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荆 于 2018-1-19 10:10 编辑
穴位埋药线疗法是根据针灸学理论、中药学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以及中药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实际上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它的主要效应有:
1、穴位封闭效应
埋线前进行的局部麻醉,作用于皮肤,相当于学位封闭的方法。皮肤上的穴位通过经络沟通和联系脏腑,局麻产生的刺激冲动可起到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2、针刺效应,埋针效应
埋线时的针刺入穴位,通过刺激手法,均可产生酸胀感觉,埋入的药线,可代替针灸针在穴位内产生针刺效应。同时药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吸收,也达到埋针作用。
3、组织疗法效应
药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以后相当于异种组织移植,可使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药线,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态反应和无菌性炎症,及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对穴位局部产生刺激作用的同时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到治愈。
总之,埋线疗法集多种刺激效应于一体,互相配合,相形益彰,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而持久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抑制相邻的病理信息,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整脏腑,使疾病达到治愈的目的。
埋线疗法的主要作用:
1、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埋线的各种效应及刺激过程,形成一种复杂的刺激信息,通过经络的输入,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亢进者受到抑制,衰弱者产生兴奋,起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的偏胜或偏衰的作用,使之恢复相对平衡。
2、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埋线疗法有“制其神,令气易行”,它能转移或抑制与疼痛有关的“神”的活动,使“经气”通畅而达镇静止痛的效果,故可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3、补虚泻实,扶正祛邪
埋药线的多种效应,一般具有兴奋的作用,对身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者有一定效果,即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
总之,埋线疗法的三大作用,相互关联,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促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即是一种经络疗法。它是将人体可吸收的生物蛋白线埋入穴位,达到长效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现代针灸替代疗法。
从渊源上说,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针灸的一个分支,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穴位埋藏疗法改良而来。针灸或点穴时,外力对穴位产生刺激,一旦针或手指离开穴位以后,对穴位的刺激就随之消失了,例如当胃溃疡发作时患者疼痛难忍,中医大夫就采用针灸治疗在患者“足三里”的穴位处扎一针,即刻就会缓解疼痛,但是起针后,疼痛依然会发作。后来医生就把一根针埋在病人的“足三里”穴中,让它长期刺激穴位,这就是最初的穴位埋藏疗法。从这个角度讲,穴位埋藏疗法是一种长效针灸疗法,弥补了针灸原有的扎针时间短、扎针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陷。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一种动物蛋白载体,比如羊肠线,代替银针埋在穴位中通过羊肠线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载体在一段时间内会自然溶解,被人体吸收,穴位埋线疗法也因之得名。除针和羊肠线以外,穴位埋藏疗法使用的载体还有钢圈和磁块等。载体的使用虽然呈现多样化,但埋藏载体使用的器具和方法一直不甚理想,最初曾是在局部皮肤表面割个创口,把载体埋到里面,然后把创口缝合起来(有些载体数日后还需要再拆线取出)显然,这种方法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皮肉之痛,还有可能形成疤痕。 后来也有使用空心针埋线的,空心针拔出以后,羊肠线就留在穴位上,但这些方法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
穴位埋线疗法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进行针灸治疗者。如慢性肠炎、胃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等,也常常用于美容、减肥、保健等项目,将这种疗法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肥胖以及人体疲劳综合症等。适应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
穴位埋线疗法能调理人体经络,使人的经络畅通。人体十二经脉内连于脏腑,外达于肢节。例如:脾虚痰湿的患者,既可引起黄褐斑,又可导致肥胖及出现人体疲劳综合征的症状,只要健脾利湿,这些状况都可以得到缓解。在治疗过程中,操作者会根据临床症状,合理调理肝肾,滋补肝肾,补益气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起到了异病同治的目的。
穴位埋线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穴位,通过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以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人的每一条经脉都分属于某一脏腑,当某个内脏有病变或内脏之间关系失调,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呈现经脉气血不足,都可以通过经脉反映到面部来,因此通过穴位埋线疗法在穴位上产生多种刺激效应,以达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祛病强身、延缓衰老、养颜美容之目的。如对于痤疮患者采用埋线疗法,辨证取穴,以通督脉、利湿热为主,达到美容的目的;对于黄褐斑患者以滋补肝肾、养阴泻火为主,并配合外用中药面膜护理,达到美容目的;对肥胖患者则以抑制胃壁功能、降低饥饿感、促进能量代谢、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达到减肥的目的。
