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54|回复: 0

    [第五章 经络] 【38论】 经脉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6 16: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1-4 10:07 编辑

                                                                        第五章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胜时形体官坊、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特珠通路系统。
            经络理论研究,广泛沙及人体生 理病理,疾病诊治,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对于指导针灸、推拿等临床实我应用,尤其重要。本章以经脉、络麻立论,从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层面进行重点閘述,起到提纲挈领、由博返约的作用。

                                                                        38论   论经脉论

          【理论内涵】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千,是气血运行和感应传导的主要通道。《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脉系统,具有沟通联系脏腑肢节、营运全身气血、感应传导信息、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等生理功能,在阑释埃病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三类。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走向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高合出人部分,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学术源流】
         《黄帝内经》以前的史书、医书,首见“胁”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阳脉”〝阴脉”等名称的记载,经、维、络,表示经过、维系、联络之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 11 条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只称 “脉” 而非 “经脉”。有学者提出:“脉的概念形成与水是交织在一起的,又以‘血’或‘肉,与人体联系起来…•人体之经豚用自然界之沟渠作比非常自然,是古人的一种无需证明的一般观念。

         《費帝內经》始论“经麻”,凡79处,以地之十二经水应于十三经味。《灵枢•经脉〉为经脉理论的专篇,余则散见 20 余篇之中,系统閘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 “屆络”关系,十二经麻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麻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十二经脉和胜腑功能发生异常时所出现的病候。《灵枢•经别》专论十二经别的离合由人,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这样十二经别分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素问 •骨空论》 等篇章对冲、任、督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及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路脉的分布部位、生理功能做了大致的描述。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对十二经脉的走向、病症、预后及奇经八脉的含义、功能、循行线路和病候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至两汉时期,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基本原理】
         1.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1)经脉气血流注的储环结构 关于经脉气血之循环流注,见于 《灵枢•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麻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虽末明确“循环”二宇,循,即行也,福行不休;“如环无端”已跃然笔下。

         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依次相传,具有方向性、规律性,构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环形流注。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厭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循环结构的主体,对脏腑表里阴阳相合起着决定性作用,最终形成了 《灵枢 •逆顺肥瘦》中的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总体气血运行模式。人体气血是运动的,而“凡动必周而复始”,气血在十二经脉营运周身的循环,则成就了脏腑与经脉共同参与下的十二经脉的流注接续。

         任督二脉的循环流注:任脉、督脉的循环,多宗《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八难》,起于腹中,出于会阴,分别沿人身前后正中线上行;在下于会阴交接,上则于口周交接。道家的气功导引,以沟通任督二麻为 “小周天”。如《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督,即任督。小周天的经气储行,由腹上至赏,接而下行,是督任循环流注的途径。十四经脉循环流注:十二经脉合任督二脉,称为十四经脉。

         十四经脉的循环流注,即十二经脉循环流注次序,在足厥阴肝经,“其支别者,上额循炭下项中,循脊人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人脐中,上循腹里,人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灵枢•营气》) 这段文字清楚地表述了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循行相连接进行循环流注的途径,并认为十四经麻循环流注是营气运行的主要路线。

       (2)经脉气血的子午流注 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子午含有阳极生阴,阳极生阳的意义,是明阳转化的起点与界线。流注二字,流是指水流,注指注输,中医学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井、菜、输(原),经、合来比喻,指出水之发出为井,渐成为细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然后汇合人出 于泽海,用来表示经脉血气的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人,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哀,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面去为衰,污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阁,定时开穴,以调附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疔疾病。

           子午流注针法有二:其一,按天干开穴,又称“纳干法”“纳甲法”;其二,按地支开穴又称〝纳支法”“纳子法”。元代王国瑞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将经穴配属“十天干”(子午流注纳甲法):“甲光明走乙肝,乙藍沟走甲胆,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肠,戊丰隆走己脾,己公孙走戊胃,庚偏历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肠,王飞扬走奖肾,癸大钟走王膀胱,三焦与包络相为表里,此为十二原穴。〞纳甲法流注以脏腑为主导,表里脏腑经脉的沟通以“走”来表达或应用。

