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12|回复: 0

    [基础] 【取穴配穴】埋线疗法的取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7 13: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埋线疗法的取穴和配穴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结合经络穴位的功能和特点进行的。她虽从属于针灸疗法,其选穴方法与针灸疗法大致相同,但埋线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在取穴和配穴上,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取穴

          正确取穴是穴位埋线疗法取得疗效最关键的环节。取穴主要依赖于运用中医理论并辅以现代医学理论进行。 穴位埋线疗法为一种特殊的针灸治疗方法,其取穴特点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优势,组织原则使埋线疗法取得更好的疗效。

    一、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就是在患病部位或内脏病变相对应体表投影部位进行取穴的方法。是埋线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旨在就近调整受病经络、器官和脏腑的气血阴阳,使之平衡。埋线疗法的局部与邻近选穴着重表现在:D痛点和病灶局部,即阿是穴;如治腰痛,在腰部寻找痛点埋线,2)在病灶与痛点旁边选穴;如在痛点旁用皮下埋线法即在痛点旁向痛点进针。3选取内脏病变在体表的投影部位选穴。如哮喘,取穴选膻中穴和定喘穴。

    二、辨证取穴

          辨证取穴是通过分析、综合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来选取穴位。辨证取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辨证对症状和体征推断出患病的相关内脏和经络,推断出证型。再以此为基础选取穴二是随着症状的出现而[取穴]如咳嗽、伴发热,加取曲池,伴咽痛,加取合谷等。

    三、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就是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就在循行于该部位的经脉上取穴。即所谓“辨证归经,按经取穴"。此法包括3个内容。一是选取经过病变部位经脉的穴位,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如《针灸聚英·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即是根据经脉经过患病部位而选取相应穴位的典型。 二是通过对症状及体征分析,明确病变的经络,在该经络上取穴。如患者肩前疼痛,通过该部位的是手阳明大肠经,即可取该经腧穴合谷穴。三是辨证属何脏腑病变,即取该脏腑所属经络的穴位进行治疗。如胃痛属胃病,取胃的经络足三里进行治疗。

    四、敏感点取穴

          敏感点取穴即是选取疾病反应在体表的敏感穴位进行埋线。 也就是根据《灵枢·外揣》“司内揣外"的方法进行选穴。疾病在体表的敏感现象是疾病反应在经穴上的变异现象,其敏感情况往往能较准确地反映病变情况。因此,《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对此,陈克勤亦主张“针灸选穴治病应在经络按诊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埋线疗法根据体表、内脏的经络关联特性,以临床症状为线索,经络异常为依据,来判断病在何脏、何经,应在何穴,才能有的放矢。一般运用点按、推移、滑动等法;探索出有痛、酸、麻胀,热,针刺,触电,传导等患者感觉过敏的地方,或皮下条索状物、泡状软性物,凹陷等医生感觉异常的地方进行埋线,可产生较好效果。

    五、特定穴取穴

          特定穴是指选取十四经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进行埋线治疗。由于特定穴紧密地和脏腑,经络“上下、内外相对应”,有其特殊的治疗功能,故在埋线临床上经常应用。其中最常应用的是俞募穴,这是因为俞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汇集于背部、胸部和腹部的穴位,且背俞穴均分布于足太阳经上,而此经又是十二经之核心。滑寿注《难经·六十七难》中也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其次还有八会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八脉交会穴等也较常用。临床上常根据它们特有的功能选穴,为选穴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六、神经节段取穴。

          按神经节段说取穴,就是按照神经学说,依脊神经及其形成的神经丛、神经干分布区域,选取相应节段的穴位和某些分布在躯干神经干通路上的穴位来埋线。有人曾具体研究了324穴0.5cm针周范围内的神经分布,结果发现323穴均有脑或脊神经支配,且与相关脏器神经同属一脊髓节段,或在该内脏所属神经节段的范围内,就连表里两经穴位的支配神经也基本隶属同一神经节段,十二经脉的四肢穴位也通过周围神经到达相应脊髓节段与交感神经相连。《灵枢·卫气》指出:“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这样的划分,与现代的神经节段划分是非常相似的,故临床,按神经节段说选穴埋线也成为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

