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57|回复: 0

    [第二章 人体生命观] 【6论】 生命周期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7 14: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0 16:44 编辑

                                                                                             6论 生命周期论
           【理论内涵 】
            生命周期的概念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周期”是生命科学术语,指的是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广义的“生命周期”则是其本义的延伸和发展,泛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容观事物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规律。
           人体生命周期,是指人体从生殖之精的结合开始,到生命终止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期、发育期、成熟期、衰退期、死亡的全部过程。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与人体之气相参相应。在人类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规律中,又有年节律、月节律和日节律等。

          【学术源流】
           中医学有关人体生命周期的理论,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相关的天文历法知识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

         《黄帝内经》论述了人体 “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分别以〝女七男八”和“十”为基数闸述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性。

         《黄帝内经》很多篇章论及自然界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的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如〝六节藏象论”“阴阳应象大论”“八正神明论”“九言八风” 等。主要体现五运六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更是以运气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网述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箱机,诊断、治疗,乃至养生等。

            朱金时物,中医学对 “运气学说”的研究有长足的进展,对“子午流注〞 针法的创立,突破了以往仅通过类比自然界交化来认识人体生命节律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并总结探讨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将人体生命周期的理论更加系统化,为解析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做出重要贡献。

            【基本原理】
            1.精气盛衰之理 《黄帝内经》将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概括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生长期、壮盛期和衰老期。

          《素问•上古天真论》以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规律,以女七男八为基数,閘述人体生命活动周期的过程。生长期:女子七岁至二七阶段,丈夫八岁至二八阶段,肾中精气逐渐充盛,生理特征是骨骼、牙齿、头发生长发育较为迅速,产生“天癸”,月经时至,精气溢污,初步具备了生殖功能。壮盛期:女子三七至四七,丈夫三八至四八阶段,肾中精气最为充盛,生理特征是长出智齿,筋骨劲强,肌肉丰满,生殖功能发育成热,男女相合则有子。衰退期:女子五七、丈夫五八之后,肾中精气的逐渐哀退,生理特征是面憔皱纹,发裝斑白,牙齿松动,天癸竭,绝经,精少,不再具有生殖功能。以此而论,则生、长、壮、老取决于肾,齿、骨发、生殖功能等为肾中精气盛衰的外候。

           2. 五脏气血盛衰之理 《灵枢.天年》以五脏气血盛衰变化规律,以“十”为基数,閘述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规律性。生长期:二十岁之前,五脏气血逐渐充盛,“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壮盛期:二十到四十岁之间,五脏气血充盛,“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衰退期:四十岁以后,五脏气血渐衰,从肝开始,按五脏相生规律,依次为心、脾、肺、肾的生理功能衰退,出现衰老之征,“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以此而论,则生、长、壮、老取决于五脏气血盛衰变化,在生命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生理特征。

          3.营卫盛衰之理 营卫之气是人体重要的气,来自水谷之精气,由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如《灵枢 •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之气亦与心肺关系密切。如《难经.三十二难》:“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营气具有化生血波、营养全身的功能,为血中之气;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腠理开合、调控汗液排泄的功能,为气中剽悍。正如《类经•营卫三焦》:“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血气。

         人体在生理状态下,营卫气血运行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平街中,即〝阴平阳秘”。自然界四时的寒暑更替,营卫昼夜储环,正常情况下均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如《灵枢 •五乱》:“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己和,清浊不相千,如是则顺之而治。”

