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102|回复: 0

    [第1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五行学说】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2 16: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0-3-25 10:57 编辑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规律;二是五行生克的异常变化。

    (一)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生克制化,是在正常状态下五行系统所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与制化的关系,从而维持五行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促进事物的生生不息。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难经》 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 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以火为例,木生火,故“生我” 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火生土,故“我生” 者为土,土为火之子。目木与火是母子关系,火与土也是母子关系(图1-2).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和抑制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 两方面的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 者为我“所不胜”,“我克” 者为我“所胜”。因此,五行相克,实际上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 如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图1-2).

    3.五行制化

            制,克制;化,生化。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逆相生化,又逆相制约,生化中有制约,制约中有生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维持其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制化,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属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是五行系统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调控机制。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故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上》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五行制化的规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止亢而为害;一行相对不及时,必然随之有相生,以维持生生不息。 五行制化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面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环往复。梨流覇縁賀一湖本城禁道業家斜双粉

    【附】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一行(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机制。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五行中所胜一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所胜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若胜气为木,则复气为金;胜气为火,则复气为水;胜气为土,则复气为木;胜气为金,则复气为火;胜气为水,则复气为土。

            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微者复微,甚者复甚"。五行中一行亢盛(包括绝对亢盛或相对亢盛),则按相克次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一行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如以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则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此处木行偏亢为胜气,而金行旺盛为复气,金行旺盛是对木行亢盛的报复,胜气复平。 其余四行的胜复,以此类推。

            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因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为胜气; 其所不胜,是为复气,又恰为其所胜之子。 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复母仇”。如木行亢盛为土行的胜气,金行旺盛为土行的复气;土为木之所胜,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二)五行生克

            五行生克关系出现异常,包括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五行之间异常的生克变化,主要用于阐释某些异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病机变化。

    1. 五行母子相及

            五行母子相及,属于相生关系的异常变化,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1)母病及子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如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

            如临床常见的水不涵木证,即先有肾水(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导致肝阴不足;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进而导致肝阳偏亢。又如由于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阳不足不能资助肝阳,而致寒凝肝脉证等,皆属母病及子的病变。 他脏之间的母病及子

            (2)子病及母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既有子脏不足引起母脏亦虚的母子俱虚之证,又有子脏亢盛导致母脏亦盛的母子俱实之证。

            如心病及肝的病机传变,临床可见由于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心肝血虚证;由于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致心肝火旺证等。此外,还有子脏亢盛损伤母脏,导致子盛母衰病变,即所谓“子盗母气”,如肝火亢盛,下劫肾阴,以致肾阴亏虚的病变。

    2.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相乘相侮,属于相克关系的异常变化,包括相乘和相侮两种情况。

            (1) 相乘 指五行中所不胜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导致的相乘:五行中的所不胜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一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胜一行的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失常。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克土,土为木之所胜。若木气过于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可致土的不足,这种由于木的绝对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称为“木旺乘土”不及所致的相乘:五行中所胜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一行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仍以木克土为例,若土气绝对不足,即使木处于正常永平土仍难以承受木的克制,因而造成木乘虚侵袭,使土更加虚弱。这种由于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桑,称为“土虚木乘"。

            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相克关系为例。阐述病机相互影响的相乘传变。有太过导致的相乘的“木旺乘土"(即肝气犯脾)和不及所致的相乘 “土虚木乘 (即牌虚肝乘)》两种情况。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表现时,称为"土虚木乘"。
    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 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机变化。

            (2) 相侮  指五行中所胜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所胜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面受到它的反向克制。如木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一行的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出现“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木亢侮金”。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所不胜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一行,反而受到其反向克制。如当木气过度虚弱时,则所胜一行的土会因木的表弱而反向制约,这种现象称为“木虚土侮”。

            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太过导致相侮,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理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咳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对“木火刑金”。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不及导致相侮,出现全身水肿,称为“土虚水侮”。
    五行相乘和相侮,都是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制现象。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术气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受到木侮,又可受到火乘。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综上所述,五仃生克制化是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主体内容,本、火、土、金、水五行之间,“比相生,间相胜”,具有递相资生、间相克制的关系。五行中的每一行既可生他行,也可被他行所生;既可克制他行,也可被他行所制约。五行相生与相克、制化与胜复等关系,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普遍联系。 五行相生关系的异常,表现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异常,表现为相乘和相侮。

            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阐释构建天人相应的系统结构、五脏系统之间的生理病机联系、说明内脏疾病的传变、指导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是研究多元关系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由于生命、健康、疾病现象的错综复杂,并非都能用五行生克规律来解释,因此,应将普遍规律与特殊情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正确的思维方法。

            【附】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重点突出土生万物而居中央,对方位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 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是对五行学说的进一步补充。

            中土五行模式,来源于古人对方位和季节认识的“河图”(图1-3).据河图,水居北方,应冬季;火居南方,应夏季; 木位东方,应春季;金位西方,应秋季;土居中,应四时(图1-4).《内经》中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 等篇对中土五行有详细论述。      

    1.中土调控木火金水四行

            土居中央,调节和控制位于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是中土五行模式的特点之一。土在万物的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国语·郑语》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宇宙万物的生成,是土与木火金水相融合的结果,所谓“土生万物”。中央之土对四时气化也发挥着重要的助益作用。《管子·四时》说: “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人出......春赢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

            基于中土五行模式,中医学将五脏中的脾归属为土而居中央,认为脾有主四时而长养和调节肝,心,肺、肾四脏的作用,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2.木火金水四行之间的关系

            木火金水四行之间存在着递进发展的关系。木位东方,通于春,春天的温暖源于冬天的寒冷,属阴中之阳的少阳,其性曲直,柔和而生发。火位南方,通于夏,夏天的炎热由春天少阳之气逐渐旺盛发展而来,属阳中之阳的太阳,其气炎热而向上。 金位西方,通于秋,秋天的凉爽源于夏天的炎热,属阳中之阴的少阴,其性收降而宣散。水位北方,通于冬,冬天的严寒由秋天的凉爽发展而来,属阴中之阴的太阴,其性寒凉而闭藏。中医学以此说明肝心肺肾四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

            中土五行模式是构建中医学四时五脏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依据中土五行模式,将五脏配与方位、四时以及太少阴阳: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为阴中之至阴。 如此则形成了心上肾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的四时五脏体系;同时,创立脾为孤脏,主于四时,以灌四傍,为脏气升降之枢等理论,对于脾胃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方面,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气一元论着重说明物质世界的本原性;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辩证观,着重阐释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总规律;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系统观,着重揭示物质世界存在着复杂的普遍联系及多元事物之间的稳态结构关系。万物本于一气,一气分为阴阳,阴阳化生五行,五行中又有阴阳。

            中医学受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影响,并且将三者结合起来,建立气一阴阳ー五行的认识论,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对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中医学以气为生命的本原,推动和调节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的生理功能及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运用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理论,说明人体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各脏腑分阴阳,每一脏各有阴阳。阴阳相反相成是调控脏腑功能的基础。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构建五脏生理功能系统,说明五脏之间的密切联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互补充,构建四时五脏天人合一整体观。在分析病理变化时,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如气虚,气机失调等。阐释脏腑病变,注重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以及脏腑之间的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传变。因此,在治疗方面,以调气为先,又要针对不同脏腑病变调其阴阳,并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传变。

            总之,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也是中医学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思维万式,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