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功效及主治 |
|
|
|
|
名称 |
| 功效 | 主治 | 备注 |
开天门 |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线成一条直线 | 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调节阴阳,祛风散邪,通鼻窍 | 感冒、发热,头痛,近视,精神萎靡,惊惕不安,醒脑,明目 |
|
脊柱 | 在后正中线上,自第一胸椎至尾椎端成一直线。 | 和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 |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便秘,遗尿,盗汗等 | 捏脊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慢性虚弱性病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足三里配合,均有一定疗效;退热时,用推脊配合退六腑,清天河水,推涌泉等配合 |
七节骨 | 从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 通便,温阳止泻,泄热通便 | 泄泻,便秘,脱肛 |
|
脾经 | 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积,化痰涎 | 体质虚弱,消化不良、厌食、腹胀痛、腹泻、便秘、呕吐、疳积、黄疸,湿痰,咳嗽,斑疹隐而不透等 |
|
肝经 | 食指末节螺纹面或食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 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平肝,和气生血 | 烦躁不安,惊风,口苦咽干,五心烦热,目赤、头痛、头晕、耳鸣等 |
|
心经 | 中指末节螺纹面或中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 清热退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 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惕不安、夜啼、心血不足,目眦红赤等 |
|
肺经 |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或无名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 补益肺气,清肺泄热,止咳化痰 | 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痰鸣、虚汗、脱肛、面白、自汗、盗汗、遗尿、大便秘结、麻疹不透 | 补法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二马合用 |
肾经 | 小指末节螺纹面或小指指掌面稍偏尺侧,由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 滋肾壮阳、强健筋骨,温养下元、清热利尿 |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膀胱湿热,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癫痫,目赤,小便淋浊刺痛,小便赤涩不利、尿频、尿多、骨软、泄泻、虚喘等 |
|
胃经 | 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由掌根至拇指指根成一直线 | 清脾胃湿热,消食积,降逆止呕 | 呕吐、恶心、嗳气、呃逆、泄泻、吐血,衄血、食欲不振 |
|
小肠 |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 滋阴补虚,清热利尿,泌别清浊 | 遗尿、小便赤涩、尿闭、水泻、午后潮热,口舌糜烂口疮等 | 阴虚水亏、小便短赤可用补法 |
大肠 |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 调理肠道,止寒热泻痢,退肝胆之火,通便 | 积食、泄泻、腹泻、便秘、痢疾、脱肛、腹痛、肛门红肿 | 补法能调理肠道,止寒热泻痢;清补法调理肠道功能,用于虚实相兼、便秘、泄泻、腹胀、纳呆等,多与运八卦、清脾经合用 |
侧推大肠 |
| 固肠止泻,清热泻火 | 赤白痢疾,寒热泄泻,肝胆火旺证 | 多与推脾经、推上七节骨治疗小儿腹泻;虚寒泻加推三关;湿热泻去推上七节骨加清天河水,退六腑,推箕门;伤食泻加运板门,运八卦;气虚加天门入虎口 |
小横纹 |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 退热,消胀,散淤结 | 烦躁、口疮、唇裂、腹胀、发热 | 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郁痰结而产生的腹胀、口唇破裂 |
四横纹 |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处 | 退脏腑之热,调和气血,消胀散结。 | 消化不良,腹胀痛、疳积、腹泻、气促胸满、气血不畅、腹胀、腹痛、气喘、口唇破裂等 | 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 |
肾顶 | 小指顶端 | 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 自汗、盗汗、解颅等 | 止汗要穴,阴虚盗汗配二马,阳虚自汗配补脾经 |
肾纹 | 手掌面,小指远侧指间关节横纹处 | 祛风明目,散结热 | 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结不散、高热惊厥 |
|
掌小横纹 | 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 开胸散结,消郁热,化痰涎 | 口舌生疮,流涎,痰热咳喘,气管炎,百日咳,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 善清心肺之郁热,治口舌生疮、喘咳等 |
二龙戏珠 |
| 温和通阳,调理阴阳,通阳散寒,退热镇惊 | 寒热不和,四肢抽搐,惊厥 | 该操作性温 |
板门 |
| 消食化滞,健脾和胃,除臌胀,止呕吐 | 胸闷、呕吐、积滞、伤乳食、气喘、食欲不振、嗳气,腹泻,腹胀 | 单穴治腹泻、呕吐等;板门推向横纹止泻;横纹推向板门止呕 |
板门推向横纹 |
| 健脾阳,止泄泻 | 脾虚,泄泻 | 板门推向横纹,用于脾阳不振、乳食停滞引起的泄泻,多与推大肠、推脾经合用 |
横纹推向板门 |
|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调理气机,除胸闷,止呕吐 | 乳食停积,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呕吐,嗳气 | 乳食停滞,多用运板门配足三里,吐乳多配外劳宫。止呕用于胃气受伤、失于和降所致呕吐,多与推脾经、推天柱骨、分腹阴阳、运八卦合用 |
内劳宫 | 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或无名指端之间中点 | 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 感冒发热、烦渴,便血、口疮、口舌生疮、齿龈糜烂等实热证及虚烦内热证 | 清心除烦的效穴 |
外劳宫 | 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 |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 | 一切寒症,如风寒感冒,腹痛,肠鸣腹泻、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咳嗽,气喘,疝气等 |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的佳穴,兼能发汗解表;温阳散寒主要用于脏腑积寒与气虚下陷之症 |
