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张元素
一、生平与著作
张元素(1151—1234年), 字洁古,易州(河北易县)人,著名医学家,易水学派创始人,《金史》记载:“八岁试童子举,二十七岁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弟,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张氏刻苦研读《内经》《难经》《伤寒论》《中藏经》 《小儿药证直诀》等典籍,著有《珍珠囊》《医学启源》《洁古本草》《洁古家珍》《医方》《药注难经》《洁古注叔和脉诀》《产育保生方》《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其所著医书大部分佚失,只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 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存得益于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张璧等,散见于他们的著作中,其中以“洁古老人云”“易老谓”等形式记载的均是元素的学术见解。张元素丰富发展了脏腑辨证学说,创立了制方大法与药物升降浮沉说,发明了药物归经及引经报使说,对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张氏的针灸著作仅在杜思敬的《济生拔粹》中查见,其针灸学说源于《内经》,特别是运用、发挥《内经》热病五十九刺、五输穴治疗伤寒热病及其取十二井穴“大接经”治中风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张璧继承父业,在针灸学术上与其父相辅相成,因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洁古云岐针法”。
二、学说与贡献
(一)伤寒取五输说
《济生拔粹.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的前半部分,记载了张氏有关伤寒的针灸补泻、取穴治法内容,除了引用《内经》对伤寒热病刺井、荥、原三类腧穴,及《伤寒论》中如太阳病刺风府、风池,热人血室刺期门等治法外,还做了较多的补充和发挥,其中以井、原穴治疗伤寒结胸、头痛、腹痛等证,较前人有所不同。现将其所述归纳于下(表6-1)。
表6-1 伤寒分经治疗表
| | |
| | 刺泻足少阴、手厥阴井、原穴 刺泻足太阴、手少阴井、原穴 刺泻足厥阴、手太阴井、原穴 | |
| | 刺手足太阳:腕骨、京骨 刺手足阳明:合谷、冲阳 刺手足少阳:阳池、丘墟,并刺风池、风府 | |
| | 刺足厥阴、手太阴:太冲、大渊、大陵 刺足少阴、手厥阴:太溪、大陵 刺足太阴、手少阴:太白、三阴交、神门 | |
| | |
| 手阳明 商阳、合谷 手太阳 腕骨、阳谷 足少阳 侠溪 足阳明 厉兑 手厥阴 劳宫 | |
从表中可看出:①伤寒热病辨证施治,同样以经络理论为核心,必须遵循按经取穴原则。②张氏多用井穴及原穴,发热证加荥穴。究其原因,是因为井穴有通经透邪作用,可主治一切急性疾病;荥主身热,各经热病初起,均可取之;原穴对本经虚实病证都有调治作用。在治疗原则上,张氏的学说与经典著作、前代医家学说并不矛盾,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则能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之不足。其中有关“结胸痞气与三阴腹痛”的取穴配伍中,手足三阴经的配合应用是:足少阴配手厥阴、足太阴配手少阴、足厥阴配手太阴,突出了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的规律,是“经络迎随补泻”学说的体现。
(二)大接经刺法
所谓大接经,即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地流行。《卫生宝鉴·中风刺法》称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中风病,分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两个方面。从阳引阴的穴位依次是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此法适用于阴病在阳证:从阴引阳的穴位依次是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此法适用于阳病在阴证。
《素问·阴阳离合论》记载三阴三阳的“开、 阖、枢”理论,三阳经以太阳为开,三阴经以太阴为开。太阳、太阴均开,故从阳引阴的穴位从太阳经开始取穴,治疗阴病在阳证,取太阳之开,使阳气外出,阴气内人,阳气升达,阴气下降;从阴引阳的穴位从太阴开始,治疗阳病在阴证,取太阴之开,使阴气外出,阳气内人,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从而调节阴阳的升降出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张元素和刘完素大抵是同一时期的人,《金史·方伎传》记载:“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为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日:‘然。’元素日:‘子误矣,其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刘完素病愈后,对其大加赞赏及推崇,威望遍及燕赵。
1.经络取原法张 氏治疗脏腑病证时善取原穴,称这种方法为“ 拔原法”。“经络取原法”中记载:“本经原穴者,无经络逆从、子母补泻。凡刺原穴,诊见动作来,应手而纳针,吸则得气,无令出针,停而久留,气尽乃出。此拔原之法也。”其人室弟子王海藏则日:“ 凡此十二原穴,非泻子补母之法,虚实通用,故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是也。”可见张氏运用该法时不讲究虚实补泻,凡五脏六腑之病,均取十二经原穴,得气后久留针。如“洁古刺诸痛法"中“两胁痛,少阳丘墟”,“头痛,手足太阳原穴”等。张氏经络取原法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针灸大成》《针方六集》 等医书中原穴下注有“ 虚实皆拔之”字样,是明显受张氏“取原说”的影响。
2.重视特定穴的放血张元素对某些疼痛性疾病、发热以及伤寒阴证的治疗多采取特定穴刺血疗法或灸法。“ 洁古刺痛诸法”实际上源出于刘完素的《素向病机气宜保命集》,篇中多次提到特定穴刺血治疗痛证之法。如“腰痛,昆仑及委中出血”;“百 节疼痛,实无所知,三棱刺绝骨出血”;“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度,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等。
3.灸法在治疗 伤寒诸证时,张氏采用灸特定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辨伤寒药附针灸法”中“伤寒经与里合之证,灸太溪穴”;“灸少阴原救脉法”篇中“阴毒伤寒,体沉四肢俱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烦满囊缩灸阳陵泉;头热如火、足冷如冰灸阳辅;风痰头痛灸侠溪等。
张氏的针灸学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对他的弟子王好古的影响。其次是在其再传弟子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一书中所述医案也多,如卷八“风中脏治验”载用“大接经”治中风一案:“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于至元庚辰八月间患中风。半身不遂,精神昏愦,面红颊赤,耳聋鼻塞,语言不出,诊其两手六脉弦数。尝记洁古有云: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著四肢。今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精神昏愦,则中脏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脏腑俱受病邪。先以三化汤一两.......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翌日........能行步。”
张元素对各家学说有继承、 有发扬,创立了易水流派。元代思想家刘驷序日:“近世医有易州张氏学,于其书虽无可考,然自汉而下,则唯以张机、王叔和、孙思邈、钱乙为得其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曾说他“大扬医理,《灵》《素》之下,十人而已”。元人杜思敬亦谓:“洁古之书,其言理性,不尚幸功,圆融变化,不滞一隅,开阖抑扬,所趣中会,其言要以扶护元气为主,谓类王道,良有以也。”其中的大接经法、经络取原法、伤寒重用井原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在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的医书中多有载述。上述大接经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思考题】
1. 张元素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2.张元素对针灸学术发展有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