           子午流注纳支法是以十二经脉配属一日十二时辰,即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丑时(1点至了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卵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午时(11点至13 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士有利于消化;末时(13点至 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污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西时(17 点至 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戌时(19 点至21 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士有利于消化;亥时(21点至23 点)三焦通百脉,人进人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又称为“生物钟”。经脉气血的子午流注,正是时间生物学的理论体现,因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

          2.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经脉与脏腑相关理论,是指经脉与脏腑在经脉走行、生理功能、病机变化等方面相互影响,存在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 详细论述各经脉分别与相应的脏腑发生关联。如《灵枢 •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类经•经络类》形象比喻:“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

                                                              (表5-1)5-1十四经与脏腑的联系表
    经脉名称                            属                                          络                                                           与其他脏腑的联系
    手太阴肺经                         肺                                         大肠                                                               中焦、胃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                                        肺
    足阳明胃经                        胃                                          脾
    足太阴脾经                        脾                                          胃                                                                         心
    手少阴心经                        心                                          小肠                                                                      肺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                                        心                                                                         胃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                                        肾                                                                         脑
    足少阴肾经                       肾                                           膀胱                                                                     心肝肺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                                        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                                        心包
    足少阳胆经                       胆                                             肝

    足厥阴肝经                     肝                                                胆                                                                          胃、肺
    督脉                                                                                                                                                    胞官、脑、儲、心、肾
    任脉
    属                                                                                                                                                                胞宫

         脏附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终脉是进穿其中的生命线。探讨经胁与胜附的相关规律,对于丰富经麻一肚附相关理论,指导中医认识生命现绿、临味诊断治矿,以及养生康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经脉开阖枢理论 经脉开闳极理论,出自《茶问 •的阳离合论》《灵枢•根结》 等簡乾。开,即开达向外:陶,即內内敛向里;枢,即极红作用。经脉开阁极理论,概括人体三阴三阳经脉生理功能、病机特点及其相互*系。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众说纷红,比我一致的观点是以气化理论解析经脉开阖枢,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三阳经,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間,少附经主枢;三阳经,太阴经主开,既阴经主阁,少阴经主枢。开阁枢气化理论,是指三阴三阳经气在人体表、中、里的配合关系,开是指气的运行,圖则指气的内藏,枢是言气的调节作用。因经气与胜气相通,所以六经的开間枢气化,实际上就是脏腑气化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从六经角度对人体脏腑气化的概括。

         开阖枢气化失常,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少阳枢机失常,则表里失和,出现往来寒热、呕吐、结胸等。因少阳主表里之间,气行于筋骨,故少阳与筋的关系密切,筋又主東骨,故少阳失司则筋弛骨繇,不能安稳立地,如《灵枢• 根结》说:“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

        【临床意义】
         1.经脉辦证 经脉辨证是以经脉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机为基础,辨析经脉及其相关胜腑在病变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耕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1)足厥明肝经病证 本证是足厭阴肝经循行部位及相关之脏肝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胸胁帐满,少腹终道,症气,最项痛,咽千,眩星,口苦,情志抑郁成易怒。

       (2)足少阳胆经病证 本证是足少朋胆经術行部位及相关之腑胆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额痛,日脑,目多小胜消,缺然部脚病,服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肚、次旺不用,口苦,黄缠,助物路游,海大恩,宠坛,t怒,惊梯,虚快,失眠。

      (3)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本证是手少朋三焦经储行部位及相关之脂三焦的病证。主要临床现为耳莓,耳后路缩,目指,面類肿病,有、特、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

      (4)手厭明心包經病证 本证是于既明心包经俩行部位及相关之肚心包的病证。主要临体表现沙手心热, 特财华急。瞰下肿账,则物街交游,心痛,心中收指大动,面赤,烦心,喜笑不休。

       (5)足少阴肾经病证 本证是足少明得经低行部位及相头之胜十的病证。主要临味表现为将股内侧后線烧病,足心热病,舌干,吸喉脚坊,心顺终,咬睡有血,气T嘴,而色数黑,惊恐不安,进尿,遗精,月经不调。

       (6)足大阳膀胱经病江 本证是足大阳膀胱经锅行部位及相关之咐膀胱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恶來,发热,具寒,聚血,头病,日“,项得、腰、牌部及下肢后侧疼病,足小麻木不用,少腹账满,小便不利,遗尿。

