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改变,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中医称为“面瘫”。
【病因病理】
本病多为茎乳突孔内的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水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造成。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压迫面神经;或局部血管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渗出等,可见有神经脱髓鞘改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根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于面部经络,气血阻滞,经脉失养,以致肌肉弛缓不收。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年龄不定,急性起病,1~5天内达到高峰。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侧表情肌瘫痪,即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严,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鼓腮动作不能完成。排除外伤、耳科及桥小脑角部位病变等所致的周围面神经损伤。
【治疗方法】
方一:穿线法
[取穴] 颊车。
[方法] 以患侧颊车穴位为中心(即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处),常规用2%碘酊、75%酒精消毒皮肤,术者戴手套,左手用皮镊捏起颊车穴位皮肤,右手持持针器,用中圆针穿马尾线,从被捏起的一侧皮肤进针穿刺到另一侧,进针方向与下颌骨前支外侧缘垂直,使两针眼间距在3~4mm之间,然后结扎马尾,剪去多余马尾线即可。1周后马尾结自然脱落,如果面瘫症状未愈,可再按上法穿线治疗1次即可。
方二:穿线法
[取穴] 选穴:1)太阳透阳白;2)颊车透地仓;3)地仓透迎香;4)地仓透人中;5)承浆透地仓;6)四白横穿1.5cm。
[方法] 患者仰卧位,患侧行常规消毒后,各穴位点用2%利多卡因0.5~1ml作浸润麻醉。将备用羊肠线穿入缝合直针,用双线按上述六个透穴进行透穴埋线,从穴位的另一端进针后,经穴位深层肌肉组织,穿过穴位将两头线均埋置于肌肤内,线头切忌露于肌肤外,用无菌创可贴将穴位点贴敷。轻度埋线一般20~30天,待肠线完全吸收后痊愈;中度埋线30~60天,肠线吸收后仍有不同程度额纹、鼻侧纹较健侧浅,可鼓颊、闭目、露齿,再行2次埋线后痊愈;重度初次埋线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行3次埋线后显效,每次埋线间隔时间视羊肠线吸收时间和病情而定,一般25~40天。
方三:注线法
[取穴] 阳白、颧髎、颊车。风寒证者配大椎,肝火上炎证及肝阳上亢证配太冲,肝肾阴虚证配太溪,气血虚弱证配足三里。
[方法] 令病人仰卧,穴位常规消毒,作浸润局麻,将准备好的“0"至1"号羊肠线0.3~0.5cm,穿入9~12号穿刺针前端的针管内,将穿刺针刺入穴位,其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与毫针针刺法相同,边退针管边推针芯,使羊肠线埋置在穴位内。针孔用75%酒精棉球加压胶布固定。每月埋线1次为一疗程,埋线后24~36小时可去掉针孔部位的棉球及胶布。主治顽固性面瘫。
方四:注线法
[取穴] 透穴:太阳透阳白,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颧髎,下关透颊车,下关透颧髎。常用穴位:患侧四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瞳子髎,迎香、颧髎等。 远端配穴:双侧足三里、外关、膈俞穴等。面肌痉挛者加后溪透劳宫。
[方法] 根据病情各组穴位可交替使用或合用。局部常规消毒,用9号腰穿针,将0/3号羊肠线剪为0.5~1.5cm长的线段送入针尖里,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成15度角斜刺(足三里、后溪穴垂直进针),迅速刺入穴位内,得气后,将羊肠线推入穴内,根据病情每次可取4~6个穴位,用输液贴贴住针口。15~20天治疗1次。
【典型病例】
例1:陈某,男,36岁,教师。
左侧面瘫8个月,曾经火针、毫针、内服中西药物等治疗近8个月,效果不佳,来我科就诊。 初诊时病人左眼不能闭合,流泪,见风或用眼过多时加重,额纹消失,无抬眉动作,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诊断为顽固性面瘫。 采用方二行埋线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即大为好转,行第2个疗程治疗后,诸症全消,痊愈。
例2:患者,女,26岁。
患左侧口眼斜四个月。发病后用针刺法及中西药治疗,稍有减轻,但其效不佳,又坚持针药并用治疗2个月,共计治疗达6个月,仍无进展,改用方三,在患侧阳白、颧髎及足三里穴埋线治疗二次后,面瘫出现了新的疗效。面肌已能随意运动,调治月余痊愈。
【处方精汇】
1.用注线法
牵正、翳风、下关、阳白、颊车、地仓、合谷、外关、曲池、足三里。
用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将特制的羊肠线注入穴位。第1星期内,以四肢穴位为主,行泻法且手法宜重,面部穴位以牵正、翳风、下关为主,埋线不宜过深,局部有酸胀感将羊肠线植入即可;第2星期后,面部穴位可透刺,牵正。向颧髎方向刺入1.5cm,阳白向太阳方向刺入1.5cm,下关向颊车地仓方向刺入1.5cm,不提插,不捻转,穴处有酸胀感将羊肠线植人即出针。四肢部穴位行平补平泻法。术毕,以专用贴贴进针处。
2.用植线法
患者健侧卧位,取翳风、牵正。碘伏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2m1局部麻醉,然后取已消毒铬制可吸收羊肠线2cm两根,用特制埋线针刺入选定穴位皮下,每穴留置1根,伤口局部涂碘伏,创可贴包扎三天。
【按语】
治疗时宜选择适宜的羊肠线,并不是线越粗疗效越好,初次埋线要选用细线,根据患者反应,可增加或减少一个号,同时应掌握好埋线深度,须将线埋入肌层和面神经分支走行部位,可提高埋线治疗效果。
一般认为,周围性面瘫发病15天内为急性期,急性期过后半年以内为恢复期,超过半年以上不愈者为后遗症期。 其疗程长短及预后与面神经受损平面高低有密切关系。 面神经受损平面越低,则疗程越短,反之则疗程越长,预后较差。单纯性面神经炎有自限性倾向,而难治性面神经麻痹则多出现于耳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等其他面神经受损平面较高者或病情虽轻但失治、误治者。已过了早期才就诊的患者,尤其是病损神经节段较高和病毒损害较重的患者,不但恢复慢、病程长,而且由于面神经损伤程度较重,甚至达到变性程度,则最终不能彻底治愈而留有后遗症状,说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病情轻者可在1~2次埋线治疗后便可恢复正常:若病程长,大于6个月则病情难愈。同时经随访病人,远期效果高于近期。在急性期内治疗见效者就易痊愈,治疗不及时者或由于面神经变性严重者,往往产生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