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4097|回复: 0

    [第7章 病机] 【第四节 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30 13: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节 疾病传变

            疾病从发生、发展到转归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致病因素和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所处环境条件有所差异,以及治疗、 康复及护理措施的得当与否,都能影响到疾病发展和转归,使疾病过程错综复杂。传变,指疾病机体脏脑经络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研究疾病传变,就是阐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病机的演变、发展规律。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疾病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的传移,二是病性的变化。

    (一)病位传变

            病位,即疾病所在的部位。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表里之间、内脏之间,均有经络相互沟通联络,气血津液循环贯通。病位传变,即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或其他脏腑传移,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便能把握病势发展趋向,从而抓紧时机进行早诊早治,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实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常见的病位传变,包括表里之间与内脏之间的传变,而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传变又各有特点。

    1. 表里传变

            表里传变,又称表里出人、内外传变,代表病变部位深浅和病势变化轻重的趋势。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自表入里、由浅而深,或向相反方向传变。所以,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表里传变,主要表现为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

            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指的病变部位并不是固定的。病在表,多见皮毛、肌腠、经络的病机变化及其临床表现;病在里,多见脏腑、精气血津液的病机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1)表病入里 亦即表邪入里,指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的肌肤卫表层次,而后内传人里,病及脏腑的病机传变过程。常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或中期,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多由于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退,病邪得以向里发展;或因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或因失治、误治等因素,以致表邪不解,迅速传变入里而成。

            病邪由表入里的传变,多按规律而依次相传,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人,极于五脏之次也。”病邪依次内传,转化人里,多由于正气渐损,正不胜邪所致。若正气抗邪无力,病邪长驱直人,则可表现为直中的传变形式。病邪直中入里,多由于邪气过盛,暴伤正气,正不敌邪而成,或为内外病邪相引所致。

            (2)里病出表 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等在里层次,而后由于正邪斗争,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机传变过程。

            病邪由里出表,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抗病和驱邪能力。若正能胜邪,驱邪外出,则病由里出表;反之则正气内溃,病邪继续内陷深入,则里病难有外达之可能。里病出表,多为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或向愈之机,其病机发展为顺。反之,病邪内陷,正气日衰,病势恶化,则病机发展为逆。

    2.外感热病传变

            外感热病、指外邪侵人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伤寒为外感热病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狭义伤寒即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外感热病传变规律,基本是表里传变,但内传入里后,亦见脏腑间的传变。不同的外感热病、其病位传变的形式又有所区别,主要有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

            (1)伤寒六经传变 指外邪循六经传变,由表人里,渐次深人。一般传变规律为太阳一阳明一少阳一太阴一少阴一厥阴,称为“循经传”。六经传变,还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如越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与并病等。

            (2)温病卫气营血传变 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一般而言,病在卫分为病势较轻浅;病在气分为邪已传里,病势较重;病在营分为邪已深人,病势更重;病在血分为邪气更加深人,最为严重。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为温热病由表人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疾病演变过程,揭示了病变的不同程度和阶段。

            (3)温病三焦传变 指温病的病变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发生传移变化。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有顺逆之分:顺传,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传入中焦脾胃,中焦病不愈,则传入下焦肝肾。逆传,即由肺而传入心包,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外感温热篇》)”。

    3. 内伤病传变

            内伤病是内脏遭到某些病因损伤所致的一类疾病。因此,内伤病的基本病位在脏腑。内伤病的传变形式,主要有脏腑之间的传变、经络之间的传变、经络与脏腑之间的传变。

            (1)脏腑之间的传变 包括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及形脏之间传变。

            脏与脏传变 即病位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是内伤病最主要的病位传变形式。脏与脏发生传变的机理,除经络的联系外,阴阳五行关系失调、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等,均可引起病邪从一脏传及他脏。脏与脏传变的一般规律主要有母子相及、相乘、相侮等,详见“五行学说”部分。

            脏与腑传变 即病位传变发生于脏与腑之间,或脏病及腑,或腑病及脏。多见于脏腑之间表里相合关系的传变。脏腑表里相合之间,有经脉相互络属,病机变化相互影响,使得病邪在脏与腑之间传变。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得大肠腑气传导向下而清肃下降,大肠得肺之肃降而传导粪便,若肺失肃降,则导致大肠腑气不通而发生便秘;反之若大肠实热,积滞不通,亦可致肺失肃降,出现胸满而喘咳。此外,尚有因脏腑功能联系密切,故其病变亦可相互影响,如肝气横逆犯胃、脾之湿热熏蒸导致而成黄疸等。

            腑与腑传变 即病位传变在六腑之间发生传移变化。六腑各自有明确分工,共同参与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因此,一腑功能失常往往会影响及另一腑,导致病变。如大肠传导失常,腑气不通,则可导致胃气上逆,出现暖气、呕恶等症状。

            形脏内外传变 即病邪通过形体官窍而内传相合之脏腑,或脏腑病变影响相应的形体官窍。外邪侵袭形体官窍后,多沿经脉传人脏腑。如寒邪袭表,多通过口鼻、皮毛客于手太阴肺经,再内传于肺而致肺失宣肃,出现咳嗽、喘促等症。反之,病变亦可由脏腑经过经脉,外传于形体官窍。如肝血不足可见筋脉拘急,肝火上炎可见两目红赤,肝经湿热可见阴部湿疹搔痒等。

            (2)经络之间的传变 指经脉之间阴阳相贯,一经有病必然传至他经,或影响相联系的其他各经。如足厥阴肝经,布胁肋,注肺中,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循经上犯,灼伤肺经,即所谓木火刑金,而出现胸胁灼痛、咳嗽、咳引胸痛等肺肝两经之证。

            (3)经络脏腑之间的传变 指邪气由经脉传至脏腑,或由脏腑传至经脉。如心肺有病,通过其所属经脉的循行部位而反映出来,出现胸痛、臂痛等症。

    (二)病性转化

            病性转化,即疾病证候的性质转化,主要包括寒热转化与虚实转化。

    1. 寒热转化

            寒热转化,指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过程。寒证与热证是机体阴阳失调所导致的两种性质相反的病机变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极”或“重”的条件下,阴阳之间向相反方面转化,包括由阴转阳即由寒化热,或由阳转阴即由热化寒。详见病机“阴阳失调”部分。

    2.虚实转化

            虚实转化,指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虚转化为实,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的过程。虚实转化决定于邪正盛衰。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经常发生着变化,当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其位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呈现由实转虚或由虚致实的变化。详见病机“邪正盛衰”部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