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512|回复: 0

    [第7章 内科症证] 第二十二节 疟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8 16: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二节 疟疾

            疟疾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又称“打摆子”“冷热病”“脾寒”。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根据休作时间可分为每日疟、间日疟、三日疟寺。

            疟疾主要为感受疟邪所致。本病的病位为半表半里, 与少阳经、督脉关系密切。基不病仇是邪伏半表半里,出人营卫之间,正邪交争、邢入与阴相争则寒,邪出与阳相争则热,疟加认藏则寒热休止。

            西医学中的疟疾属本病范畴。

    【辨证要点】

            主症 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

            正疟:常先有哈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温疟:热多寒少,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寒疟:寒多热少,口不干渴,胸闷脘痞,时有呕恶,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弦迟。

            劳疟:疟疾迁延日久,遇劳累辄易发作,寒热不甚,面色菱黄,倦怠无力,纳少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疟母:左胁下有痞块,隐隐作痛,或寒热时作,肌肉瘦削,神疲倦怠,甚则唇甲色白。舌质淡,脉弦细。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和解少阳,祛邪截疟。取督脉、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大椎 陶道 中渚 间使 后溪

            配穴 温疟配曲池、外关;寒疟配至阳、期门;劳疟配脾俞、足三里;疟母配章门、痞根。呕吐配内关、公孙;高热配十宣、委中;神昏谵语配中冲、水沟;烦热盗汗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配脾俞、三阴交。

            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合陶道能振奋阳气,为截疟要穴;疟邪客居少阳则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故取手少阳的中渚、心包经穴间使以和解少阳之邪;后溪宣发太阳经气,引邪外出。诸穴合用,可收和解少阳、祛邪截疟之功。

            操作 毫针常规刺,在发作前半小时左右针刺效佳,针刺可留针至既往发作时间已过再出针。

    2. 其他治疗

            (1)三棱针 取大椎、十宣、委中、曲泽。于寒战开始时点刺出血数滴。

            (2)皮肤针 取大椎、陶道、身柱、风府、间使、合谷、太冲、大杼、胸5至骶夹脊。发作前半小时左右复叩刺至皮肤潮红。

            (3)耳针 取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脾、肝。于发作前半小时左右针刺,强刺激,留针1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4)穴位注射 取大椎、陶道、间使、合谷、太冲、曲池。每次选用3~5穴,用青蒿注射液或复方奎宁注射液,于发作前半小时左右注射,常规穴位注射。

            (5)穴位贴敷 取神阙。细辛3g研末水调成膏状贴敷,胶布固定,每日1换。

    【按语】

            1. 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肯定。一般认为,在发作前半小时左右针灸效果更好。

            2. 本病具有传染性,需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所有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原虫携带也可在高发季节用艾条灸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每次10分钟;或用大艾炷灸,每穴3..壮,每日1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3. 回归热、黑热病、病毒性感染以及部分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引起类似症状。

    【文献摘录】

            1. 《素问·刺疟》: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夹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2. 《神应经·疟疾部》: 脾寒发疟,大椎、间使、乳根。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