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985|回复: 0

    针刀结合经方治疗颈椎病一百例临床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9 07: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展,社会压力生活节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年轻化,低龄化,十几年来我用中药经方结合针刀治疗颈椎病感觉效果不错,现将我在南京中医学院讲课的课题介绍给大家,一抛砖引玉吧!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临床资料如下;
    颈椎病患者,经ct或X确诊存在颈椎退行性病变,或颈椎椎间旁突出或膨出者,男17女83,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12岁。病程十年以上35例,四年左右20例,一年的18例。
    临床分型按西医临床分型标准: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
    (3)除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3.椎动脉型颈椎病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III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颈椎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6.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是指具有头、肩、颈、臂的疼痛及相应的压痛点,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以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中医辨证分型:




    按《伤寒论》六经辩证分型标准,
    1。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亦称表虚证。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证候分析】太阳主表,统摄营卫。今风寒外袭肌表,以风邪为主,腠理疏松,故有恶风之感;卫为阳,功主卫外,卫受病则卫阳浮盛于外而发热;正由于卫阳浮盛于外,失其固外开合的作用,因而营阴不能有内守而汗自出;汗出肌腠疏松,营阴不足,故脉浮缓。鼻鸣干呕,则是风邪壅滞而影响及于肺胃使然。此证具有汗出,脉浮缓的特征,故又称为表虚证。
    这是对太阳伤寒证的表实而言,并非绝对的虚证。
    (2)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端,脉浮紧。
    【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奋起抗争,卫阳失去其正常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则出现恶寒;卫阳浮盛于外,势必与邪相争,卫阳被遏,故出现发热,伤寒临床所见,多为恶寒发热并见。风寒外袭,腠理闭塞,所以无汗;寒邪外袭,太阳经气不利,故出现头项强痛;正气欲向外而寒邪束于表,故见脉浮紧;呼吸喘促乃由于邪束于外,肌腠失宣,影响及肺,肺气不利所致。因其无汗,故称之为表实证。
    2。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内传入腑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1)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证候分析】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因膀胱气化不利,既不能布津上承,又不能化气行水,出现烦渴,小便不利。水气上逆,停聚于胃,拒而不纳,故水入即吐。特点是“小便不利,烦渴欲饮,饮入则吐”。
    (2)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指外邪入里化热,随经深入下焦,邪热与瘀血相互搏结于膀胱少腹部位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或不利,或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外邪侵袭太阳,入里化热,营血被热邪煎灼,热与蓄血相搏于下焦少腹,故见少腹拘急,甚则硬满疼痛。心主血脉而藏神,邪热上扰心神则如狂或发狂。若瘀血结干膀胱,气化失司,轻则小便自利,重则小便不利,溺涩而痛。瘀血停留胃肠,则大便色黑。
    郁热阻滞,脉道不畅,故脉沉涩或沉结。本证妇女多见,除上述表现外,常兼有经水不调,病经或经闭等瘀热阻于胞宫的见症。
    二 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1。阳明经证
    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或见手足厥冷,喘促气粗,心烦谵语、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临床特征。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邪热熏蒸,迫津外泄故是大汗;热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损,故出现大渴引饮。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气血沸腾,故脉现洪大;热扰心神,神志不宁,故出现心烦谵语;热邪炽盛,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一时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出现手足厥冷,所谓“热甚厥亦甚”正是此意;舌质红、苔黄腻皆阳明热邪偏盛所致。
    2。阳明腑证
    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腑实证。临床是症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转失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进一步的发展。阳明腑实证热邪型多为日哺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证大热汗出;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夭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夭,则腹中夭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三 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是指人体受外邪侵袭,邪正分争于表半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少阳病从其病位来看,是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里,正是半表半里之间,因而在其病变的机转上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可由太阳病不解内传,或病邪直犯少阳,或三阴病阳气来复,转入少阳而发病。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本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呕恶为其主症。邪犯少阳,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故见往来寒热;少阳受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故见口苦、咽干;胸胁是少阳经循行部位,邪热壅于少阳,往脉阻滞,气血不和,则胸胁苦满。肝胆疏泄不利,影响及胃,胃失和降,则见呕吐,默默不欲饮食。少阳木郁,水火上逆,则心中烦扰;肝胆受病,气机郁滞,故见脉弦。
    四 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指邪犯太阴,脾胃机能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太阴病中之“太阴”主要是指脾(胃)而言。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也可因脾气素虚,寒邪直中而起病。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或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证候分析】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寒湿内聚。脾土虚寒,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湿滞气机则腹满;寒邪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腹痛阵发;中阳不振,寒湿下注,则腹泻便溏,甚则下利清谷,下焦气化未伤,津液尚能上承,所以太阴病口不渴;寒湿之邪,弥漫太阴,故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
    五 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1。少阴进化证
    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若阴寒极盛,将残阳格拒于上,则表现为阳浮于上的面赤“戴阳”假象。
    2。少阴热化征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病邪从火化热而伤阴,致阴虚阳亢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入少阴,从阳化热,热灼真阴,肾阴亏,心火亢,心肾不交,故出现心烦不寐;邪热伤津,津伤而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阴伤热灼,内耗营阴,故舌红而脉细数。
    六 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是指病至厥阴,机体阴阳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所表现出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的临床证候。为六经病证的较后阶段。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阳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人厥阴;三为转属;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
    【证候分析】本证为上热下寒,胃热肠寒证。上热,多指邪热犯于上焦,此处应包括胃,患者自觉热气上冲于脘部甚至胸部,时感灼痛,此属肝气挟邪热上逆所致;热灼津液,则口渴多饮;下寒,多指肠道虚寒,此处亦应包括胃。胃肠虚寒,纳化失职,则不欲食;蛔虫喜温而恶寒,肠寒则蛔动,逆行于胃或胆道,则可见吐蛔。此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特点。