二扇门 | 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 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 伤风、感冒、痰喘气促、呼吸不畅、急惊风、口眼歪斜、身热无汗、惊风抽搐 | 本穴为发汗效穴,体虚者用先固表(补肾、脾、肾顶等);温阳散寒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无汗 |
一窝风 | 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 温中散寒,活血止痛,通经活络,宣通表里,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 伤风感冒,一切腹痛,关节痹痛,急慢惊风,关节屈伸不利 | 主要功效止腹痛,一切腹痛。温阳散寒主要用于腹痛 |
内八卦 |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八卦穴即在此圆周上。(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在拇指侧离至坎半圆的中心为震,在小指侧半圆的中心为兑)共8个方位,即乾、坎、艮、震、巽(xun)、离、坤、兑 |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止呕止泻,清热发汗,平衡阴阳 | 咳嗽,气喘、胸闷、痰喘、腹胀、呕吐、泄泻、心烦内热、食欲不振、恶寒、发热、惊惕不安等 | 顺八卦性平和,善开胸膈,除气闷胀满,对胸膈不利,伤乳食,胸闷,腹胀等症均可用;逆八卦能降气平喘,用于痰喘呕吐等 |
外八卦 | 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 | 宽胸理气,通滞散结 | 胸闷、腹胀、便秘 | 运之能通一身之气血,开五脏六腑之闭结 |
小天心 | 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处 | 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目赤痛、目斜视、小便赤涩、疹痘欲出不透等 | 性寒,清心安神的要穴 |
天河水 | 前臂正中,自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 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 | 一切热证,如外感发热、内热、潮热、口渴、痰喘、咳嗽、惊风、烦躁、弄舌等 | 一切热证,清热不伤阴 |
六腑 | 前臂尺侧,自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 清热、凉血、解毒 | 一切实热病症,如发热、烦躁、大便秘结、惊风 ,鹅口疮、腮腺炎等 | 本穴性寒大凉,本穴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要穴,一切实热症 |
三关 | 前臂桡侧缘,自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 温阳散寒、益气活血 | 外感风寒,阳虚所致腹痛、泄泻肠鸣畏冷,病后体弱,一切虚寒证,四肢无力,斑疹白㾦等 | 一切虚寒证 |
洪池 | 仰掌,肘部微屈,当肱二头肌腱内侧。 | 调和气血,通调经络 | 气血不活,关节痹痛 |
|
运土入水 |
| 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 湿热内蕴而见的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 | 新病、实证 |
运水入土 |
| 健脾助运化,润燥通便 | 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 | 久病、虚证 |
双凤展翅 |
| 温肺经,祛风寒,散风热,镇惊止咳化痰 | 外感风寒,风热感冒,咳嗽痰多等上呼吸道疾病 |
|
曲池 | 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纹头与肱骨外上髁(ke)连线的中点 | 疏通经络,清热泻火 | 发热、高血压、手臂肿痛、肘痛、上肢瘫痪 |
|
合谷 | 手背第1、2掌骨之间,近第2掌骨中点的桡侧 | 祛风解表,镇惊止痛 | 头痛、牙痛、发热、喉痛、臂痛、口眼歪斜 |
|
十宣 | 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 清热、醒神,开窍,调理五脏 | 急性惊风,抽搐,心热,烦躁不安,神呆,精神恍惚,高热、惊风,昏迷,脑瘫 | 多用于急救 |
肾顶 | 小指顶端 | 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 自汗,盗汗,多汗等一切汗证 | 止汗要穴 |
总筋 | 掌后腕横纹中点 | 清心热,退潮热,通调周身气机,镇惊,镇静 | 心经热、肠鸣吐泻、惊风、抽搐、夜啼、潮热、口舌生疮、牙痛等 | 诸惊风均可治 |
大横纹(手阴阳) | 仰掌,掌后横纹 |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行痰散结 | 寒热往来、腹泻、腹胀、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痰涎壅盛 | 分阴阳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和阴阳功专行痰散结 |
少商 |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 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 | 冒发热、扁桃体炎、惊风昏厥、咳嗽咯痰等 | 高热,咽喉肿痛时,点刺放血 |
拇腮 |
| 降逆止呕 | 恶心、呕吐 | 拇指甲根中点约1分 |
皮罢(肝记) |
| 降气平喘,醒神 | 哮喘、神迷 | 拇指尺侧,大指甲根旁约1分 |
老龙 | 中指甲根后0.1寸处 | 开窍醒神,退热止惊 | 急惊风,虚脱气闭,急惊暴死,昏迷不醒,高热抽搐等 | 本穴主要用于急救 |
端正 | 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陈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 左端正-升清止泻,右端正-降浊止呕 | 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眼斜视(反治) |
|
左端正 | 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 | 止泻痢 | 痢疾、霍乱、水泻、眼右斜视 |
|
右端正 | 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尺侧称右端正 | 止呕吐,降逆,止血 | 鼻出血,呕吐,眼左斜视 |
|
五指节 | 掌背五指近侧指间关节 | 安神,镇惊,祛痰,通窍 | 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风痰,吐涎,咳嗽痰盛 | 经常捻搓利于小儿智力发育 |
威灵 | 手背第2、3掌骨缝间 | 开窍、醒神、镇惊 | 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头痛、耳鸣等 | 主要用于惊风昏迷 |
精宁 | 手背第4、5掌骨缝间 | 行气、化痰、破积 | 痰喘、气吼、干呕、疳积 | 用于急救多与威灵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