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针疗
›
耳针疗法治疗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823
|
回复:
0
耳针疗法治疗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7-15 0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分类
(1)耳针法
穴位: 神门、胃、 大肠、内分泌、肺、心、三焦等。
方法:每次选1一2穴,用75%酒精常规消毒,中等刺激,并用小块胶布固定。疗程:5天治疗一次,每次留针5天,5次为1个疗程。据观察1015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显著者264例(体重减少15千克以上),有效者370例(体重减少3千克以上)。 日本庄内医院对73例肥胖症患者采用 耳针治疗,有效率为83.5%。其中有的治疗后体重减轻10千克;某些并发症,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也随之而愈。方法是在耳部的饥点,口、 食道、 贲门、胃、肺等穴中选择2—3个针感强的穴位进行治疗,如两耳针感都强则同时取穴,其中饥点为必取之穴。针具采用图钉型皮内针。埋藏后以胶布固定,每周换1次,患者在饥饿时或想吃零食时给予刺激,以加强疗效。一般需要连续治疗10—20次。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 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 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 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 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 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 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 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 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 耳廓周围,但均通过 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耳针疗法泛指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通过望耳、触耳诊断疾病和刺激耳郭防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近30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耳针疗法的临床实践,并用现代科学知识开展实验研究,逐渐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耳针学术体系。耳穴刺激方法除传统的毫针针刺外,还有电刺激法、埋针法、放血法、注射法、磁疗法、耳夹法、药敷法、贴膏法、压丸豆法、激光法等20多种。目前,耳针疗法已在法、德、日、美等几十个国家中使用,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独特医疗技术。《灵枢·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指出了耳与全身经脉、脏腑的密切联系。利用针灸刺激耳郭治疗疾病,在历代医学文献中均有散在记载,民间也有流传,但未形成系统。50年代以来,通过吸收国外研究成果,临床应用有了突出的发展,已成为一种系统的针刺疗法。单指应用毫针刺激耳穴治病的方法。一般采用0.5寸的短柄毫针,常规消毒后,用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针对准所选定的耳穴敏感点进针。进针深度应以耳郭局部的厚薄而定,一般刺入皮肤2~3分钟,以透过软骨但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留针期间可间隔捻转数次以加强刺激。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此法可用于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尤其对疼痛性疾病效果显着。现已经由单纯针刺发展为埋针、温针、电针、水针、穴位离子透入、艾灸、割治和放血等多种方法。
适用范围
耳针在临床治疗的疾病很广,不仅用于治疗许多功能性疾病,而且对一部分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故。其适应证举例如下:
1.各种疼痛性疾病
如对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络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五官、颅脑、胸腹、四肢各种外科手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麻醉后的头痛、腰痛等手术后遗痛,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2.各种炎症性病症
如对急性结合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肠炎、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等,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
3.一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如对眩晕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症等,具有良性调整作用,促进病症的缓解和痊愈。
4.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病症
如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等,能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
5.内分泌代谢性病症
如对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经绝期综合征等,有改善症状、减少药量等辅助治疗作用。
6.部分传染病症
如对菌痢、疟疾、青年扁平疣等,有恢复和提高机体的兔疫防御功能,加速疾病的治愈。
7.各种慢性病症
如对腰腿痛、肩周炎、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有改善症状、减轻痛苦的作用。耳针除上述病症外,还可用于针刺麻醉中(耳针麻醉)。也可用于妇产科方面,如催产、催乳等。也能用于预防感冒、晕车、晕船,以及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还可用于戒烟、减肥,国外还用于戒毒等。
常见病治疗
1.急性胃炎
(1)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2)取穴胃、脾、肝、交感、神门。