    针刀处理方法;
    按针刀操作标准入路操作,主要处理处部位以关节突关节,关节囊,棘突尖,横突尖,神经根管外口为主,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取三道六点左右处理,三到七日一次,
    具体临床治疗举例如下:
    病例1男 ,四十七岁,患者十余年前无诱因出现颈部活动受限,未加注意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双上肢无力,夜间间断出现有手手指麻木,且睡觉时颈部出汗,阵发性头晕,腹胀,后背沉紧,晨起口苦,大便日一次,小便正常,睡眠可。脉寸弦,微数,舌淡苔白,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压顶实验阳性,CT显示颈椎多阶段椎间盘膨出,诊断混合型颈椎病,
    处理:1针刀松解颈4/5,5/6,7/T1,关节突关节囊切开,并做枕大斜肌松解,中医辩证少阳经证,拟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柴胡18黄芩9党参20半夏12炙甘草9姜黄12鸡血藤18穿山龙15,生姜大枣引,水煎服日二次,针刀三次,口服中药十五剂痊愈。


    病例2 女 , 三十二岁,两年前生产后出现间断性头痛,以两鬓角为甚,遇冷遇风加重,劳累或上火后偶发右上肢疼痛,痛无定处,无按压疼,伴晨起干呕,口干还不想喝水,饮水后腹胀,大便日一次,小便频数,总有解不净的感觉,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黑,在当地医院以产后风,神经性头痛,排尿不适综合征,盆腔炎治疗效果不佳,随来我门诊治疗,CT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L4/L5颈椎椎间盘突出。患者皮肤黝黑,体格壮实,脉浮,舌淡苔白边有齿痕。
    处理:患者考虑其为太阳中风证误治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拟以五苓散加为治疗针刀松解寰枕后膜,中药:猪苓15茯苓15桂枝10苍术15泽泻18大米引水煎服日二次,药后取汉,针刀一次,中药三剂,痊愈,随访一年未见异常。


    病例3 女 三十二岁,患者与两年行经后,出现剧烈头痛,以后每次月经来前即出现以头顶及两鬓为甚,伴痛甚阵法性干呕,阵发性颈背强硬发冷的感觉,切伴口苦口臭,大便干燥小便次数增多,失眠,行经小腹胀疼,量少色黑如黑豆水样,心烦易怒,经行过即正常,在本地以神经性头痛,血虚受风,热入血室治疗效果不佳时逢经来之时,来我处就诊,舌质暗,边尖有瘀斑,颈椎X线示,患者生理曲度消失,勾椎关节增生变尖,相应节段神经空变形,椎体前缘轻度骨质增生,

    处理:颈椎正骨手法复位,并做针刀痛点松解一次,中医辩证考虑其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拟以桃核承气汤治之:桃仁12大黄9炙甘草12桂枝6芒硝6(后下)水煎服日二次,三剂,患者两月后来述,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五次,为黑褐色粪便,头痛猛然减轻,还浑身出汗,三天后月经颜色正常,精神情绪也稳定了,观察这两个月都正常,
    +疗效评价


    针刀1—3次,口服中药3—9剂痊愈者为显效。针刀3次以上,口服中药9剂以上者为有效。针刀治疗9次以上者,口服中药15剂者为效果一般,再多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

    显效58例(占58%),有效37例(占37%),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87560652754622926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