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52 论 】 阴阳失调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3610
|
回复:
0
[第八章 病机]
【52 论 】 阴阳失调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1-6 09: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52 论 阴阳失调论
【理论内涵】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的偏盛、偏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的病机变化。阴阳失调主要体现在“寒”“热”证候变化。凡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中医学皆高度概括为阴阳失调。因此,阴阳失调病机对疾病的诊治,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学术源流】
阴阳失调思想,发韧于先秦时期医和的“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的理论。《黄帝内经》为阴阳失调病机的奠基之作。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之阴阳偏盛;“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阴阳转化;《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阳不胜其阴”之阴阳偏衰;“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阴阳亡失;《灵枢·五瘾津液别》“阴阳不和”以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等。 NOT
东汉·张仲景进一步提出“亡阳”“阴虚”“阴阳俱虚竭”等,还用“阴阳气不相顺接”病机解释厥逆发生机理。唐·王冰指出心阳不足和肾阴亏损导致虚寒、虚热的机理。
宋金·刘河间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发展了《黄帝内经》“阳胜则热”的实热病机;李东垣《脾胃论》深入阐发了脾胃内伤,阳气不能升浮,郁而化火的“阴火”病机;朱震亨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发展了《黄帝内经》“阴虚则热”的虚热病机。
明·赵献可《医贯·阴阳论》根据阴阳互根理论,进一步阐释真阴、真阳不足病机;张介宾《类经附翼·求正录》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认为命门真阴真阳的亏损乃是脏腑阴阳病变之本。喻嘉言根据阴阳互根理论,还提出阴阳亡失尚存在上脱和下脱的问题。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阴阳失调会产生内风,其机理在于“阳化内风”。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亡阴亡阳论》对亡阴亡阳病机进行了进一步阐发。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阴阳失调的病机趋于完善。
【基本原理】
阴阳失调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盛格阳、阳盛格阴六个方面。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阴阳亡失在阴阳失调病机演变过程中体现出来。
1.阳盛则热
(1)病机原理
阳盛则热形成因素有三:其一,阳邪偏盛为热。多由于感受温热、暑热、火热之邪所致。其二,邪气郁滞为热。多见于六气化火、五志化火、病理产物郁而化火。其三,体质阳盛,或从阳化热;属于阳邪的,如风暑热外邪,辛辣食物等,合于人身之阳,两阳相加而阳亢热盛;属于阴邪的,如寒湿、血瘀、痰饮、食积、情志内伤等,作用于人体,则通过偏阳质而化热。
(2)病机特点
阳盛而阴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热证。
(3)病机演变
阳盛病机演变主要有四:其一,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为实热,是阳盛阴未虚,或虚损不甚。若阳盛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阳盛则阴病,出现实热兼阴虚之象,即“阳胜则阴病”。其二,实热转虚热。在阳盛则阴病的基础上,如果阴液损伤占主导地位时,则疾病会由实转虚,可形成阴虚则热的病机转化。其三,阳盛格阴。若阳邪盛极,闭阻阳气不能外达,还会形成阳盛格阴的病机,出现真热假寒证。其四,亡阴。若邪热炽盛,大量煎灼津液,导致机体阴液突然大量亡失,还会出现全身属阴的功能活动突然严重衰竭的亡阴证,此为邪热亢盛至极的危重证候。
2.阴盛则寒
(1)病机原理
阴盛则寒形成因素有三:其一,寒湿之邪外感。外寒或外湿袭表,卫阳被郁或损伤,出现外寒病证。其二,寒湿之邪直中。如过食生冷,寒湿之邪直中脏腑,使脏腑阳气功能障碍,产热不足,阴寒性病理代谢产物积聚。其三,素体阴气胜,或从阴化寒。因素体阴气偏盛,寒湿内聚,从而导致阴寒内盛,或虽感受阳邪,但从阴化寒。
(2)病机特点
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
(3)病机演变
阴盛病机演变主要有四:其一,阴盛则阳病。阴寒内盛,久则必损阳气,故常可伴有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热不足等阳虚征象,出现实寒兼阳虚之象。其二,实寒转虚寒。阴盛伤阳日久,会由实转虚,出现虚寒证。其三,阴盛格阳。如果阴邪偏盛或素体阴气偏盛,还会导致阴寒之邪盘踞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出现真寒假热证。其四,亡阳。若寒邪亢盛,导致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素体阳虚又过劳、大汗,阳随津泄而阳气暴脱,则为亡阳证。此为亡阳虚脱的危重证候。
