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疝气
疝气是以少腹、睾丸、阴囊等部位肿大、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又称“小肠气”“偏坠”等。
疝气的发生常与感受寒湿、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少腹及前阴,前阴在任脉循行线上,足厥阴肝经过阴器、抵少腹,故本病与任脉、足厥阴肝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寒湿、湿热阻络或脉失所养。
西医学中,疝气多见于腹外疝、肠套叠、睾丸鞘膜积液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少腹肿胀疼痛,痛引睾丸,或睾丸、阴囊肿胀疼痛。
寒疝:阴囊冷痛,睾丸坚硬拘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紧。
湿热疝:阴囊肿热,肢体困重,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狐疝:阴囊时大时小,立时睾丸下坠,阴囊肿大,卧则睾丸人腹,阴囊肿胀自消,重症需以手推托方能复原回腹。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散结通络止痛。取任脉、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大敦 太冲 三阴交
配穴 寒疝配神阙、气海;湿热疝配中极、阴陵泉;狐疝配下巨虚、三角灸。
方义 任脉为病,内结七疝,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故取任脉关元、足厥阴经大敦、太冲,配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三阴交,可疏调任脉、疏肝理气、消肿散结、行气止痛,不论何种疝气皆可用之。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疝、狐疝可用灸。
2. 其他治疗
(1)耳针 取外生殖器、肝、肾、小肠、交感、神门。每次选取2~3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贴敷 吴茱萸、肉桂、丁香各1g, 研细末,白酒调成膏状填脐内,外用胶布固定。2~3日更换1次。适用于寒疝。
【按语】
1.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发作频繁,回纳困难者,可考虑手术根治。
2. 治疗期间应避免劳累,调摄营养。
【文献摘录】
1. 《世医得效方·卷三》: 诸疝上冲气欲结,灸独阴神效······诸疝取关元,灸七壮,大敦七壮。
2. 《医学纲目·卷之十四》: 诸疝大法,取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关元、水迎。
3. 《针灸聚英·卷二》: 疝,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针太冲、大敦、绝骨。
4. 《针灸大成·卷九》: 若卒患小肠疝气、一切冷气、连脐腹结痛、小便遗溺,灸大敦三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