          按神经节段说取穴,具体体现在夹脊穴的使用上。华佗夹脊穴从古至今被广泛运用于针灸临床,或针或灸,多获良效。如今颈段和骶段夹脊处已被不少医家列人夹脊穴范畴。 根据脊髓与神经的节段分布选穴:这是临床最常用的选穴方法。 其具体运用是:用C,~C.夹脊穴治疗头部疾患。用C,~C,夹脊穴治疗颈部疾病。用C~C,夹脊穴治疗上肢疾病,用C,~L,夹脊穴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用T~S,夹脊穴治疗腰骶部疾病。用L,~S,夹脊穴治疗盆腔内脏疾病。用L,~S,夹脊穴治疗下肢疾病。夹脊穴治疗范围已经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在内的多系统疾病,特别在治疗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一节段背俞穴与华佗夹脊穴的神经支来自同一脊神经后支,支配同一节段骨骼肌,由于背俞穴与夹脊穴选穴位置相近,主治也相近,治疗中可以用相应的夹脊穴来代替背俞穴,提高其安全系数。因此,有人将夹脊穴称为"病根穴”和“神脊穴”,并广泛运用于埋线临床。

    (一)脊柱与相关病症的关系

          C,一一后头痛、高血压,失眠,视力减退、面瘫、面肌痉挛、眩晕、眼花,偏头痛。
          C.-一后头痛,高血压,失眠,视力减退、面瘫、眩晕、眼花,偏头痛、耳鸣、胸闷、心动过速、排尿异常。
          C,-一咽部异物感、牙痛、胸闷、颈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C4-一咽部异物感、牙痛、胸闷、颈痛、呃逆、肩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
          C,一一眩晕,心律失常、视力降低、上臂痛或下肢瘫痪。
          C6-一低血压、心律失常、上肢桡侧麻木及疼痛。
          C,-一低血压、心律失常、上肢后侧尺侧麻木及疼痛。
          T,-一上臂后侧痛、肩胛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2-一上臂后侧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
          T,-一上臂后侧痛、肩胛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
          T.-一胸壁痛、气喘 、呃逆、嗳气、乳房痛。
          T,-一胸壁痛、气喘、乳房痛。
          T.-一胃痛、肝区痛、肋间痛、胆石症、上腹胀。
          T,-一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石症、胆囊炎。
          T;-一胃脘痛、肝区痛、肋间痛、胆石症、胆囊炎。
          T,-一胃痛、肝区痛、上腹胀痛、子宫炎。
          T1o-一腹胀、肝区痛、卵巢炎、睾丸炎、子宫炎。
          T1一一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
          T12一一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
          L,一一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L,一一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L,一一两侧腰痛、腹痛。
          L.-一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L,-一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
          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二)夹脊穴与主治疾病的关系

          夹脊穴是主治规律和脊椎与神经的阶段分布有关,根据其脊神经的分布与走向,一般的治疗规律如下。
          C~C,夹脊穴一一治疗头部疾病。
          C,~C,夹脊穴一一治疗颈部疾病。
          C~C,夹脊穴一一治疗上肢疾病。
          C,~T,夹脊穴一一治疗胸部及胸腹腔内脏疾病,
          C,~L,夹脊穴一一治疗腹腔内脏疾病。
          T,~S,夹育穴一一治疗腰骶部疾病。
          L~S,夹脊穴-一治疗盆腔内脏疾病。
          L.~S,夹脊穴-一下肢疾病。
          T,~T,夹脊穴一一主治呼吸及心血管疾病。
          T,~L,夹脊穴一一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T,~L,夹脊穴一一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C.~C。夹脊穴一一主治肩周炎。
          T,~T,夹脊穴一一主治乳房痛。
          T11~L,夹脊穴一一主治腰骶部疾病。
          L~S,夹脊穴一一主治盆腔内疾病。