(3)针刺方法每次选2~3穴,留针15~30分钟。
2.胃神经官能症
(1)治则调经理气。
(2)取穴胃、肝、神门、枕小神经。
(3)针刺方法每次选用2~3穴,留针15~30分钟,或用苍耳子压穴。
3.膈肌痉挛
(1)治则理气降逆。
(2)取穴膈、胃、肝。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强刺激,留针10分钟。
4.胃痉挛
(1)治则解痉止痛。
(2)取穴胃、交感、神门。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
5.消化不良
(1)治则健脾和胃。
(2)取穴小肠、胃、胰、脾、神门。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15~30分钟,或用苍耳子压穴。
6.慢性肠炎
(1)治则温阳健脾。
(2)取穴大肠、小肠、脾、肾、内分泌。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或用苍耳子压穴。
7.便秘
(1)治则顺气行滞。
(2)取穴大肠、直肠下段、肝。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10~20分钟,或用苍耳子压穴。
8.慢性胆囊炎
(1)治则疏肝利胆。
(2)取穴胆、肝、内分泌、交感、神门。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每次取2~3穴,留针20~30分钟,疼痛发作时用强刺激。
9.糖尿病
(1)治则清利肝胆。
(2)取穴胰、肝、胆、脾、渴点、饥点、内分泌。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10~20分钟,或用苍耳子压穴。
10.支气管炎
(1)治则祛风散寒,宣肺化痰。
(2)取穴支气管、肺、神门、肾上腺。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15~30分钟。
11.哮喘
(1)治则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2)取穴肺、肾、脾、平喘、肾上腺。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或用苍耳子压穴。
12.伤风感冒
(1)治则祛风解表。
(2)取穴内鼻、咽喉、气管、肺、肾上腺。
(3)针刺方法每次取2~3穴,两耳交替,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10~20分钟。
13.胸胁痛
(1)治则疏肝理气。
(2)取穴交感、心、胸、肝、胆。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15~30分钟。
14.高血压
(1)治则平肝潜阳。
(2)取穴降压沟、交感、心、肝、神门。
(3)针刺方法降压沟点刺放血,继而直刺其余四穴,轻刺激,留针10~20分钟。若血压持续高于正常,可用苍耳子压穴法。
15.心律失常
(1)治则养血安神。
(2)取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
16.缺铁性贫血
(1)治则健脾、益气、养血。
(2)取穴肝、脾、胃、小肠、内分泌。
(3)针刺方法车前子压穴,长时间刺激。
17.冠心病
(1)治则通阳宣痹。
(2)取穴心、肾、交感、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
(3)针刺方法每次选2—3穴,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20~40分钟。
18.头痛
(1)治则祛风散寒。
(2)取穴枕、额、神门、肺、皮质下。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30分钟~1小时。如头痛顽固者,强刺激,捻针2分钟左右,也可在找到有效刺激点后埋针1~7天。若偏头痛者加太阳穴。
19.失眠
(1)治则安心神,调肝肾。
(2)取穴神门、皮质下、心、肝、肾。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或在有效刺激点埋针1~7天。
20.头晕
(1)治则平肝熄风。
(2)取穴肝、心、神门、交感、太阳。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在肝、太阳穴间歇捻针2~5次。
21.中暑
(1)治则清泄暑热。
(2)取穴枕、心、肾上腺。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强刺激,留针5分钟,重捻针3~5次。
22.癫痫
(1)治则镇惊醒脑。
(2)取穴神门、心、枕、肾上腺。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30分钟。1小时,亦可在有效刺激点埋针l~7天。若突然发作,用强刺激,连续捻针,醒后即起针。
23.神经性失语
(1)治则疏经通络。
(2)取穴舌、上耳根。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30分钟至l小时,间歇捻针3~5次,或皮下埋针l~7天。
24.面肌痉挛
(1)治则疏导患部经气。
(2)取穴面颊部、神门、心、肝。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强刺激,留针30分钟至1小时,间歇捻针3~5次,或皮下埋针1~7天。
25.精神分裂症
(1)治则清心通窍,豁痰降浊。
(2)取穴神门、心、脾、枕、胃。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30分钟至l小时,神门、心穴间歇捻针3~5次。也可在有效刺激点埋针l~7天。
26.尿频
(1)治则补肾壮阳,通利水道。
(2)取穴膀胱、肾、肾上腺、尿道、睾丸、神门。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30分钟-l小时,或用苍耳子压穴,持续刺激。
27.输尿管结石
(1)治则疏通水道。
(2)取穴输尿管、膀胱、肾、交感。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30分钟~1小时,或在有效刺激点埋针1~7天。
28.前列腺炎
(1)治则利水培元。
(2)取穴尿道、外生殖器、肾、肺、内分泌、肾上腺。
(3)针刺方法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轻刺激,留针30分钟~l小时,轻捻针3~5次,或用车前子压穴、长时间刺激。
29.阳痿、早泄
(1)治则补肾壮阳。
(2)取穴肾、肾上腺、外生殖器、内分泌、睾丸、神门。
(3)针刺方法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轻刺激,留针1~2小时,也可在有效刺激点皮下埋针。
30.尿潴留、尿失禁
(1)治则行运下焦,调节膀胱。
(2)取穴膀胱、尿道、交感、肾、外生殖器、神门。
(3)针刺方法每次选3~4穴,交替使用,中刺激,留针5~15分钟,间歇捻针3~5次。
31.急性扁桃体炎
(1)治则清热利咽。
(2)取穴扁桃体、咽喉。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强刺激,留针5~15分钟,间歇捻针3~5次。
32.急性乳腺炎
(1)治则通利乳道,清泄热毒。
(2)取穴乳腺、胸、枕、内分泌。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10~20分钟,乳腺、胸穴间歇捻针3~5次。
