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39|回复: 0

    [第3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5 15: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皆归属于“形”的范畴。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皆归属于“神”的范畴。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无形则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精、气、血、津液在脏腑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导下,同样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如《脾胃论·省言箴》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的生命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与血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两者相对而言,气属阳,无形而主动,具有温煦、推动、固摄、气化等作用;血属阴,有形而主静,具有滋润、濡养等作用。

            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指气对血有化生、推动、统摄等作用,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 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营气直接参与血液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脾胃、肾肝、心肺等脏腑的气化功能,促进饮食水谷转化为营气、津液并化赤为血,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因此,气充则化生血液功能强,血液充足;气虚则化生血液功能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临床治疗血虚病证,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应用。

    2. 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指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气行则血行,血液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才能运行不息,流布至全身、血液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以及肝气的疏泄。气充足旺盛、气机调畅、则血液正常运行。若气虚则血行迟缓,气滞则血行涩滞,均可导致血瘀病变。气机逆乱、升降出人失常,也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导致血液安行,出现血随气逆的咳血、吐血,血随气陷的便血、尿血等症状。因此,临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的不同病证,可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应用。

    3. 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健旺,统摄有力,则血液行于脉中而不逸出脉外。若脾气虚弱,统摄无力,血液逸出脉外,则可出现吐血、咳血、尿血、便血、衄血、崩漏等多种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临床采用补气摄血的方法,以达止血的目的,即是气能摄血理论的应用。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血能化气,并作为气运行的载体,具体表现为血能卷气、血能载气。

    1. 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指血对气具有濡养作用。气的生成离不开血液的化生和濡养。血液循环流布周身,不断地为一身之气提供营养,维持其充足旺盛状态。血足则气旺,血少则气衰。临床上而虚日久的患者,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治疗宜养血与补气兼顾。

    2. 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指血液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液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布于周身。如《张氏医通·诸血门》说:“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临床上大出血的患者,气无所依附,导致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 “气随血脱”。治疗应采取益气固脱和止血补血的方法,以达补气、固脱、止血之目的。

            总之,血与气,一阴一阳,相互维系,气血平和,则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反之,血气不和,则百病乃生。《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因此,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