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699|回复: 0

    他是中国历史最有可能的几个穿越者之一,因为向往自由而不惜丧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9 08: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佗出生在沛国谯县,就在这个地方,跟他差不多的时代,诞生了一位大名人,曹操。


    也正是这位同乡的大名人最后终结了华佗的生命。

    还是从头讲起吧。

    自从宋国被齐、楚、魏三国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瓜分殆尽以后,华姓家族渐渐地向北迁徙到山东,向南延伸到安徽、江苏。直到两汉时期,华姓家族已经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平原郡一带形成有名的望族,另外在这现在地理位置属山东、江苏、安徽之间的当年的沛郡后来的沛国也形成了当地的大族势力。



    华佗的家庭是否富裕,难以考证,但从其早年可以没有负担地游学各地的经历来看,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据史书的说法,华佗本人“兼通数经”,对于儒家的各种经典《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等典籍,还是蛮了解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怎么也得是个研究生水准。

    他的学问引起当地高官及朝廷高官的注意,沛相陈登举荐了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为官,他都给拒绝了。

    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个世道不太平,东汉末年那个时节,所有没落朝代的晚期症状一应俱全,一条破旧不堪随时都有可能沉没的油轮,你即使是免费赠送,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登上去的。

    另外一个,喜欢行医。

    谯县本是一个盛产药材得地方,其中“亳芍”、“亳菊”更是名闻天下的著名当地特色药材,由于水陆交通的便利,这里成为了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想来行医的人员也不在少数,良好的氛围,给予行医的简便外,培养出华佗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一般在人们的想像里,医生因往往懂得如何养生,所以活得比普通人长久,看上去也比平常人年轻得多,若是以这两点而论,华佗很完满地做到了。

    据见过他的人回忆,华佗在一百多岁的年龄时,还保持着青壮年时期的良好状态,别说是什么老年斑、白头发之类,连个皱纹都不带的,真是羡煞旁人。

    对于医学的偏爱,使得他自动关闭了进入仕途的大门,走上一条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的游走行医之路。

    每当脚踏在这一片饱经苦难的土地,每当解除了某一个疑难杂症,每当治愈一个为病困折磨的百姓,都是他人生里的最大欣慰,可以说他把他的所有精力都支付在了这个自己所喜爱的并不为时人所重的事业上。

    这便是乐趣所在。

    一个人最大幸福,莫过于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这种乐趣,大多数都是在混混沌沌之中,忍受着一个百无聊赖、只能糊口的工作,为着一个摸不到的明天而打拼。

    像华佗这样的人,在古代是少见的,直至今日也是少见得。

    他的行医足迹遍及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以自己的家乡彭城为中心,方圆可达数百平方公里,这还不算他采药所去过得地方,大家可以想象,这都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又是时代极为动乱的情况下完成。

    他的医术也非寻常医生所能企及,据他的行医经历所能了解得,这几乎是一个医学上的全才,诸如文学上的全才苏东坡般,他对养生、方药、针灸和外科手术等各种医疗方法,内、外、妇、儿各科,都有全面的接触,并十分精通。

    他的治疗范围涉及到了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横跨医学界的各个领域,游刃有余,而不见懈怠。



    华佗给人治病时,配制汤药的药材也不过几种,不见繁多。

    还有一个神奇之处,配完药后,去抓药的时候,华佗心里面很能把握得住药材的份量、比例,不用借用称量工具,就直接抓药,著热后,让病人服用,并告之服药的各种禁忌或注意事项(连药材使用说明书都可以省去),等到他离开后,病人的病也就好得差不多了。

    如果时候需要灸治的病人,也不过只是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症就能被解除了。

    如果是针疗,虽然也是一两个穴位,说法又有不同,华佗每每下针的时候,便会询问起病人的感觉:

    “针刺感会延伸到某个地方,如果你感觉到了,就吱一声。”