       (7)手大阳小肠经病证 本证是手大阳小防经福行部位及相关之脂小肠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登,日黄,短肿,咽吸肿痛,颈项转侧不利,肩似拔,爆似折,少败账痛,尿频,泄泻或便秘。

        (8)手少阴心经病证 本证是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及相关之胜心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等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9)足大明脾经病证 本证是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及相关之胜脾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舌本强痛,食则呕,胃脘痛,腹账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账既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大便溏薄,或泄污,水肿,黄疸。

       (10)足阳明胃经病证 本证是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及相关之腑胃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身前为甚,咽喉肿痛,鼻衄,齿痈,口眼歪斜,胸腹及下肢外侧疼痛,足背痛,足中趾麻木,活动不利,胃脘痛,呕吐,消谷善饥,腹账满,水肿,惊惕,发狂。

       (11)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本证是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及相关之腑大肠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齿痛,咽喉肿痛,鼻衄,流清涕,颈肿,口千,肩前及上肢伸侧前缘疼痛,大指次指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腹痛,肠鸣,大便泄污或大便秘结。

        (12)手太阴肺经病证 本证是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及相关之脏肺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汗出中风,肩背痛寒,缺盆中痛,肺帐,咳喘,胸部米满,心烦,小便数而少,少气不足以息,手足心热。

         2.经脉诊断
        (1)循经诊斯 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麻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为肺病表现:在胸前 “虚里,处疼痛,痛连左手臂及小指,则应考虑真心痛等心脏次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亦可根据某此患者在经络循行通路上,或经气聚结的某些六位处,有明显的压痛,或有条素状、结节状反应物,或局部皮肤的色泽、形态、温度等发生变化,辅助病证的诊断。

      (2)分经診斯 经际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的胜腑,因此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玾变化,可以推断埃病所在的经际。如头痛一证,痛在的额部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头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头獭项者生与足既阴经、督脉有头。

        3.循经治疗 针灸治疗的处方配六原则,是“酒经所过,主治所及”。當用的循经收穴、十二经表里配六、输芽配六、明阳配六以及某些特定的配六法,都以经麻储行作为依据。全年经肤在体表的循行均有一定的路线,在针灸治矿时,既可以在与然病局部相同的经胁取六,亦可根据经脉循行选用远隔惠部的穴位,这种取穴的力法即循经取六。

        中药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蛋要组成部分,用米装不药物的作用部位,即药物对机休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药物的性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定位,构成中站 “三位一休”的药性基的,对和委程后在的搬私则有较完整、 全西的认识。根据药物山经理论和实践立用,需要与具休游机的所在相结合,既要了解每味药的日終,又要紫据肚附经络的相互 关系和具休病症的所在,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现代研究】
        1.经脉实质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究料观察和实;验所究,特別是術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证实了经络是容观存在的,关于经络的实质的假说大体上有以下观点。

      (1)经路与神经相关很说 许多学者认为,刺激休表经六能引起酒经传感,并迅速地引起相应脏鹏器官功能的变化。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參与下才有可能完成。因此,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许多实验能为这一假说提供依据,美国一学者认为,经络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解剖上的实体,而可以把经络看成是在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神经木梢的轨迹,换言之,真正的经络在脑,而不是在外周。还有人提出经络一皮层一内胜相关假说,以及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后者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份而产生的某些爾或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木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并成为另外一个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继激发,从而出;现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2)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假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 说明经脉是血派运行的通道。有研究在 18 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人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系管径为40~ 300pm 的小静脉,可以证实经脉与血管系统的密切联系。国内外有研究提出循经感传现象与淋巴管的联系:①经穴部含『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存在形态学的紧密联系;②经六部存在有许多发达平滑肌的淋巴管;③卩物质能直按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引起其强烈的节律性-收缩运动;④淋巴管与经络的循行在位置上的相近关系;⑤平滑肌的收缩传递速度与循经感传的速度相近等。在经六部给子针灸刺激时,引起相关神经末梢分泌 卫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这种运动的信息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循经感传现象。与此同时,P物质经淋巴管进人淋巴结后,激活全身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针灸效应。

