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针疗
›
一针疗法的基础:认识针灸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037
|
回复:
1
一针疗法的基础:认识针灸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7-5 12: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1.针灸与针灸疗法
一提起“针灸”,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针灸就是在穴位上扎针,许多地方的老百姓把针灸叫做“扎干针”。这是因为现在治病常用的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俗称“打吊针”或“打吊瓶”),扎针的时候都是要把药液注射到体内,而针灸的时候只是把细细的金属针扎在穴位上,针是实心的,针上没有任何要,所以就叫“扎干针”。但实际上,“针灸”并不只是“扎干针”,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更确切地说,“扎干针”只是“针灸的一部分。顾名思义,“针”和“灸”。“针”就是针刺、扎干针(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也有人把穴位注射等疗法归属于“针”的范畴); “灸”是灸疗。 “灸”这个字上面是天长地久的“久”,下面是一个“火’’字,说明“灸”肯定与“火”有关。那么什么是“灸”呢?“灸”一般是用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用火点燃后,在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熏烤热灼。因为“灸”一般是用艾作灸疗材料,所以灸通常多称为“艾灸”。许多地方,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都有在家中的门上插上一些艾草以避邪防病的风俗,艾灸用的材料就是这种艾草制成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人往往把“灸”误写或者误读成“炙”,甚至个别医疗机构也把“针灸科”写成“针炙科”,是非常不应该的。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针灸疔法是运用针刺和灸疗这两大类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因为针法和灸法都是作用在穴位上的,并且常常配合应用,相互补充,所以合称“针灸”。令每位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针灸疗法是我们勤劳聪明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创造和总结出来的。现在,这一疗法已经登上了医学的大雅之堂,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灸疗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经络、穴位(专业术语叫“腧穴”)、针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四大部分。
凡是学过针灸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针灸易学而难精”。也就是说,要学会针灸很容易,只要知道几个有用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人中等,然后将针扎入穴位就可以了。但是针灸要精通很难,针灸学是个“无底洞”。针灸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疗法,但实际上它又很不简单。
应用针灸治病有很多的优点,因为针灸疗法通常不用任何药物,避免了内服和注射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当代,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针灸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据现在的资料统计,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疗效是其他中西医疗法所无可比拟的。也就是说,对某些病症。针灸应该是首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针灸疗法历经千年而不衰,并引发了全球性针灸研究热潮。针灸是扎在穴位上的。用的穴位有多有少。少则只扎一十穴,多则要扎数十穴,这里专门讲的就是只针一个穴位的疗法。
2.针灸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起源的确切年代已难以考证,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看,早在创造文字之前针灸就已经萌芽了。 现在用的针灸针一般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但针的前身却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叫“砭石”。早在原始社会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要赤脚露体、奋力奔跑以捕获食物和逃避野兽,在身体不慎被石头等物磕打、刺伤后,会发现身体某些不适或疼痛感也随之缓解。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生活,常常在患病后用锐利的石块或石片刺激疼痛处,或发溃决脓以缓解疼痛和治疗疾病,这样从无意识的发现到有意识的运用,通过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久而形成了以石治病的方法。这种用来治病的石块或石片,就叫做“砭石”。
古代的地理学专著《山海经》有这样的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砭石。”又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关于针术的发源地,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砭石者,亦从东方来。”针灸学术界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东方主要指中国山东一带。现在看来,这是有根据的。山东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的人头鸟身“扁鹊针灸行医图”,为针术起源于我国东部提供了历史证据。更具说服力的是,近年来在山东省又发现了其形色皆如玉的一种特殊石头,经著名中医文献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马继兴先生等的考证,这种石头正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有石如玉,可以为针”的砭石,现在中国针灸学会已成立了砭石分会,专门对古老的砭石及砭石疗法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对于针术的起源,还有“伏羲制九针”的说法(如《帝王世纪》),但已经是关于金属针的事了。砭石的使用,主要是在冶炼术发明之前,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具也得到了不断改进,由石针、骨针、竹针而渐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针、银针9根,这一发现,证明了早在2000年前已不单是采用铜针、铁针,而且已采用金针、银针作为针刺的工具了。
灸法的起源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再简要说一下历代针灸的发展和应用一针疗怯的情况。
春秋战国到秦汉,最著名的针灸医家有三个:扁鹊、华佗、张仲景,三人也都是一针疗法的大师。如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针灸百会穴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证,使其起死回生,华佗一针解除了曹操的头风之苦;此外,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其疗疾……若当针,亦不过一二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张忡景写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内有不少针灸或针药并用的内容,提出了“阳证用针,阴证用灸”的原则,其用刺期门治热入血室,针足三里预防传经等疗效确实,历代广为应用,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
