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另一类是死亡本能,即个体可能存在着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认为这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会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残自杀;而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则会导致对他人的仇恨、攻击和谋杀等。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他将这种内在的力量称作“力比多(libido)”。在本能内驱力的推动下,各个发展阶段经历不同的心理冲突并形成心理结构及其特征。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
(一)口欲期
口欲期(oral stage,0~1岁)力比多指向口唇,口唇是本我努力争夺的主要身体部位。刚出生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吮吸动作使其获得自我满足,婴儿除了吮吸母乳之外,还会吸手指、安慰嘴等,帮助他在幻想中获得满足。如果婴儿在该阶段的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如由于断奶过早)或者过度的满足,便可能形成“口欲性格”,在成年期发展为过度的依赖性、不现实、富于幻想、执拗,以及过度的“口欲习惯”(如贪食、嗜烟酒和挖苦人等)。
(二)肛欲期
肛欲期(anal stage,1~3岁)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年,力比多更多指向肛门,肛门成为其快感获得器官。粪块摩擦直肠肛门黏膜产生快感,同时,定时定点训练控制排便,孩子主动控制对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使用,也是对权利和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这一时期,幼儿主要从保留和排便中获得满足,象征性的表达“给出还是拿回”的关系冲突。如果在这一阶段发生问题,幼儿便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如果持续存在,就会使其心理或行为“固着”于肛欲期,到成年时便会表现出固执、吝啬、整洁、过于节俭和学究气等。这种性格被称为“肛欲性格”,压抑成为潜意识力量,容易罹患强迫症。
(三)性器期
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力比多指向生殖器官,儿童可以从摩擦生殖器中获得性欲满足。这个阶段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极为重要,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又称恋母情结)活跃,儿童开始由自恋转向他恋的时期,易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与同性父母竞争,常常会引发父母的惩罚和攻击,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男孩害怕来自父亲的惩罚焦虑,被称为“阄割焦虑”;女孩认为母亲的惩罚来自嫉妒。儿童会体验到恋母情结(或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和恋父情结(或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
(四)潜伏期
潜伏期(latency stage,6~12岁)孩子是去性化的,潜伏期不意味着性心理发展的中断或消失,而是儿童在外界影响下性欲被暂时“封存”。潜伏期可能隐藏着两种发展倾向。一种是被积累起来的性能量脱离性目标本身而转向其他方面,升华为更高的文明行为;另一种是性能量被压抑,使得性活动倒退,回复到性发展的初期,形成神经症和性心理障碍。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
(五)生殖期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岁以上)大致相当于青春期。此时,性器官的发育已经趋向成熟,性欲开始朝着生殖这一生物学目标飞速发展,性爱的对象不再指向自身和异性的父母,而指向家庭以外的异性。这种异性之恋是性成熟的标志之一,同时与原生家庭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健康的功能活动,即在性、社会和精神等诸方面都达到成熟和较完善的境界。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儿童早期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一些成人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甚至心身疾病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在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一些未解决的冲突压抑到潜意识中,可能在成人后表现为退行、药物滥用、酗酒、强迫症或反社会人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