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85|回复: 0

    [第7章 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二、阴阳失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9 19: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机变化。一般而言,邪正感袁是虚实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常联合应用、互为羽翼。

    (一)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过于亢盛,导致以邪气盛为主的病机变化,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

            就感邪性质而论,病邪侵袭人体,多同气相求,阳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阳偏盛,阴邪侵犯人体可导致机体阴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阴阳偏盛必然导致机体寒热变化。由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一方偏盛必然制约另一方使之减弱,阳偏盛伤阴可致阳盛兼阴虚,进而发展为阴虚病变;阴偏盛伤阳可致阴盛兼阳虚,进而发展为阳虚病变。因此,“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是阴阳偏盛病机变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1. 阳偏胜

            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阳邪偏盛、功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而产生热象的病机变化。阳盛的病机特点为阳盛而阴未虚,临床表现以实热证为主,可见身热,面赤,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若阳盛伤及阴液,则兼有口渴、小便短少等表现,即所谓“阳盛则热”“阳盛则阴病”。

            形成阳偏胜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而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阳邪亢盛,以热、动、燥为临床特点,可见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阳邪亢盛,阳长阴消,“阳胜则阴病”, 可伤阴耗液。阳盛之初,对阴液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如果病情发展,阳邪亢盛,明显耗伤阴液,疾病则转化为实热兼阴虚津亏证;若阴气大伤,疾病可由实转虚而发展为虚热证。

    2. 阴偏胜

            阴偏胜,即是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阴邪偏盛、功能抑制、机体反应性减弱而产生寒象的病机变化,可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紧或迟等症状。阴盛的病机特点为阴盛而阳未虚,临床表现以实寒证为主;若阴盛伤及阳气,可兼有脘腹冷痛,溲清,便溏等表现,即所谓“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形成阴偏胜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或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寒邪中阻等,导致阴邪亢盛。

            阴邪亢盛,以寒、静、湿为其临床特点,可见形寒肢冷,跨卧,舌淡而润,脉迟等。阴邪亢盛,阴长阳消,“阴胜则阳病”, 可损伤阳气。阴盛之初,对阳气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寒证。如果阴寒内盛较重,多伤及阳气,故常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形成实寒兼阳虚证;若阳气伤甚,疾病可由实转虚,发展为虚寒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机变化,属于“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

            由于阴阳双方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因此当阴或阳一方虚衰时,必然无力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对方的相对偏盛,从而形成的虚寒性、虚热性病机变化。

    1. 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推动、气化等功能减退,出现虚寒内生的病机变化。阳虚的病机特点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亢,临床表现为虚寒证,可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胖苔白,脉沉迟等症状,即所谓“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形成阳虚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耗阳气。人体阳气虚衰,突出地表现为温煦、推动和气化功能减退。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人体热量不足,难以温暖全身而出现寒象,可见畏寒肢冷等症:推动作用减弱,可见精神萎靡,喜静,便秘等症;气化功能失司,脏腑经络等功能活动减退,则可出现水湿停聚、痰饮水肿。

            阳气不足可见于五脏六腑,如心阳、脾阳和肾阳等,但一般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所以肾阳虚衰在阳气偏衰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虚而有寒;后者是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2. 阴偏衰

            阴偏衰,即阴虚,指机体阴液不足,凉润、宁静、抑制等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出现虚热内生的病机变化。阴虚的病机特点为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临床表现为虚热证,可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咽干,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即所谓“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

            形成阴虚的主要原因,多由于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阴液亏虚,主要表现为凉润、抑制与宁静的功能减退,阴不能制约阳,阳气相对偏亢,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等多种病变。

            阴虚可见于五脏六腑,如肺阴、脾阴、胃阴、心阴、肝阴和肾阴,皆可发生阴虚病变,但一般以肾阴亏虚为主。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区别:前者是虚而有热;后者是以热为主,虚象并不明显。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内虚的病机变化。阴阳互损是以阴阳偏衰为基础,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为原理,以损及肾之阴阳失调为条件,所表现出的病机变化。由于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所谓“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因此,当脏腑的阳气或阴气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损及肾阴、肾阳。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肾之阴阳及肾本身阴阳失调,才易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病机变化。

