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埋线
›
打孔埋线,一步搞定!马斯克的“赛博格”变身方案来了 ...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860
|
回复:
0
打孔埋线,一步搞定!马斯克的“赛博格”变身方案来了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9-7-20 10: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左手一根“头发丝”,右手一个“打孔植发”神器。
今天上午,马斯克在旧金山出席了一场发布会,这就是他带来的主要产品。
配合这张演示图看,恐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大佬要出手拯救自己的发际线危机了?(误)。
事实上,这是马斯克旗下公司 Neuralink 的最新研究成果——一套高效、微创、无痛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
从上世纪 60 年代的脑电波癫痫手术开始,人类对于脑机接口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拿出过无数方案,但受制于种种技术原因,始终和应用层面相距甚远。
现在,Neuralink 的新方案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新的曙光。
01
激光开孔,“缝纫机”埋“线”,都是什么黑科技?
脑机接口技术的局限在哪儿呢?
现有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植入型设备,一种是非入侵式设备,两者各有利弊。
微侵入或者非侵入式设备,比如头环、头皮贴片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方案,它们创伤小、成本低,可以像手机一样,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拿起来,给了使用者很大的自由度。
但相应地,它们隔着皮肤和头骨,自然在信号强度和精度上有所缺失,当需要精准采集脑电、肌电时,这些设备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相较之下,植入式设备的最大问题,则在于排异反应和手术风险。
现在的脑机接口设备还无法做到非常小,因此往往需要借助开颅手术来植入,在大脑这个高度精密组织内部,稍有差池的神经元碰触、或者电流异常都会引发巨大的风险。
而这正是 Neuralink 的最大贡献:它用激光束取代了钻孔,从而减小了头骨穿刺的创伤。
激光形成的创口非常小,因此与之配合的接口设备也极为纤细,Neuralink 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 threads “线”。
而之所以将其做成线形,则是由电极材料的性质决定的,炭纤维电极太过轻薄,很难直接植入大脑,因此 Neuralink 选择通过柔性导电线将其相连。
相较其他脑机接口中使用的材料,这个方案不仅对大脑损害性更小,还能保证数据传输量。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极其纤细柔软的“线”植入大脑。
为此,Neuralink 拿出了一台类似“缝纫机”的设备,通过针脚抓住细线,穿过钻孔,并根据需求,将其植入大脑内相应的区域,例如语言、视觉、听觉等等。
这台机器每分钟能植入六根线,相当于 192 个电极,在此过程中,计算机视觉系统,能协助它避开大脑表面密集的血管。
除了这两部分以外,在 Neuralink 公布的白皮书中,还提及了一个叫做 “N1传感器” 的芯片,它的作用是清理干扰、放大信号。
这枚芯片的体积不及指甲盖的大小,可以微创植入人体,配合一个类似人工耳蜗的外设,来实现“意念打字”、操控电脑等目的。
02
技术&伦理,脑机接口面前障碍重重
Neuralink 表示,他们已经在动物身上试验过这套系统,成功率高达 87%,并且计划明年开始对人类进行临床试验。
无论从科学角度或是伦理学层面,脑机接口都是个敏感问题,而今天发布会上马斯克的一句话,无疑又给这个话题浇了一把油。
马斯克说:“我知道这件事情很敏感,但我们成功让一只猴子学会了玩电脑”。
尽管为了打消公众顾虑,Neuralink 再三强调当下的研究目标,表示产品仅用于帮助有障碍人群更便利地生活,但作为科技狂人,马斯克似乎一直对“赛博格人类”抱有强烈的兴趣。
去年 4 月,他发 Twitter 说,自己正在打造一条机械龙,并且估算称,大概在未来 8 到 10 年,一套完整的脑机接口方案就能装进普通人的脑子里了。
Neuralink 成立至今仅 2 年时间,已经拿出了一套目前最接近商用的解决方案,从项目进展速度而言,确实已相当惊人,但马斯克和 Neuralink 面临的障碍依旧很多。
首先就是电极数量问题。
Neuralink 的新系统中,每个矩阵由 96 根线构成,相当于在大脑中植入了 3072 个电极,和人类目前达成的最高纪录 200 个电极植入量相比,新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对比此前 Neuralink 的“神经蕾丝”(Neural Lace)计划,这个数字却是大幅度缩水的,在当时的目标中,Neuralink 期望植入的电极数量是百万级的。
在脑机接口中,电极的数量至关重要,它是用来记录神经元的工具,只有神经元信息越多,脑机交互的精度和效率才越高,3072 个电极能对大脑进行有限的“修缮”工作,但想要达到马斯克所说的,“为大脑戴上一顶巫师帽”的效果,这个量级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随着电极数量的增加,如何确保大脑与电极之间的高效沟通,对带宽也是巨大的挑战。
沟通速度越快,脑机的融合程度才越高,如果没有足以支持大规模数据通讯的带宽,电极收集到的神经元数据无法在第一时间传输,那脑机接口的速度怕是还赶不上现在的打字来得快。
如果说上面这些障碍是可以通过技术升级解决的,伦理层面的挑战,就要复杂得多了。
至今我们依旧无法完全掌握,在脑内植入电子设备是否会对意识带来不可逆的改变,会怎样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甚至人类与 AI 的界限该如何划分,在这些问题一天无法探讨清楚,Neuralink 的商用化进程就一天无法开启。
03
其实,脑机接口早已近在眼前
短时间内看,用脑机接口给大脑“扩容”还是天方夜谭,但在一些“输出”类的应用上,脑机接口已经发挥出了很大的价值,比如已被广泛接纳的人工耳蜗,就是一种基础的脑机接口应用。
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设备,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商用例子,曾有创业公司推出脑波检测头环,帮助用户通过实时音频反馈来提升冥想和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借助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来重建感官系统,也已不是新鲜的技术。
早在 2004 年,一位天生色盲的艺术家内尔·哈维森也通过脑内传感器植入,第一次看到了有色世界。这个传感器的原理是将色彩转换成音符,再通过骨传导让哈维森「听到」色彩。
今年 4 月,加州大学开发了一套新系统,能将人讲话时产生的神经信号解码合成为语音。通过植入的电极阵列记录神经元的放电模式,配合 AI 神经网络,这项研究不仅让语言障碍者重新开口“说话”,而且语速方面也与做到常人相当,达到每分钟 150 词。
在提到新技术的愿景时,Neuralink 表示最终目标,是帮助截瘫病人控制手机或电脑,仅此而已。即使就是这个“小目标”,可能依旧会花上马斯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但看起来,在成为“赛博格”的路上,钢铁侠本人还是挺开心的。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484810994543872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