33.痛经
(1)治则疏通胞宫经气。
(2)取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肾、肝、神门。
(3)针刺方法每次选3~4穴,交替使用,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间歇捻针5次。
34.月经不调
(1)治则调节冲任。
(2)取穴卵巢、肾、内分泌、子宫。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轻捻针1~3次,或车前子压穴长时间刺激。
35.子宫脱垂
(1)治则补气升提。
(2)取穴子宫、外生殖器、肾、肾上腺。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轻刺激,留针30分钟~1小时,轻捻针3~5次。或在有效刺激点皮下埋针1~7天。
36.牙痛
(1)治则疏通患部经气。
(2)取穴牙痛点、神门、胃。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强刺激,间歇捻针,疼痛缓解后即起针。
37.耳鸣
(1)治则育阴潜阳,疏导耳部经气。
(2)取穴肾、肾上腺、枕、内耳、外耳。
(3)针刺方法每次取2~3穴,交替使用。轻刺激,留针l~2小时。或在有效刺激点皮下埋针l~7天。
38.过敏性鼻炎
(1)治则宣肺通鼻窍。
(2)取穴内鼻、肾上腺、肺、额、交感。
(3)针刺方法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中刺激,留针15~30分钟,内鼻、肺穴间歇捻针3~5次。
39.结膜炎
(1)治则疏泄风热。
(2)取穴肝、眼、目。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强刺激,留针5~15分钟,轻捻针1~3次。
40.青光眼
(1)治则祛风明目。
(2)取穴肝、眼、目1、降压沟。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15~30分钟。降压沟点刺出血,隔2~3天一次。
41.荨麻疹
(1)治则祛风止痒。
(2)取穴肺、肝、心、上背。
(3)针刺方法上背穴点刺放血后起针,斜刺肺、肝、心穴0.3寸,中刺激,留针5~15分钟,轻捻针3次。
42.颈椎病
(1)治则疏经通络。
(2)取穴颈、枕、肘、腕。
(3)针刺方法斜刺0.3寸,中刺激,留针30分钟~1小时,间歇捻针3~5次。
43.肩周炎
(1)治则疏经通络,滑利关节。
(2)取穴肩、枕。
(3)针刺方法疼痛剧烈时,斜刺0.3寸,强刺激,间歇捻针,疼痛缓解后起针。慢性疼痛者用车前子压穴,或皮下埋针。
44.急性腰扭伤
(1)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2)取穴腰椎。
(3)针刺方法直刺0.3寸,强刺激,间歇捻针,并同时让病者缓慢做腰部屈伸活动,疼痛缓解后起针。
45.坐骨神经痛
(1)治则疏导经气。
(2)取穴坐骨神经点、膝、踝、腰椎。
(3)针刺方法直刺0.3寸,中刺激,留针15~30分钟,间歇捻针3~5次,或皮下埋针1~7天。
46.踝关节扭伤
(1)治则活血止痛。
(2)取穴踝。
(3)针刺方法直刺0.3寸,强刺激,间歇捻针,并同时活动踝关节。
简介
耳针图
耳针疗法是用针刺或灸等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源于中医学,但又融合了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它既与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有着密切联系,又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不可分割。其作用机制,祖国医学力求从脏腑经络的角度进行阐述,现代医学试图沿神经体液学说的方向进行探讨,二者的理论均具雏形,有待于形成完整的体系。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内经》则较详尽地论及耳与经脉、经别、经筋、脏腑气血的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经验。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目而走空窍,……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后世医家对于耳廓诊治疾病的机理也有很多探索,如《太平圣惠方》载有:“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则耳聋,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有络于耳。”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为耳穴诊治疾病提供了更完善的理论基础。
关于耳与经络密切联系的文献散见于《灵枢》“经脉”“经别”及“经筋”各篇。直接入耳中者,如“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有分布于耳周者,如“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刚。”“膀肌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经别之入耳中者,如“手阳明之别,……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布耳后者,如“手心圭之正,……出耳后。”经筋之入耳中者,如“手太阳之筋,……兵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足少阳之筋,……其支者从颊譬于耳前”,“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循耳前”,此外,手足少阴太阳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可见,循行于耳前的经脉与手足三阳经关系最为密切,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却通过经别与阳绎相合与耳贯通。。 耳不仅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脏腑也紧密相连。如《素问•脏器法时论》云:“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玉机真脏论》又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难经•四十难》日:“肺主声,令人闻声。”《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素问。评热虚实论》谓:“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
由此可知,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当脏腑发生病变时,通过经络的反应和传导作用,在耳廓相应的区域就会有所反应,并依此进行治疗。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849163714285797899/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