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概述】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762
|
回复:
0
[第4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述】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3-26 13: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历了经络概念的产生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阶段。
(一)经络概念的产生
经络概念的产生,是古人以“观物取象,以象会意”的认识方法,一是直接观察到血液流行于脉中,体表可触及的筋肉等条索状物,以及解剖可见的与脏腑形体官窍相连接的系带状物等;二是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相关事物相比类,如自然界有十二经水(河流), 人有十二经脉,自然界有湖泽,人有奇经八脉等。在此基础上,将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对人体经络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和导引、气功等自身体验而得出的认识,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逐步形成了经络的概念。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最早记载“阳脉”“阴脉”及“经、维、络”等名称;长沙马王堆汉蔡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 记载了11条脉的具体名称、 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但只称“脉”而非“经脉”, 提示脉是经络的形态学基础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筋脉和同”“筋脉横解”“筋脉沮弛”, 筋脉亦属经络范畴。随着针灸、导引、气功等临床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提升,经络概念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经络学说体系的建立
《内经》 总结归纳了以前对“脉”的有关认识,构筑了经络学说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该书162篇中,专论或主论经络的篇章有20余篇,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 起止、具体循行路线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及气血在经脉中“如环无端”“周而复始”的运行,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十二经脉和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时所出现的病候。对奇经八脉中冲、任、督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及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分布部位、生理功能作了大致的描述。对络脉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名称、分布、生理功能、常见病候也作了讨论。并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阐述经络气血运行与自然界日月时辰的通应关系等。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对奇经八脉的含义、 功能、 循行路线和病候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对正经和奇经的关系有明晰的阐发,对某些经穴(如八会穴)的特异性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脉”“肾间动气为十二经脉之根”等理论,丰富了经络学说的
内容。
《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晋·皇甫谧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分类合编而成,内容主要论述中医学经络学说和针灸方法,在经络学说的发展及针灸疗法的应用中,起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