    每当病人有所反应时,就是他停手起针的时候,病人的病痛也就治疗好了。

    如果是郁积在体内的疾病,扎针吃药到办不到的,那只有一个方法,开刀。

    开刀之前,为减轻病人的痛苦,华佗会让病人喝下“麻沸散”,这犹如“黄婆汤”之类的玩意,能使人如喝醉了酒一般,人事不知,开刀之时,也就不会有什么知觉,便于将体内的结积物,畅快取出。

    如果这个病已经延伸到了肠子里,只能割掉肠子的病变部分,洗洗干净,缝缝补补,敷上药膏,放回去,过上个四五天后,病人就不会感觉到疼痛,再过上以个月,伤口也就平复治愈了。

    华佗还十分注重民间的治疗经验,在吸取精华后,加以提升,以治疗各种常见病。

    比如说黄疸病,他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蝎子螫痛,以温汤热敷;马蜂螫后的肿痛,以青苔炼的膏医治;肚子里的虫病,可以是蒜亩大酢解决掉;食鱼蟹中毒,用紫苏治;治咳嗽,白前有疗效;虚劳症,黄精是个好药。

    华佗当得上“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这几个字的评价,也当得起“神医”的称号。

    “神医”的出彩业绩,终于为那个自己的小老乡、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曹操所知。

    领导人们总有一个不良嗜好,总觉得这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是应该属于自己的,只能自己一人独享。

    曹操也有这习惯。

    在曹大大的征召下,华佗进入了他所不熟悉的官场。

    曹操的头风病,由来已久,也曾请过诸多当世名医诊治过,都吹得神神乎乎,结局都是不见有疗效。

    华佗这一来,曹操就把它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常常地请他过来诊治。

    每当曹操头风病发作,头晕目眩时,就是华佗大显身手之时,只要他针刺膈俞穴,病也就消失无踪,随风去也。

    注意我这里所说的时“每当”,也就是说曹操这病,时时地发作,并没有看断根,治标未治本。

    头风病本是一种顽疾,若是想完全治愈,即使现在医学科技如此发达,也未尝能够办到。



    可是曹操不会理解,他只知道“神医”就是什么病都能治疗的,不能治疗的背后,一定是隐藏了一些什么东西。

    掌权人物的怀疑,却是很致命的。

    华佗的不知不觉,让他未曾感受到这致命的危险,他依然是从事着医生这个做为士人的他并不喜欢的本份工作(史书上的说法)。

    随着曹操亲自处理国事后,事务的越来繁忙,头风病也越来越沉重,华佗也成了他专门的医生。

    华佗知道这病的不好治,亲口向曹操说明,并解释说,如果进行不断地治疗,还是可以延长的寿命。

    这话华佗出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发自真诚,说的无心,听者却有意。

    曹操所能听出的意味却是,没了华佗,他的这病治疗不了,连性命都有可能不长久。

    怀疑又一次加深。

    过了一段时间后,华佗觉得离家太远,想要回去看看,便对曹操请示说:

    “刚收到家里的信,我想暂时回去一趟。”

    曹操同意了他的请求,可正如我们在QQ上聊天时,碰到不喜欢的人,总是会说“现在有事,等等有空再聊”一般,这一个“等等”又不知是何年何月,华佗所说的“暂时”也同理,因为按照事件的合理发展,永远是没有空的。

    华佗回家后,就不想再回到曹操身边,多次向上请求延长假期,迟迟地不想归来,以防假日综合症的发作。

    为请求额外假期得以批准,华佗找了一个很烂的借口:老婆生病!

    你很快就知道,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烂的借口?



