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朱琏
朱琏(1909-1978),女,江苏省溧阳人,著名针灸学家。朱琏首提针灸神经学说,并发现了19个新穴位。她的针灸学术思想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部分, 对中医针灸的科学化有着较大影响。
(一)强刺激弱刺激
朱氏强调刺激的手法、部位和时机是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提出针灸基本操作手法可根据刺激效应的强弱对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分为抑制法和兴奋法两类。若取穴少、刺激量大、 频率快、持续时间长、患者的感觉较重、温和灸或熨热灸15~ 30分钟的方法为强刺激,因它可镇静、缓解、控制处于异常兴奋或亢进的身体机能状态,和能增强正常抑制的作用,又称为“抑制法”。相反,若取穴多、刺激量小、频率慢、持续时间短、患者的感觉较轻、雀啄灸30~50下的方法为弱刺激,因它可促进、唤起、兴奋处于过度抑制或衰退的身体机能状态,和能提高正常兴奋的作用,又称为“兴奋法”。这种分类方法为针刺补泻手法的现代机理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三种进针法
朱氏根据不同针具和不同病情,将进针法分为缓慢捻进法、快速刺入法和刺入捻进法三种。缓慢捻进法指缓慢将针捻进皮肤,主要用于毫针针刺,适宜慢性病、年老体弱及初诊患者。快速刺人法指进针时不捻针,进针后可随即快速起针,相当于浅刺进针法,主要用于短毫针、员利针或三棱针,适宜急救、局部麻痹及小儿抽搐等治疗。刺人捻进法指针刺入真皮后再缓慢向下捻进,主要用于急性痛证、皮肤极敏感患者以及肌肉肥厚部位的深刺。朱氏重视进针后的手法,认为进二退三捻针,四留五捣为行针。进、退均为探取神经,捻尤为关键,不仅进针、退针要捻,刺到神经以后也要捻。捻得速度快、角度大,连续捻的次数多、刺激就强,相反就轻。留针有留而不捻、留留捻捻、留而固定的三种形式。捣针就是将针上下捣动,或上下提插,可分为直捣、斜捣和混合捣三种。留针和捣针既可解除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强烈感觉或滞针现象,又可加强和巩固针感或候气、守气。出针的方法又有轻捻提出法、平稳拔出法和迅速抖出法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