       (3)经络与筋膜相关假说
    研究显示,经络和穴位的分布与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均有密切关系。生物体在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中,从单胚层生物的细胞外基质、两胚层生物的中胚层、三胚层生物的问充质,到高等动物以及人体的结统组织支架,是生物进化中的同源结构。这些生物从形态上,可分为由己分化的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尚未分化的细胞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两部分以两个系统为基础,研究人体结构的学科分科方法,称筋膜解剖学。从筋膜解剖学角度可以清晰地揭示经络的解剖学和组织学构成,为中医理论研究莫定现代生物学基础,并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国家科研项目 “863” 课题“中国数字虚拟人”,发现肢体某些部位有成条素状分布的结缔组织,其位置和走行方向与古典经络相似,推论经络和穴位位于人体筋膜结缔组织,筋膜结缔组织是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和运动疗法的作用部位。有学者发现,经穴与结缔组织有密切关系,提出结缔组织是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多数六位位于肌肉之问或肌肉与骨骼之间的结组织。认为能腹能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身体的压力和张力,而且拔睡治疔能改善筋腴的紫张度、黏彈性和结构。筋膜不仅有肌肉的支持作用,还是一个通及全身的本体感觉网络,而且由于全身的筋膜结缩组织富含血管、神经、淋巴 和干细胞,可能对人体白身有检测和调控的作用。

       (4)其他假说 根据量子理论,提出经络本质量子观;根据新三论、旧三论的概念,提出经络本质的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此外,还有类传导说、进化较低级和古老传导系统说、特殊管道系统说、第三平街论、经气转输系统说、生物电场说、二重反射说、经络基因挖制结构说、细胞问的信息传逆说、经络生物全息论、经络实质离子观说,以及轴紫联动说等。

       2.经脉一脏腑的相关性 经脉-胜嘛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脉与相应脏腑有着特定的属络关系。针灸刺激经脉上的穴位,对相应内脏功能和疾病有调整和治疗作用;同样,内脏疾病发生后,在体表相应经麻(穴位)有着特异的反应。经脉一脏腑相关是探讨针灸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表-内脏反射研究,以及神经肽在经脉一脏腑神经相关中的作用等。

         经脉一脏腑相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经脉与相应脏腑的联系(经脉所屆,主治所及);经脉与所过脏腑的联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膀胱经背命穴与内脏的经脉的联系;经脉脏腑相关与脑联系。经脉一脏腑相关联系对于指导临床辨证选穴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经脉一穴位特异性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用绕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采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临床评价和实验研宄等方法,从经穴 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的差异、不同经脉不同腧六效应的差异以及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国内的研究结果大多肯定了经六效应特异性的存在。

         2006 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正式立项,标志着我国经六效应特异性研究全面、规范的展开。

         依据针灸学基本理论、临床实践及前期研究基础,项目组认为“经六存在效应上的差异(经六特异性),这种差异可以量化、评价,且具有规律性,并受穴位结构特征、针刺手法、得气状态、刺激参数等因素的影响,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整个项目主要包括三个研究层次:①经六效应特异性及基本规律研究。一方面,运用脑功能影像技术,探索不同穴位刺激在脑区 反映的规律性特征,进行经穴与非穴的脑功能界定;另一方面,运用文献和临床评价的方法,以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脑梗死、原发性痛经、周围性面瘫为研究切人点,评价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②经六效应特异性影响因素研究。从神经心理因素、得气、刺激参数、针刺时机和不同组织结构五个方 面研充经六效应特异性的影响因素。③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在肯定基于临床经穴效应特异性现象的基础上,从神经功能、脑功能影像变化和机体代谢组学信息变化,初步探讨与经六效应特异性相关的生物学基础。一定程度上验证了 “经豚循行是基础,经气汇聚是关键〞 的经六效应特异性基本规律的假说。

         多年来的研究显示,经穴主治和功效都是通过经络腧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行与变化实现的,是一个复杂的信号较导网络,采用一种技术力法,孤立地研究某一个点或某一环节显然不适合研究的需要,必须充分吸纳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才能不断网释经穴特异性这个复杂问题的科学内涵及基本规律。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