    曹操的头风病可是说拖就能拖,每次发作起来,真是要命,于是他倍加怀念华佗,连续几次写了书信,招呼华佗的回归,还吩咐郡县里派人将华佗遣返回来。

    华佗似乎十分讨厌这种伺候他人的低下活儿,仗着自己胸中的几分才能,就是不肯踏上去工作的路。

    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为了调查事件的真相是非如华佗所说的那般,曹操特意派了专案小组,前往谯县考察取证。

    专案小组临走前,他还蛮人道主义的吩咐道:

    “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病了,那给他送去四十斛的小豆,让他在家多休息上几天;如果这是欺骗,直接抓回来,逮捕入狱。”

    纸是包不住火的,专案小组一来,华佗就顺理成章地被抓,顺理成章地入了许昌的监狱。

    就因一句编得不够圆的谎话。

    可惜了,华佗没有和司马懿同志交流过如何装病骗过曹操使者的技巧,这一劫,始终没有躲过去。

    华佗的高明医术病并不能挽救他在政治上的无知,在当权者的眼里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跟自己合作的,一种是不跟自己合作的。

    跟自己合作的,加以高官厚禄;不跟自己合作的,唯有举起屠刀。

    华佗的选择性错误,导致他必定会走上当权者所设的不归路。

    在关押这段期间,求情的人,还是有的,还是位大人物,荀彧。

    他向曹操说:“华佗的医术很高超,关系着生命安危,您就宽恕他吧。”

    曹操的回答很绝:“怕什么,这天下难道还会找不出这样的无能鼠辈(方技之士的称呼)?”

    在当权者的眼里,原来医生这职业,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

    老祖宗告诉我们,话不能说的太满,很快地,曹操必将为自己的这句话而后悔。

    华佗最终被判决了死刑,临死之前,在狱中,他将自己一生的医术精华所著写的一卷医书,交给了看守他的狱吏,希望他能传承下去,以拯救更多的人。

    狱吏哪敢接受这烫手的山芋,华佗怎样好语相求,就是不答应,华佗无法,也就不再勉强,要来火种,将医书一把火给烧了。

    这本书就是未能流传下来的后人所说的《青囊经》,这是医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神医华佗,就此走完了一生。

    我们将要怎样看待他?

    首先,不可否认的一点,他是一个好医生,还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

    他有他的特长,他有他的弱点。

    他是医学上的奇才,政治上的牺牲品。

    他能医人,却医不好人心。

    他懂得医术,能探究人体的脉络情况,却始终也看不透人心的阴暗面。他给我们留下辉煌医学成就的同时,更是一声惋惜人才凋谢的叹息。

    他是伟大的医生,值得我们敬佩与尊重,他的这种扶危治病的精神,值得我们牢记与学习。

    有人感觉说这些话,很空,那是要指哪些人,真是令我们所铭记的,一点也不空。

    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反是一次比一次更来得猛烈。

    曹操却还是对杀华佗一事,不知错误,撑着面子说:“华佗本来是可以医治好这病的。这小子刻意留着我这个病,为的是抬高自己,让我重用他,所以说我就是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治疗痊愈的。”

    可当曹冲病死后,这面子实在撑不下去了,曹操终于发出后悔的感叹:“早知道不杀华佗,就不会使得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晚了,晚了,人们总是在明白过来后,才发现这一结局,其实都是自己一手造成。

    华佗的死,表面上看是对曹操说了谎话,触犯了当权者的个人权威而被诛杀,其实,仔细想来,绝非这么简单而已。

    华佗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的离开,因离开而不想回归,因不想回归而撒了谎。

    他为何要离开?

    这是华佗被杀的诱因。

    《三国志》的说法是因为离家太远而想家,当时的借口是收到了家信;《后汉书》的说法为了回家取药,其实质主要有四个:甲、华佗个人性格古怪,乙、在曹操那儿不得志,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丙、不喜欢医生这一职业,丁、想家了。

    这是古人的见解。

    我的见解是:

    从华佗的早年屡荐不就的经历来看,他并非是一个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这点在他做为曹操的侍医一段时间后,想要回家而不乐意继续在朝廷中待下去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行走各地行医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自在,不喜欢拘束,早已是浸透在他骨子里的性格。

