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295|回复: 0

    [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3: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头痛

            头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头部的疼痛症状。中医也称为“头痛”。

    病因病理

            紧张性头痛多因长期焦虑,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引起颈头部肌肉痉挛收缩,压迫血管造成局部缺血发生头痛。也可因长期处于不良工作姿势而使头、颈、肩肌肉持续收缩引起头痛。血管性头痛以分为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一般认为可能系颅内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和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有关。近年认为与5-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关,并涉及中枢神经、自主神经、神经体液和酶系统。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气,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流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诸阳或内伤七情,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

    临床表现

    1.紧张性头痛
            部位不固定,头痛与精神紧张、受刺激或疲劳有一定关系,下午和晚上加重,可伴恶心,头晕等症。疼痛为钝痛、酸痛或刺痛且有间歇期,痛可延及颈、肩,无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体征。

    2.血管性头痛
            常见于女性,多在青春期起病,呈周期性发作,往往有家族史。疼痛呈搏动性钻痛、钝痛 、刺痛,多伴恶心、呕吐、眩晕,每次发作数小时至数天。发作前可有畏光、幻觉 、眼花等先兆症状。

    治疗方法

    方一注线法
    [取穴]  取穴以循经、辨证相结合,配合阿是穴。
               偏头痛:率谷(患侧)、阳陵泉(患侧)、太阳穴(患侧)、合谷穴(健侧)。
               巅顶部头痛:通天,行间、百会、四神聪。
               前部头痛:头维穴、上星、合谷。
               后头部头痛:后顶、天柱、昆仑、后溪。
               中医辨证瘀血头痛:配三阴交。
               气血不足:配血海、足三里。
               痰浊上蒙:配中脘、丰隆。
               肾水不足:配复溜、太溪。
               肝火上冲:配太冲、行间。
               外感有风寒者:配风门。
               偏风热者:配曲池。
               偏风湿者:配头维、足三里。

    [方法]  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在穴位处分别作浸润麻醉,形成约1cm直径的皮丘,将00号铬制羊肠线(0.5~1cm长)装入9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刺入穴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外敷无菌敷料。一般2~4周1次,如上状复发者隔3~6个月再作1~2次治疗。

    方二植线法
    [取穴]  印堂、太阳、百会、风池、阿是穴。
               伴高血压者配血压点、心俞、肝俞。
               因脏腑疾病而致者取相应的脏腑及其背俞穴。
               颈椎病而致者配颈部压痛敏感点及X线片所示病变部位。

    [方法]  常规消毒后在每个穴位上行局部浸润麻醉。将1号羊肠线一端放在穴位进针点上,右手持压甩埋线针缺口向下压住羊肠线一端将其送入穴位,一般1个月埋线1欢,病情重者20天埋线1次,5状为一疗程。主治顽固性头痛。

    方三割埋法
    [取穴]  鱼际,食指指背第一指关节正中上1/3处前头痛点、无名指第一指关节背侧正中上1/3正中头顶痛点、无名指第一指关节背侧正中上1/3后头痛点。

    [方法]  手术常规消毒左手或右手皮肤,用2%利多卡因5ml行穴位局部浸润麻醉。取鱼际穴,纵行切开0.5cm切口。皮下用十字交叉法植入0.5cm长异体长效蛋白药线2根缝合1针。取余穴作纵行各切0.5cm切口,皮下植入异体长效蛋白药线2根,各缝合1针。

    方四割埋法
    [取穴]  主穴百会。
               配穴:外感头痛中,巅顶痛时再取攒竹、通天、行间阿是穴,太冲;前头部疼痛再取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侧头部疼痛取率谷、侠溪、阿是穴;头后部疼痛取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

              内伤头痛中,肝阳上亢所引起头痛加风池,悬颅,侠溪、行间;气血不足引起的头痛加气海、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血瘀阻络引起的头痛可参照外感头痛分经分部取穴。

    [方法]  在取穴处常规消毒,割开穴位处皮肤,将手术用羊肠线埋入穴位,缝合伤口,6~7天后拆除缝合线。

    典型病例

    例1棘某,女,41岁。
            患者头痛数年,以巅顶及前额疼痛明显,头痛呈波动样痛,有时剧烈疼痛,用手指按压疼痛搏动动脉可缓解,头晕。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用方二治疗,取印堂、太阳、百会、风池、血压点、心俞、肝俞、胆俞、阿是穴。埋线1次头痛症状基本控制,续埋线2次,随访3年未复发。

    例2患者,女,44岁。
            患偏头痛10余年。 曾在当地医院服用中西医药物,疗效欠佳。用方三行左手掌穴割治埋线术12小时后,自觉头胀痛、头晕、流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0个月未复发。

    【处方精汇】

    1.用注线法
            取穴头维(双)、印堂、上星(双)、太阳(双)、风池(双)、百会,选用9号腰穿针,00号羊肠线,无菌操作下将羊肠线剪成1~2cm,腰穿针芯退出一部分,羊肠线从针尖端穿入针管,穴位皮肤消毒后,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待有针感时推针芯,将羊肠线注入穴位中,拨出针管,消毒后小块胶布粘贴,间隔20天埋线1次共治疗1~2次。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2.用注线法
            取穴:太阳、额通(攒竹直上0.2寸)。单侧痛者仅取单侧额通穴,无太阳穴痛者可不取太阳穴。常规皮肤消毒局醉,取消毒备用的0/3号可吸收羊肠线约1.5cm装入埋线针,针尖以30度左右角斜刺入,羊肠线已完全埋入穴内时退针,无线头留在皮肤外后用棉球压迫针孔片刻,贴创可贴保护创口2~3天即可。未愈2月后再进行1次。主治额窦炎引起的头痛。

    3.用注线法
            取头维、风池、阳陵泉。消毒后将放置肠线的埋线针向鼻尖斜刺风池穴得气后缓缓退针,同时推动针芯,将羊肠线留置于穴位内:头维进针后向前推进2~3cm,埋线于皮下肌肉层,阳陵泉直刺得气后推入肠线。主治血管性头痛。

    按语

            埋线治疗能长期的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激活神经细胞。 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功能,对头痛有明显效果。

            头部血管丰富易出血,埋线时要缓慢出针,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眼片刻,防止出血和皮下血肿出现。 督脉穴位埋线时不超过脊髓硬膜为度,防止意外。背俞穴以45度方向脊柱方向斜刺,勿直刺免伤及内脏。埋线后针眼用酒精棉球及医用胶布固定,以防出血和污染 48小时后揭掉胶布即可。嘱患者1周之内勿洗澡。

            体形较瘦的患者羊肠线吸收较慢,待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40~50天埋线1次。埋线2天内局部可出现疼痛,部分患者有全身不适、疲乏无力或发热症状均属正常反应,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