3.阳虚则寒
(1)病机原理
阳虚则寒的形成因素,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阳虚病机形成的关键是阳气不足和阳气自身温煦、气化、推动、兴奋等功能的减退。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盛,产热减少,因而导致人体热量不足,难以温煦全身,气化功能减退,因而出现虚寒之象。
(2)病机特点
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3)病机演变
阳虚则寒病机演变主要有四:其一,阳虚则阴盛。阳气虚损,久则必致痰饮水湿内停,或易招致外感寒湿之邪,故阳虚的虚寒病证,常可伴有机体内生痰饮水湿停聚,或外感寒湿之征象。其二,虚寒转虚实错杂。阳虚日久,阴寒病理产物堆积,会由虚转实,出现实寒(寒湿)证,但此实寒(寒湿)证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实寒(寒湿)兼阳虚,即以实寒(寒湿)为主,兼阳虚。其三,阳损及阴。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阴气亏虚,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机变化。正如《理虚元鉴》所说:“阳虚之久者阴亦虚,终是阳虚为本。”其四,阴盛格阳。如果慢性病长期消耗阳气,或素体阳虚,阴气偏盛,还会导致阴寒之邪盘踞于内,逼迫极度虚弱的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出现真寒假热证。其五,亡阳。若阳气虚损日久,或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素体阳虚又过劳、大汗,阳随津泄而阳气暴脱,则为亡阳证。此为亡阳虚脱的危重证候。另外,亡阳可致阴精无以生化而耗竭,出现阳亡阴竭之变。
4.阴虚则热
(1)病机原理
阴虚则热的形成因素有四:其一,阴液不足则热。热病、气郁化火致阴虚,宁静、潜降、成形作用减弱等导致津液耗伤太过或化生不足,致使肺脾胃阴气化生不足、无力制约阳气而出现虚热病机。其二,阴血不足则热。产后失血或阴气虚,宁静、潜降、成形作用减弱等,导致血液耗伤太过或化生不足,致使心肝阴血化生不足、无力制约阳气而出现虚热病机。其三,阴精不足则热。久病或房劳太过致阴虚,宁静、潜降、成形作用减弱等导致肾精耗伤太过或化生不足,致使肾阴化生不足、无力制约阳气时即会出现虚热病机。其四,阴气不足则热。素体阴气不足,或阴液、阴血、阴精不足,化气减弱,导致阴气虚弱,无力制约阳气而出现虚热。
总之,阴气不足与阴液、阴血、阴精亏耗在阴虚则热病机形成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功能的低下,后者是物质的损耗。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在阴虚则热病机中密切相关。但阴虚则热病机形成的关键是阴气不足和阴气自身的制约阳热,以及滋润、宁静、潜降、成形的功能减退。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盛,出现全身虚热之象,这是阴虚则热的主要病机变化。
(2)病机特点
阴虚而致滋养、内守、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3)病机演变
阴虚病机演变主要有四:其一,阴虚则阳盛。阴虚则热为虚热,是阴虚阳邪不盛,或阳盛不甚。若阴气虚较甚,阳气盛日久,或饮食辛辣,五志化火,则可导致阴虚则阳盛,出现阴虚兼实热之象。其二,虚热转虚实错杂。在阴虚则阳盛的病变基础上,如果阳气是主要的。临床观察还表明,雌激素水平偏高多属肾阴虚,偏低多属肾阳虚。肾阳虚患者的垂体与肾上腺的稳态常被打破,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病理尸检发现,脾肾阳虚患者中,肾上腺皮质明显萎缩变薄,甲状腺功能活动低下,睾丸或卵巢功能减低。
4.阴阳失调与免疫系统紊乱
虚热大鼠T细胞的功能增强,虚寒大鼠免疫功能降低。阳虚证畏寒肢冷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热证患者血中游离T3、T4高于寒证患者。寒、热证在临床辨证中又有虚实之分。通过对实热、虚热证患者和实热、虚热大鼠进行综合比较发现,虚热证患者的T3、T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实热证患者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虚热证模型大鼠血清T3、T4水平显著升高,内分泌变化以甲状腺功能变化为主,且甲状腺组织病理呈功能亢进征象;而实热证模型大鼠血清中T3、T4水平等均无明显变化。实热证患者以免疫功能亢进为主,虚热证以免疫功能低下为主。
5.阴阳失调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改变
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研究畏寒肢冷的实质,发现阳虚证畏寒肢冷与体表组织血流量(热量)的减少密切相关,而与此病理变化相关的因素有循环功能障碍、心功能衰竭和甲状腺功能减退。
6.阴阳失调与环核普酸紊乱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学者提出,环核昔酸变化是阴虚阳虚病人的共有特征。cAMP的作用偏盛同阴虚相联系,cGMP的作用偏盛同阳虚有联系,阳虚者血中cAMP/cGMP的比值均降低,而多数阴虚者cAMP含量则明显升高,而比值却无明显升高。有人将阳虚者cGMP占优势,阴虚者cAMP占优势,称为A型调节方式,这是一般规律。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则以cGMP升高为阳,cAMP升高为阴,其后者与前者比值仍低于正常人,这是B型调节方式。人体通过这种“双向控制系统”的调节方式,使细胞和各器官功能处于稳定变化,从而使整个机体维持阴阳动态的平衡,这与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