    就是这样一个人,性格中的不安定因素,注定他在一个地方是待不了多久的,而且做为一名当世的神医,所过之处,所得到多是众人敬仰与惊叹的眼神,日子久了,必将产生一种为人供奉的“虚荣感”,心底总是一种满满的感觉,自己所长也得到充分发挥,若只是拘只是拘在小朝廷里,只能是看着大老板的脸色行事,只有一个病人可以医治,还要小心伺候着,医术只是领导人头风偶而发作时暂时制止的工具。

    只有每当从事着自己的喜爱的职业时,才会从中得到应有的乐趣,行医是华佗的热爱,他不想放弃,只是为了一个当权者,他所要医治的是更多更多的普通大众,更多更多的病人,而不只是一个人。

    以上所说,我归纳起来,分析了一下,除去不合理的因素,大致得出这么几条:

    A:想家思归

    B:不得志

    C:无意功名

    D:自由散漫性格

    E:个人满足感

    F:特长无所作用

    G:空间太小

    H:热爱行医

    这不是华佗理想中的生活,这也不是华佗所期望的生活。

    《三国志》上记载华佗本是读书人,因而对医生这一行业很不待见,常常以此为耻,个人不敢认同,一个人若是不喜欢从事的东西,若是以自己所做的为耻,是不会成功的,也不会达到如他这样的成就。

    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必定是在自己热衷喜爱的事业上,对于自己所反感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做出业绩来,即使有,那只能算是成功,而不是成就。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华佗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并以此为荣。

    他的离开而不归,正是曹操杀他的导火索。

    真正点燃导火索的火种,是那个很容易戳穿的谎言。

    再看曹操这边,为何要杀华佗?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华佗可以杀吗?

    显然可以。

    曹操有权利杀,华佗有义务被杀。

    曹操是当权者,有生杀大权,人治法律环境下,他的话就是法律,所以曹操有权利杀;华佗只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医生,也没深厚的背景,所以华佗有义务被杀。

    这就是封建专制下,没有人权社会的狗屁逻辑,狗屁权利与义务。



    接下来的,就是为什么要杀的问题。

    曹操杀人并不是凭的一时兴起,大多怀有一定的目的,因而不禁要问一个为什么?

    按史书上所记,曹操的话来讲,华佗养病自重,以此为要挟,想从这个病里头得到不少的利益。

    这条说法,很难成立,头风病不是一般的病,不是说普通感冒,上医院开点百多块的昂贵药费,说能治好就能治好的,治得了标治不断根,即使如神医华佗,也未必就能将这一难题攻克。

    曹操这话纯粹是一种恶意的猜测,华佗若是有意要挟,应该积极回到他的身边,以谋求更大的晋升机会才对,为什么要做出迟迟不归的相反举动,因而这话只能做为曹操的开脱话来听,诋毁华佗的才能,也是为自己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打个圆场。

    其深层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去找寻。

    这是曹操杀人一向遵循的原则,少有例外。

    咱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太公望(姜尚)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这则故事出自于冯梦龙的《智囊》被当做政治智慧来解读。

    柏杨版《资治通鉴》说得更详细,姜子牙做了齐国国君后,境内有两个名士狂裔、华士,他们两个人经过研究决定,不去臣服周天子,也不臣服现管的齐国君,自力更生,自耕自足,不做官,不做任何要求,不追名,不夺利,就靠着自己的劳动过生活。

    这就是所谓“隐士”的最终奥义“六不原则”。

    这样的人,姜老太公很是反感,派人直接抓来,砍头了事。

    理由是:

    不做臣子,该杀;妨碍赏罚法令推行,该杀;不受君王控制,该杀。

    说穿了,就是不想与统治者合作的人,都是应该杀的,再说白点,凡是不喜欢做当权者奴隶的人,都是应该杀的。

    曹操杀华佗也是同一个道理。

    屡次请你不来,老在家里待着,一副不合作态度,任那个君主都会觉得很不爽,何况是“惟才是举”的曹操呢?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28861134786107852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