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新 原创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
历代中医古籍记述针刺补泻的形式很多,由于师承各异,体会不同,加_ 上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故众说纷纭,令学者无所适从。一种倾向是给它披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色彩;南另-种倾向是,把辨证施治的补虚泻实原则简化成“轻、重刺激"或“强、弱刺激”,把补泻手法看成是--种机械的操作。显然,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它妨碍了针灸治疗学的发展和提高。
个人认为: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的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刺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个体的差异性,把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时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惰恶化,这样的本例是屡见不鲜的。基于_上述原则,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按照病人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和针下气至悄况,把补泻相对的分为三种,即轻补(泻)、平补(泻)、大补(泻)。不同的补泻,除了体现在不同的操作手法外,还有其不同的主、客观指征。
1. 补刺手法适用于虚证。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慢按(插进)、轻提(轻快提针)、小角度埝转(不超过120 °)为主,留针5 ~10分钟。根据不同的病情,以及针下气至情况,具体的操作分为三种。
轻补:慢按轻提运针,结合轻括或轻弹针。②平补:慢按轻提运针,结合小角度轻捻针。③大补: 慢按轻提运针,结合较快速小角度的捻转和提插。
补针的主、客观指征:针下气至徐缓,针感向邻近、远端(或沿经络扩散) ,或见钎刺部肌肉或关节(指、趾)轻微颤动。
行针的强度,以病人有相对的舒适感为度。刺后病情有所改
2.泻刺手法适用于实证、 热证。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速按慢握(按入快而重,提针较慢)、捻针角度较大(160°~180°),或伴以较重力提插为主。留针15分钟或视病情需要适当延长。具体的针刺操作可分为三种:①轻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较大角度捻转和轻提插。②大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大幅度捻转和较重力提插。③平泻:刺法操作介于轻泻与大风之间。
泻针的主、客观指征:针下现沉紧,针感向远端扩散(或沿经扩散),并见针刺部肌肉或肢节跳动,行针强度较大,但不应超过病人的耐受度。刺后病情有所减轻。
3.平补平泻适用于不盛不虚病证,或病属实而体虚的病人。运针以缓进缓退为主,强度介于补、泻手法之间,以病人有较强针感而无明显不适为度。
以上是在一般情况下施用补或泻、平补平泻手法的操作,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977637356102861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