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75|回复: 0

    [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4: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分支范围内反复发作的剧烈性疼痛。中医称为“面痛”、“颊痛”、“面游风"。

    病因病理

            原发性者病因不明,病变部位分中枢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周围部(半月节至桥脑间)。继发者多由三叉神经本身病变或邻近组织病变波及、损伤、压迫三叉神经而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等因素有关。究其病机主要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所致,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或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入络,使气滞血瘀,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

    临床表现

    面部发作的短暂、阵发性闪电样的剧痛。疼痛常骤然发作,无先兆。疼痛剧烈,呈闪电样、刀割样或钻痛样,时间短暂,多数为数秒钟至1~2分钟,反复发作性疼痛,可伴有面肌反射抽搐,面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涎等。有明显的扳机点,多在一侧,第2、3支较多见,3支同时出现疼痛者较少见。

    治疗方法

    方一注线法
    [取穴]  患侧风池、大椎、曲池、下关、阿是穴。第1支痛加太阳,第2支加颧醪、第3支加颊车。
    [方法]  穴位消毒后,用9号穿刺针装入0号羊肠线0.5~1cm,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将羊肠线注入穴中,拔出针管,外盖敷料。15~30天埋线1次,3次为1疗程。

    方二注线法
    [取穴]  第1支痛取眶上孔附近;第I支痛取眶下孔内、翼腭凹、翼腭管内;第四支痛取颏孔、下颌孔附近及卵圆孔附近。
    [方法]  以2/0铬制肠线从针尖穿入12号注射针头,并从针尖露出1cm肠线。所用针头需将针尖对刃磨去锐利边缘呈小槽状,使露出的肠线弯曲入槽内。眶下孔及颏孔要埋入孔内0.5~1cm;眶上孔部位仅沿眉弓横形埋于骨膜表面,下颌孔附近埋线以口外法为佳,从下颌角前缘1.5cm进针,针尖贴近升支内侧骨板刺入3.5cm即可;翼腭管内埋线从腭大孔进针2~3cm,由于腭黏膜缺乏弹性,剪断线头后以钝头探针将线压入粘骨膜下,翼腭凹埋线,进针点于患侧颧镠穴,针尖进入皮肤后向上、向内、向后刺入,沿上颌结节骨面弧度直达翼腭凹,深度为4~4.5cm;卵圆附近埋线,进针点于下关穴,使针尖向后,上内方向偏斜约15度角,进针4~4.5cm以上。

    方三植线法
    [取穴]  主穴: 足部反射区的三叉神经区(双侧);配穴:体穴颊车(患侧)。
    [方法]  首先在三叉神经区和颊车穴上用探棒探到最敏感的区域,皮肤常规消毒局麻,在穴位下0.6寸处进针,将0.5cm羊肠线一段置于皮丘上,右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以15度角向穴位中心进针,直至线头全部埋入皮,再进针0.5cm,快速拔针,保护针眼1~2天即可。

    方四注线法
    [取穴]  下关、合谷、风池、内庭。
               第一支疼痛者加患侧阳白、丝竹空。
               第二支疼痛加患侧颧髎、迎香、巨髎。
               第三支疼痛加颊车、承浆。
    [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将0000号羊肠线剪成0.5~1.Ocm长小段,将自制针芯(用长40mm将针尖磨平)套入改制过的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规格0.6mmx 32mm)前端内,针芯退出一部分,用镊子将羊肠线纳入注射针头内。右手持注射针自局麻处将注射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用针芯将羊肠线送入穴中。拔出埋线注射针头,用棉球按压。7天治疗1次。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42岁。
            因右侧面颊反复疼痛2年,加重半个月就诊。患者2年来右侧面颊疼痛反复发作,近半月每天发作10多次,每次持续30秒至5分钟,痛如刀割,刷牙、洗脸、吃东西均可诱发,以右眼下鼻旁为甚。服药无效,采用方一埋线疗法治疗,第2天疼痛减轻,15天后疼痛彻底消失。巩固治疗1疗程,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例2张某,男,67岁。
            右侧下牙痛20余年,每天发作数次,疼痛难以忍受。用针灸治疗疗效均不明显,遂改用方三埋线疗法,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45天以后第2次埋线治疗,2个月以后复诊,疼痛消除,至今未见复发。

    处方精汇

    1.取穴
            第一支:合谷、天应、眉中;第二支:合谷、天应、四白;第三支:合谷、天应、下关、颊车、地仓、下颌孔。先用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将3号可吸收羊肠线置入30ml注射器内,线头露出针头5mm。合谷循经进针20mm,眉中:沿皮下向后内20mm;四白:向眶下孔方向进针20mm左右,以进入眶下孔为宜;天应:阿是穴,即疼痛之“扳机点”,针沿疼痛放射方向刺入20mm;下关、颊车、地仓为治疗该病下颌支的组穴,分别自3穴沿皮下刺向由该3穴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进针20mm;下颏孔:以刺入下颏孔5mm为佳。埋线后平皮剪断肠线,轻轻拉揉皮肤,勿使线头外露。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2.用注线法
            1)患侧太阳透阳白,阳白透鱼腰,适用眼支型;2)患侧迎香透四白,颧髎透下关,适用上颌支痛;3)患侧大迎透夹承浆,颊车透大迎,适用下颔痛。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消喜银子将000号羊肠线一段(根据两穴之间的距离选择适当的长度,一般0.6~1.5cm左右),放入埋线针前端,将羊肠线顶入肌层,针孔涂碘酒后用一小块创可贴覆盖1天后揭去。20天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

    按语

            埋线治疗时应注意首先要确定分支,治疗时要确保穴位准确,可应用 2%利多卡因进行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后能止痛者方行埋线治疗。患者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时,才能把羊肠线推入穴位内。此种方法一般需要3次埋线以后,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埋线后上下唇可出现不同程度麻木,约在3~4周后消失,皮下出现小硬结在2~4周后消失,从下关穴进针作卵圆孔附近埋线后,个别患者出现张口受限,约在3~4周后恢复正常。

            使用方二时,术前作好定分支及定痛点定位诊断十分重要,如第1支痛者,先以2%普罗卡因作眶下孔麻醉,若痛消失,则单埋眶下孔即能见效,否则需加翼腭凹或翼腭管埋线。第1支痛者作颏孔内麻醉,若痛消失,则单埋颏孔即能见效,否则需作下颌孔附近及卵圆孔附近埋线。对颏孔及眶下孔埋线前,在注射麻药后,以7号针头强刺孔内神经纤维,会获得迅速止痛的效果。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