          营卫二气,运行全身,具有周期性特点。《灵枢•营卫生会》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面止。〞营卫二气有规律的运行,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从而产生并维特人体正常的睡眠周期。当营卫和谐平衡,互根互用,才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逐渐强壮。正如《灵枢•天年》说:“五胜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盛衰与生命活动有关。壮盛期,营卫运行和谐,气血充盛而络脉通畅,是生理功能正常的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衰退期,若营卫之气和调,则虽老而不衰。如《灵枢•天年》〝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若营卫之气不足,或运行失常,则表现为衰老之象。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4. 阴阳消长之理 《黄帝内经》基于四时变化而确定人体生命活动的年节律性周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一年之中,伴随着阴阳二气的消长运动,出现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变化,自然界的万物出现了生长化收藏的改变,人体也出现了一系列与之相通应的脏腑气血阴阳的消长变化。如春夏人体气血趋向于表,秋冬人体气血趋向于里,脉应四时出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人体经脉之气和五脏的气血盛衰也体现了这种年节律性的变化,如《灵枢 •五乱》:“经脉十二者,应以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肝,您于夏,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以肝为例,说明五脏之气旺于本胜所主的时令,衰于其所不胜之时令,在生我之时令脏腑之气得到加强而生长,而在我生之时令则功能逐渐低下。

          月有盈亏虚实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月节律性周期。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廊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
    则肌肉诚,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闸述伴随着三种不同月相,人体气血的生化规律。《素问•缪刺论〉提出“月生一日一省,二日二省,渐生之,十五日十五省,十六日十四省,浙少之”的针刺方法。月满之时人体经麻气血相对旺盛,针刺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月亏时人体经脉血气相对衰诚,针刺次数则要逐日减少。

         人体生命活动的日节律性周期,也是自然界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日之中昼夜晨昏的交替,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也随之出现消长变化,而人体也随之发生同样的节律性改变:如《灵极•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人气始生;日中为夏,人气盛长;日入为秋,人气始衰;夜半为冬,人气人藏。,疾病在一日之内的变化趋势为“大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人体经脉之气每一周次的循环也休现节律性,如《灵枢•瘫疽》:“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临床意义】
          1.生命周期论在发病与病机中的应用 由人休生命周州理论发展而来的中医时间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酒,可用以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发展趋势。如《素问•咳论》:“五肚各以其时受病。”《素问 •金医真言论》具体指出一年四季的发病规律:“春普病肌虹,什夏善府胸胁.长夏善病洞溫寒中,秋善腐风定,冬善病牌服,”“且態、量安•夕加.夜甚”则概括出人体的病情随昼夜交化而轻重有所不同。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述:“岁水大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燥悸,阴版上下中寒,语安心痛,寨气早至,上应水星: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修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水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晋,王权和在(份寒例》中说:“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寨,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时行之气也。”指出气候的异常变化与人体发病之间的密切关系。而《素问•肚气法时论〉 说:“病在肝,魚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特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结合四时变化,运用五行生克理论,揭示了五胜疾病的变化规律。

          2.生命周期论在诊断辦证中的应用 生命周期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根据不同的时间节律来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之为时间诊断学。疾病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四时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态、疾病的发展变化和病证特点。正如《灵枢•寿天刚柔》:“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素问 •病能论》解释:“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体现诊断疾病要考虑四时因素。《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强调诊脉的最佳时间是清晨,此时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患者气血末受干扰。《素问•热论》将发病时间在 “夏至日”前后作为诊断温病和暑病的关键:“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 •热论》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妥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日,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人于脏者,故可汗而己。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千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概括伤寒病六经辨证的发病规律与时间密切相关。

          3.生命周期论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在疾病防治方面,中医学研究按时施针、择时用药、依时防病和依时养生等内容,这种“因时制宜”的原则是中医时间医学的生动体现。如《灵枢 •百病始生篇》所说:“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污则污,毋逆天时,是谓至治。”指的是治疗疾病时不论采取何种具体方法,都应注意“顺应天时”。《素问•刺疟论》说:“凡治疟先发,如食顷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强调治疗疾病要善于抓住时机。在治疗标本的先后顺序上,同样要考虑到时间因素。正如 《灵枢 •师传》说:“春夏先治其标,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的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的用药规律也体现了 “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金元时期的李东垣也强
    调因时立法的原则,主张“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李时珍在《四时用药病例》中也主张 “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人参、白术之类,以顺化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根据中医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起来的时间医学,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内分记、绝咬及肿痛等生个领域,对治疗高血压精、心胜榜、肿潤、脑血管意外、系统性红既孭港、类风湿关节炎、時嘴、月经失调、发热、五更泄等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现代研究 】
           1“生长壮老取决于肾〞 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 国家 “973”计划项目“基于‘肾酸精’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生长壮老取决于特中粉气”的理论,以辽宁、天津、上海三地为生中心,采用前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23项神经一内分巡-免疫网络(NEI) 为观察指标,探讨 “肾藏精”藏象理论与生长壮老相关性的生物学机制和科学内酒。结果表明: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NEI 网络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经色胺、血管活性肠肤、ACTH、皮质醇、雌激素、睾爾、生长激素、y一千扰素CD4+/CD8+T 淋巴细胞比值、I-2 等具有曲线变化趋势,生长发育期和衰退老年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中医学 “生长壮;老取决于肾中精气” 的生物学机制与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密切相关。

