键因素和内在根据、故《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售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而致病,是由于正气虚弱,故《素问·评热病论》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亦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病邪侵人和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有:
(1)正虚感邪而发病 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邪乘虚而人,疾病因之发生;或正气不足,适应和调节能力低下,也易对外界的情志刺激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而发为情志病。
(2)正虚生邪而发病 正气不足,调节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能力下降,易致脏腑功能紊乱,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可“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病理产物的积聚而引起新的病变。如《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3)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正气充盛,奋起抗邪,邪正相搏剧烈,多表现为实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亏损,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若正气虚衰,不能敌邪,邪气易于深入内脏,为病多重。因此,正气的盛衰不仅决定着发病与否,还与病证的深浅和性质有关。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邪气的基本概念
邪气,与正气相对,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外伤、虫兽伤、寄生虫、毒邪等。
邪气概念源于《内经》。《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根据病邪来源不同,用阳邪与阴邪区分外感和内伤两类病邪。《素问·八正神明论》将邪气分为“虚邪”与“正邪”,《灵枢·刺节真邪》称为“虚风”和“正风”, 指出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疠气)乘虚侵人,致病较重者,为虚邪或虚风;四时之正气(六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致病轻浅者,称为正邪或正风。
2. 邪气的作用
邪气侵犯人体,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主要体现为:
(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邪气侵人发病,可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2)造成脏腑形质损害 邪气作用于人体,可对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形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致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耗而为病。
(3)改变体质类型 邪气侵人,还能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如阴邪致病,损伤阳气,久之可使体质由原型转变为阳虚体质,使之易感阴寒之邪;阳邪致病,易伤阴气,可使体质转化为阴虚体质,使之易感阳热之邪。
3. 邪气与发病
中医发病学,既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认为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主要有:
(1)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而引起正邪交争的结果,若没有邪气侵袭,人一般不会得病。当感邪较重,或邪气致病性强,正气虽不虚,亦可使人致病。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不同的邪气作用于人,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证候类型。如六淫邪气致病,发病急,病程较短,初起多有卫表证候,证属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发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多直接伤及内脏,或致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产生病变。饮食所伤,常损伤脾胃,或致气血不足,或致食物中毒等。外伤,都是从皮肤侵人,损伤皮肤、肌肉、筋骨,甚至脏腑。
(3)影响病情和病位 邪气性质、感邪轻重、邪气所中部位与发病病情的轻重有关。一般而言,虚邪伤人,病情较重;正邪伤人,病情轻浅。感邪轻者,临床症状表现较轻;感邪重者,临床症状表现也重。受邪部位表浅者多形成表证;受邪部位较深者多形成里证;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称为“两感”, 其症状表现重,易于传变。邪气的性质与病位有关。如风邪轻扬,易袭阳位,多在肺卫;湿邪易阻遏气机,多伤及于脾;疠气发病急骤,传变快,病位停留于肌表非常短暂,易传入于里,伤津耗血,损伤人体心、肝、肾等重要脏腑,甚则致人死亡。
(4)某些情况下主导疾病的发生 在邪气的毒力和致病力特别强,超越人体正气抗御能力和调节范围时,邪气对疾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疠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损伤而产生病变。故历代医家都强调避其邪气侵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邪正相搏,即邪正斗争,指邪气伤正与正气抗邪之间的相互斗争。邪正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病证的性质和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1)正胜邪退不发病 正气充足,或抵御外邪入侵,或祛邪外出,或防止内生病邪的产1. 决定发病与否生,机体不受邪气的侵害,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故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邪气亢盛,致病力强,超越了正气的抗邪能力,外邪得以侵人人体,或内生病邪亢盛,进一步损害机体,造成机体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异常,或心理活动障碍,或脏腑组织的形质损伤,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疾病。
2. 决定证候类型
疾病发生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轻重、进展与转归,都与邪正胜负有关。正整邪实,多形成实证;正虚邪衰,多形成虚证;邪盛正虚,多形成较为复杂的虚实夹杂证或危里证。感邪轻而正气强,病位表浅,病情轻,疗效和预后好;感邪重而正气弱,易于传变,病位较深,病情重,疗效和预后差。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