另据《史记》记载,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针刺涌泉穴治疗济北王阿母之热厥足热症,立愈。此时与针灸有关的书籍主要是《黄帝内经》和《难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其中的《灵枢》又称为《针经》,主要内容就是针灸。要想真正成为一名高水平的针灸医师,如果不研究《内经》,特别是不研究《灵枢》,那是肯定不行的,如果下功夫真正把《灵枢》读懂了,就可以一通百通,左右逢源。我的这本小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对《灵枢》部分内容的现代解读。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当首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据说皇甫谧自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终在别人的教育下“浪子回头”,在文史方面做出了很大成就。他到了中年得了“风痹”证,几至于卧床不起,于是,便发愤学医,最后不仅自己的病好了,撰写的《针灸甲乙经》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我在临床上常用针手三里治疗急性腰扭伤,针腕骨治疗中风手指拘挛,常常一针即有佳效,就是源于此书。
自隋唐开始,针灸独立设科。这个时期出了两位年过百岁的针灸名家,一位是活了103岁的甄权(约540---643),另一位便是活了101岁的药王孙思邈(581 -682)。甄权是位一针疗法的高手,据记载,隋鲁州辩史库狄嶔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不能治,甄权只针肩髃一穴,迅即冶愈能射,撰有《针经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著作。643年,唐太宗曾亲临其家访视长寿的饮食药性,并赐寿杖衣服。孙思邈是我最为佩服的医家之一,著有传世名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和潜心治学、淡薄名利的思想堪为我辈楷模。在针灸方面,他发明了阿是穴,提出了针、灸、药各有所长, “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的观点,井创立了灸法的一些原则,1991年我曾专门撰文《论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发表于《山东中医杂志》。
宋朝,王唯一设计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是最早的针灸教学模型。宋金元时期,是针灸发展的争鸣时期。最有成就的针灸医家当数窦杰(字汉卿,后改名窦默),所撰《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又名《六十六穴.流注秘诀》)、《标幽赋》等,都是针灸名著,很值得一读。窦氏尤其擅用八脉交会穴治疗各种病症,如列缺穴主治31症、照海穴主治29症、公孙穴主治27症、内关穴主治25症等,记得我20多年前刚毕业因讲授《针灸医藉选》向恩师张殿民教授请教时,他说:“《标幽赋》可不是一般的人就能讲得了的。”我当时还颇不以为意,近年才知恩师所言不虚,只可惜恩师已因操劳过度卒发心脏病而驾鹤西去(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又不禁脱眶而出,恩师为祖传四代名医,学富五车,经验丰富,尤其擅治疑难杂症,针灸亦其所长。我与恩师是同乡,自学医之初就倍受关爱,获益颇多)。此外,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记有不少单穴治病的针灸案例,如“有一男子咳嗽,忽气出不绝声,病数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应,微以冷针频频刺之而愈”。王执中还是善用火针的高手,如“舍弟腰痛出入甚艰,子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行履如故”。“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见昆季必泣,有欲别之意。予疑其心悲,为刺百会穴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因此与人浩哮喘,只缪肺俞,不缪他穴。唯按肺俞不痛酸者,然后点其他穴”。窦材以当世扁鹊自称而著有《扁鹊心书》,重灸法擅长分别应用关元、命关等穴而救治大病;庄绰《膏肓俞穴灸法》是第一部单穴成书的著作;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李东垣和张子和,也都是针灸的行家高手。如张子和《儒门事亲》载:“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住,倒于街衙,人莫能助,呼予救之。予引经证之,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予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阴之二穴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针灸的兴盛时期。最著名的医家和著作是杨继洲《针灸大成》。此书是杨氏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写成的,内容非常丰富,是继《灵枢》、《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要学好针灸学,如果选最重要的三本书的话,那就是《灵枢》、《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杨继洲也是一针疗法的大家,许多病症,一针下去,常收奇效,如“辛酉,夏中贵患瘫痪,不能动履,有医何鹤松,久治未愈。召予视.曰:此疾一针可愈。鹤松惭去。予遂针环跳穴,果即能履。”此外,杨氏还是指针疗法和针药井用的高于,如“壬戌岁,吏部许敬庵公,寓灵济官,患腰痛之甚……诊其脉,尺部沉数有力……是湿热所致,有余之疾也。医作不足治之,则非矣。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痛稍减,空心再与除湿行气之剂,一服而安”。2005年全国针灸界还专门在杨继洲的家乡浙江衢州召开了《针灸大成》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我有幸被邀请参加。此外,明代的主要针灸医家和专著还有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蔚为大观,诸家各有所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促进了针灸的发展。
到了清代,虽然也有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等书的问世,但由于清朝腐败政府拘泥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竟以“针剌火灸究非奉君所宜”为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自此一般的“懦医”也注重汤药而轻视针灸。特别是鸦片战争后,针灸更是趋于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重视,针灸也获得了新生。我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中医院、针灸医院,针灸研究所,大学中设立了针灸学院(或针灸系),如我所在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就有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六年制预科。七年制本硕连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针灸专业学员1000余人。虽然现在针灸研究和针灸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针灸不论是向下(面向基层)、向上(面向高层保健)和向外(面向国外)都有强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其前景是美好的。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84208043815705037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DL
JDL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7-5 12: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