    1. 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气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出现阳虚,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如肝阳上亢证,其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阴虚阳亢:但病情发展,因肾阴亏虚而影响肾阳化生,又出现畏寒肢冷、脉沉细等肾阳虚衰的症状,形成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证。

    2. 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阴虚,形成以阳虚为的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如肾虚水泛证,其病机主要为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津液停聚而水湿内生,溢于肌肤;但其病变发展,又可因阳气不足而导致阴液化生无源而亏虚,又出现日益消瘦,烦躁不安,甚则阴虚风动而抽搐等肾阴亏虚之症状,形成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指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的病机变化,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或偏衰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 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指阳气极虚,导致阴寒之气偏盛,壅闭于里,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机变化,临床表现为真寒假热证。阳气极虚,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畏寒践卧,溲清便溏,舌淡苔白,脉微欲绝等症状;逼迫阳气浮越于体表,可在原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反见身热,烦躁,口渴等假热之象,称为“格阳”; 若阴盛于下,虚阳浮越,可见面赤,称为“戴阳”。仔细观察,则身虽热,反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面虽红,却浮如妆,游移不定,可作辨别。

    2. 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壅遏于内,排斥阴气于外,而出现内真热外假寒的病机变化,临床表现为真热假寒证。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状;排斥阴气于外,可在原有热盛于内的基础上,又出现四肢厥冷等假寒之象。仔细观察,则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热,可作辨别。

    (五)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之间在“极”或“重”的条件下,证候性质向相反方面转化的病机过程,包括由阴转阳和由阳转阴两方面。

    1. 由阴转阳

            由阴转阳,指阴偏盛的寒证,转化为阳偏盛的热证的病机过程。临床表现为由寒化热的病性转化。

            由阴转阳的形成,发生于阳盛或阴虚阳亢的体质,或邪侵属阳的脏腑经络,在此条件下,寒证从阳化热;或失治误治伤阴,邪从热化。

            如太阳病,初起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无汗,脉浮紧,此为表寒证;继而出现阳明里证,症见壮热,不恶寒,心烦口渴,大汗出,脉数,则表示病变已从表入里,从阳化热。

    2.由阳转阴

            由阳转阴,指阳偏盛的热证。转化为阴偏盛的寒证的病机过程。临床表现为由热化寒的病性转化。

            由阳转阴的形成,多发生于阳虚阴盛体质,或邪侵属阴的脏腑或经络,在此条件下,热证从阴化寒;或失治误治伤阳,邪从寒化。

            如某些外感疾病,初期出现壮热,面赤,口渴,咳嗽,舌红苔黄,脉数等热邪亢盛之象,属阳证:由于邪热炽盛,或失治误治,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亡阳危象,属阴证。

            由阴转阳和由阳转阴的病机变化过程,与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完全不同:前者是证候性质在前、后两个阶段发生彻底改变;而后者证候性质并未出现变化,只是出现症状假象而已。

    (六)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机变化,包括亡阴和亡阳。

    1. 亡阳

            亡阳,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病机变化。

            亡阳的形成,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或因汗出过多,吐泻无度,津液过耗、气随津泄,阳气外脱;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多;亦可因慢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终至阳气亏损殆尽,而出现亡阳。临床可见冷汗淋漓,心悸气喘,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畏寒跨卧,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生命垂危的症状。

    2. 亡阴

            亡阴,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病机变化。

            亡阴的形成,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伤耗阴气,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而为汗,以致阴气随之大量消耗而突然脱失;也可由于长期大量耗损津液和阴气,日久导致亡阴。临床可见手足虽温,大汗不止,烦躁不安,体倦无力,脉数疾躁动等危重征象。

            亡阴和亡阳,在病机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阴亡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故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生命活动终止而死亡。

            综上所述,阴阳失调的病机,是以阴与阳之间所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以及相互消长、转化等理论来阐释分析机体寒热病证的病变机理。阴阳失调的病机虽然很复杂,但其中最基本的病机是阴阳的偏胜和偏衰。阴阳偏胜不仅可以导致其对方的亏损,也可以形成阴阳格拒或阴阳转化;阴阳偏衰不仅可发展为阴阳互损,也可导致阴阳亡失。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