埋线疗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包括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的多种疾病。它不但适用于慢性疾病,对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也有较好疗效。现常用埋线疗法治疗的疾病有:
1.骨伤科疾病 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间盘突出.各关节及全身各部位的各种软组织损伤等。
2.内科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气管炎,头痛,失眠,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面瘫、神衰、上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慢性胃肠炎、便秘、遗尿、阳萎等等。
3.外科疾病 如慢性肠炎、慢性胃炎等。
4.妇科疾病 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 包括小儿消化不良、疳积、惊风、百日咳、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呕吐、腹痛、便秘、夜啼、脱肛、佝偻病等症。
6.五官科疾病 如鼻炎、咽炎、耳鸣、耳聋、牙痛、美尼尔氏综合症。
埋线15种适应症:
1.颈部酸胀:本症多无明显外伤史,常由于睡眠姿势不好或伏案工作过久及感受风邪所致。经常在起床后或过度劳累之余,感到颈部酸胀疼痛,严重者可见转侧不灵活,甚至反射到肩背。颈部肌肉有明显压痛及粗硬感,肌张力增高。本症轻者可数日自愈,重者拖延数周或更长,影响工作及学习。
2.肩部酸沉:本症多因感受风、寒、湿邪与慢性疲劳性损伤导致脉络失和、气血凝滞,局部一般无明显压痛,仅有肩部肌肉紧张、僵硬、酸胀、沉重、无力,肩部功能正常。
3.疲劳性腰痛:本症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在慢性腰痛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主要表现为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或胀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根据劳损的不同部位,可有广泛的压痛。酸痛多在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并与气候变化有关。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活动时有牵制不适感。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明显加重,并有肌痉挛、脊柱侧弯、下肢牵挈等症状。兼受风湿者,患处喜热怕冷,局部皮肤粗糙,感觉迟钝。
4.腓肠肌酸痛:腓肠肌为小腿后侧强有力的肌肉,起始于股骨二髁的后侧,止于跟骨的后部。本症为慢性疲劳性损伤,俗称“腿肚子转筋”,多由运动量过大导致腓肠肌疲劳,其局部肌肉痉挛、酸痛,无明显肿胀,无论被动牵拉或主动性收缩,小腿后部肌肉均疼痛,严重时患者多以足尖着地走路,不敢全足负重。
5.足跟痛:足跟疼痛,局部不红不肿,不能多走、多立。中医认为属肝肾阴血不足,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慢性劳损所致。本症虽系小病,却很痛若,足跟部在承重后疼痛难忍,活动后可稍缓解,坐卧或休息时无症状。触摸足跟部有明显的压痛点,X光片检查,可见跟骨骨刺的形成或增厚的骨膜。
6.下肢酸沉无力:是指下肢筋脉弛缓、沉重,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本症一般无疼痛、麻木等症状,常因过度疲劳、伤津耗气、肝肾阴虚、不能营养筋脉所致。
7.股四头肌酸痛:股四头肌由股直肌、股间肌、股内肌和股外肌组成,具有伸小腿的作用。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由于腿部运动量过大,股四头肌过度疲劳,使局部氧供应不足,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肌肉发生障碍;另外由于股四头肌过度疲劳,导致肌纤维细小的损伤,二者均可使股四头肌出现酸痛。其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酸痛,半蹲位及上下楼时,疼痛更加明显,压痛广泛,活动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休息后仍可出现疼痛。
8.目胀额紧:目为五官之一,上连额部,中医认为足厥阴肝经“连于目,上出额”,目胀额紧为肝血不足,厥阴化风上扰。本症多为眼睛视物较久、过度疲劳所致,临床常伴失眠、烦躁、两目干涩、额部胀痛等症状。
9.胸闷即胸部堵塞、呼吸欠畅、自觉胸部满闷。本症多为情志不舒、痰浊湿邪、阻滞气机。胸闷常伴有心悸、气短、情绪不宁,劳累后加重。
10.上肢酸痛本症多由感受风寒或上肢运动量过大,肌肉、关节过度疲劳所致。主要表现为上肢肌肉、关节酸胀疼痛,压痛广泛,局部肌张力紧张,休息可缓解。但没有上肢功能障碍。
11.头胀痛本症多因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及用脑过度,不能得到有效的休息所引起。中医认为是肝火上逆。头胀痛常伴头筋突起、口苦、口干、烦躁易怒或耳鸣、耳聋等。
12.鼻塞不通本症常为感冒的前驱症状,多发生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之时,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肺失宣降、壅塞气道、鼻窍不利、鼻内肌膜肿胀淡红、鼻塞不通。本症常兼有声音重浊、张口呼吸、嗅觉欠佳,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反复发生,时轻时重,并有头痛等症状,形成慢性鼻塞不通。
13.消化不良 又叫婴儿腹泻,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本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如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营养及生长发育。重症患儿还可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本症除以腹泻为主外,还兼有呕吐、腹痛、肠鸣、大便酸臭等。其病因多为内伤饮食、感受外邪及脾胃虚弱。
14.烦恼意乱 本症多因思虑忧郁、劳倦过度所致。其表现为心中烦躁、懊恼、情绪不宁、失眠、多梦、头晕、头胀、体倦神疲、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5.头重背强 二者虽为两个症状,但均为久病或过度疲劳、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头重即头部沉重、胀痛、忽忽悠悠、有空洞感。背强为背部肌肉紧张、痉挛、疼痛、有压痛,牵连后项部,劳累后加重。
来自群组: 减肥与美容专业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