          一次性微创埋线针的应用,对夹脊穴的治疗提供了方便的治疗手段,一般颈部使用9号针,00号线,病人疼痛反应小,但是效果很好,一般针到病除,且不易复发。手法是沿颈夹脊旁开一厘米直刺4~5厘米,针下有温暖感时效果最好。胸部用0~1号线,一般沿胸夹脊透穴平刺,几个夹脊穴透穴能起到协同作用,例如:胸5~7治疗各种胃病,配合常用穴位,效果更好。腰夹脊用1~4号线,L.4.4.s,Ls,D,的腰椎间盘突出必须用4号线,线体一定要进人椎间孔效果最好。具体的埋线操作方法是:例如L4,s椎间盘突出,在L..s之间旁开1厘米定穴,在下一椎体旁开2厘米处为进针点,以45度角向上一椎体方向斜刺入椎间孔,如果L,/S,椎间盘突出,在L,/S,之间旁开1厘米定穴,在下一椎体旁开1.5厘米处为进针点,以45度角向上一椎方向斜刺人椎间孔。埋线后如果针孔出血不要立刻止血,出血量10~20ml为宜,如果不出血且需要放血,最好拔火罐放血。埋线后出血可以使疼痛迅速消失,立竿见影。

          夹脊穴是一组穴位,正确选穴是取得良效之关键,文献中夹脊穴的选用方法比较繁乱,临床常用的选穴方法有:
          (1)根据脊髓与神经的节段分布选穴:这是临床最常用的选穴方法。其具体运用是:用C,~C,夹脊穴治疗头部疾患。用C,~C,夹脊穴治疗颈部疾病。用C.~C,夹脊穴治疗上肢疾病,用C~L,夹脊穴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用T1~S,夹脊穴治疗腰骶部疾病。用L~S,夹脊穴治疗盆腔内脏疾病。用L,~S,夹脊穴治疗下肢疾病。
          (2)间隔选穴:本着“精简、安全、高效”的原则,有专家力主运用夹脊穴当间隔取穴,即从第2胸椎下缘起,隔一椎取一穴,每侧共八穴。
          (3)根据所临背俞穴功效选穴: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临近,功效相似,如夹脊T:,T,T,TTL分别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肾俞相对应,临床可交替或代替使用。
          (4)根据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取穴]由于脊旁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常反应脏腑病变,因此取该穴进行治疗常获速效。
          此外,病位在脊柱及临近有阳性体征(如压痛)者,可取局部夹脊穴,病在四肢,胸腹部,可按神经节段或脏腑经络理论取穴,病位不明确或症状相对集中于某一经循行部位者,按脏腑经络理论取穴。

    (三)全息法取穴

          全息法取穴是将人体的一个独立部位按全息理论划分出与人体相对应的点作为穴位进行选取。常见的有耳针、头针、眼针等,他们有自己的特定穴位。埋线疗法也常取这些穴位,利用羊肠线来取代毫针进行刺激,由于这种全息部位均有经络与脏腑相联,能全面地反映身体各部及内脏的疾病,故治疗范围较广,而且穴位相对集中,埋线后又不影响劳动,易于保养,故有较大的潜力。这些全息穴位取穴原则有:D取患病内脏及器官相应的腧穴,如咳嗽病在肺和气管,故头针取胸腔区,耳针取肺、支气管,眼针取肺。外踝扭伤取耳穴踝等。(2)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取穴,如眼病,证属肝火亢盛则选耳穴肝等。3根据西医理论选穴,如风湿性关节炎取耳穴肾上腺穴以抗风湿等。4根据患病部位分区选穴。如胃脘痛,剑突下属腕踝针下1区而取下1穴等。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