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224|回复: 0

    [第4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个体心理发展与健康】一、儿童期心理发展与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 14: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一、儿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发展心理学一般按年龄阶段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若干个阶段,或称为若干个“期”。一般认为,从怀孕开始到出生为胎儿期;胎儿出生后,直到上小学是要幼儿期;再到小学毕业是儿童期。即0-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6~12岁为儿童期。

         (一)胎儿期、婴儿期及幼儿期的心理健康
          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出生为胎儿期,大约280天。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要经历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和胎儿期(8周~出生)几个阶段的发展。影响胎儿健康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母亲的自身条件:1孕妇的年龄。最适合年龄一般是20~35岁,15岁之前太小,40岁之后对孕妇和孩子都有一定的风险。2孕妇的体重。高于标准体重25%的孕妇怀孕期间易患高血压,而低于正常体重25%的,胎儿可能出现营养不良。③孕妇的身高。孕妇身高低于140cm,会因为骨盆过小而限制胎儿生长,并有可能导致难产。④怀孕史。有4次以上孕史的,再次怀孕会有更多的危险性。⑤孕妇的营养状况。早期孕妇营养不良有可能导致胎儿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也可能导致低体重儿或死胎。孕妇的营养状况对儿童出生后的智商也有明显影响,需要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⑥孕妇的情绪状态。短期的极端情绪不会对儿童造成伤害,重大的、长期的则可能会导致儿童以后的精神问题,如各种病态人格。70孕妇的疾病。许多病毒能透过胎盘的保护屏障影响胎儿。⑧药物等影响。药物会对正在发育中的胎儿有潜在影响,孕妇用药一定要小心谨慎。酒精能抑制胎儿大脑的增长和脑功能的发展。孕妇吸烟会妨碍胎儿正常供氧,从而减慢胎儿的新陈代谢和正常发育。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同时,婴儿的感知觉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这一阶段也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依恋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婴儿期主要是解决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发展,初步学会遵守生活规则和社会规范。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幼儿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在形成想象力的过程中,创造力及创造的欲望、动机开始形成,人一生创造力的基础开始奠定。儿童的自信心开始形成。如果这个阶段发展不良,儿童今后就会体验到更多的自卑感。

          爱因斯沃斯(M.Ainsworth)用“陌生情境”技术对亲子依恋进行研究,把婴儿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型(约占70%)。母亲在时积极地探索环境,在与母亲分离后明显感到不安,母亲回来后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2回避型(约占20%)。母亲在时对探索不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对陌生人也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③矛盾型(约占10%),也称反抗型依恋。母亲在时表现非常焦虑,不在时则非常忧伤,母亲返回时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对母亲曾经的离开非常不满。
    关于婴儿依恋的研究证实,早期的安全依恋对个体的智力、性格、情绪及人际等社会适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安全型的孩子往往会遭遇社会适应不良。行为主义者指出,儿童通过条件反射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哈洛(H.F.Harlow)对恒河猴的研究表明,先天动机、接触性安慰在依恋发展过程中比条件作用更为重要。良好的依恋关系与后期健康适应有着较高的关联。

          (二)儿童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期的年龄范围是6~12岁,这是人生中最快乐美好的时光。从这时开始,儿童要开始尝试一种更有挑战的变化——上学,接受学校教育。这一时期的发展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环境、同伴交往等对于儿童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身高和体重是衡量儿童生理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标志着内部器官和相应系统的成熟。小学阶段儿童的身高年增长4~5cm,体重年增加1.5~2.5kg,是相对平稳的过渡期。伴随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儿童的脑重量逐渐增加,6~7岁达到1280g,9岁约为1350g,12岁约为1400g,达到了成人的平均脑重量。在这一时期,儿童大脑皮层的额叶体积增大最为明显,而额叶的发展与记忆、抑制、思维等有密切关系。在思维方式上,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主要与感性经验相关,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同时,儿童的感知觉也日益增强,观察力显著提升。这一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儿童期的心理健康
          儿童期是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阶段。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对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相应的干预,极易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且儿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时期,影响其学业成就、生涯发展和社会交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有:1先天因素又叫生物学因素,也就是儿童先天的身心发育状况。研究表明,早产及孕妇吸烟或饮酒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明显。还有研究表明,某些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的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如哮喘、癫痫、糖尿病的儿童会更容易具有行为、情绪问题和精神障碍。2自然环境。儿童出生后,自然环境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有明显的影响,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则会损害其身心健康。3家庭环境。家庭状况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极为显著,融洽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而长期暴露于家庭逆境的压力会损害儿童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单亲家庭、父母间的冲突、家庭破裂、家里人口多或过度拥挤、父母有精神疾病、社会经济地位或家庭暴力史等都有着密切联系。④学校环境。儿童大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环境是儿童生理发展、知识技能获得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学校的纪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有研究显示,校园霸凌事件与青年早期的心理障碍密切相关,童年时期的被欺负者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情绪焦虑症、忧郁症,甚至会导致自杀和反社会行为,而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在成年后较正常人的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率更高。5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社会环境是指除核心家庭、学校环境以外的儿童活动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社区环境是对家庭所居住的环境的统称,包括社区资源、关系、规范和集体效能,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好的社区环境与儿童青少年的学校准备和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差的社区环境与情绪和社会适应呈负相关,目睹社区暴力与儿童内化性问题和外化性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主要有:1注重优生优育。从优生优育优教开始,进行心理健康发育宣传引导,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2注重家庭教育。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应以身作则,多示范、少说教,讲民主,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谐的家庭气氛、适宜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都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影响。3注重儿童心理适应性的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儿童的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独立思考及判断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④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入托、入园、入学,过集体生活,多接触社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5注重预防和及早发现儿童心理偏差。儿童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均会发生一些心理偏差。家长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⑥注重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合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资源,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对侵害儿童权利的现象加强监督。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