           2.人体生命周期与细胞分裂 美国科学家海弗利克指出,人体大约由 500 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都从胚胎开始,大约分裂 50 次后便停止分裂而死亡。依此推算出人类平均寿命应是 120 岁。这个结果与我国古代医学家普遍认为的人的自然寿命应在百岁到一百二十岁之间基本一致。我国古代早就有“女子以七为纪,男于以八为纪〞 之说,前苏联科学家经过 20 余年的研究也证实,人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有生命活动高潮期及低潮期,这个节律以平均 7或 8年为一周期。

          3.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与生命节律 “四时五脏阴阳〞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士德教授提出的关于藏象研究的命题,将人体的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四时五脏阴阳”一词,首见于《素问•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合于四时 五脏阳阳,揆度以为常也。”指的是饮食精气的生成输布,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均可从测度脉象的变化而得知,在分析时还要结合四时阴阳和五脏阴阳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研究以生命节律为切人点,通过自然界四时气候交化对人体脏腑生理,以及某些疾病季节性发病现象人手,探讨其机理,并与五脏功能活动的系统调控相联系。该命题所研充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胜腑与四时的相应,还包括胜腑的日节律、月节律、双月节律等内容,丰富了时脏相应的内涵,从不同层次揭示脏腑生命节律的实质。并通过观察大鼠一日四时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发现单胺类神经递质具有节律性变化;通过对季节性精神病单胶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了单胺类神经递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为这类疾病的季节性发病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4. 人体的生物钟与生命活动调控 宇宙中的任何生物都有其自身的生物节律性。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的节律变化,在其进化过程中,逐渐发育分化出一个特殊的器官即生物钟,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时间节律的活动特性,即“生物钟”现象。生物钟是生物节律发生的结构基础,而生物节律则是生物钟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生物钟既包括与昼夜相适应的〝日钟”,GT二|也包括与地球公转相适应的“年钟”。

          美国康东大学生物钟研究室在《科学》杂志上指出,人体生物节律的机能并非受大脑控制,也不受眼部视觉神经的控制,而是受人体感光细胞所拉制。大量实验证实,人体膝盖后方集中了大量的感光细胞,它能收集光线信息并调整作息。若用强光照射膝部,则能前后调整人体生物钟约了个小时。因而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对长途飞行者、季节性情绪低落及睡眠习惯混乱者的生物钟进行调节治疗。


          也有研究证明,生物钟是受大脑的下丘脑 “视交叉上核”(SCN)控制的,人类有昼夜节律的睡眠、清醒和饮食行为都归因于生物钟作用。下丘脑分泌的褪黑素,作为调节昼夜节律的新化合物。褪黑素主要由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其释放表现出明品的昼夜波动,其在夜间生产的数量是白天的 50~100 倍。中医学在“肾应冬〞的研究中发现,肾主生殖方面的调控机制,是肾中精气随季节的变化,以松果体为中介,通过影响舉丸的c-fos和c-jun 的mRNA 表达调节季节性生殖方式,从而验证了中医“肾应冬〞 理论具有客观物质基础,以及“以时测脏”的科学性。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