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51论 】 邪正盛衰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3139
|
回复:
0
[第八章 病机]
【51论 】 邪正盛衰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1-5 17: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第八章 病 机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因此,分析病机是认识病证并进行诊治的内在根据和理论指导。
病机学说是研究和阐明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中医病机学说从整体、辩证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局部和整体病变的相互影响,脏腑及其所属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内外环境失调的相互影响等,由此形成了中医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辩证观,即注重整体联系及运动变化的病机观。
病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症状病机等。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等;系统病机包括脏腑病机、形体官窍病机、内生五邪病机等;疾病症状病机主要指各种疾病及其临床症状出现的机理。中医基础理论专论以基本病机的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和津液失常为主要研究内容。
51论 邪正盛衰论
【理论内涵】
邪,指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正,指正气,是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包括适应能力、防御能力、抗病能力以及康复能力。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一般而言,邪气侵犯机体之后,正气与邪气即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破坏和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正气对邪气有着抗损害及驱除邪气,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用。因此,邪正之间的斗争及其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发生和病证虚实,并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趋向与转归。
【学术源流】
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首明邪正盛衰所致虚实之内涵。《素问·玉机真脏论》关于“五虚”“五实”的论述,可谓虚实症状鉴别之范例。《黄帝内经》对邪正盛衰所形成虚实变化多有表述,为邪正盛衰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石。
东汉·张仲景将虚实与表里阴阳结合起来论述,提出邪正盛衰所致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实则澹语,虚则郑声”之论,更是承前启后。三国时期华佗的《中藏经·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脏腑虚实病机及症状表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的脏腑虚实辨证法,以五脏六腑为纲,虚实为目,且认为每一脏腑都有“实热”和“虚寒”之证,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俱虚”或“俱实热”“俱虚寒”的情况。金·张元素《医学启源》及《藏府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从脏腑虚实寒热谈病机辨证,丰富完善了脏腑辨证论治理论。金·张从正极为重视虚、实二证的研究,尤其重视邪实的一面,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观点。
明清时期,邪正盛衰病机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如明·张介宾从表实、里实、阳实、阴实、气实、血实、五脏郁结成实,以及表虚、里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五脏虚损不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钟龄《医学集成》提出“医门八法”:“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经历代医家传承和创新,邪正盛衰作为基本病机变化蔚为系统。
【基本原理】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决定是否发病,而且可以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其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有三,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虚实变化主要机理有四,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
1.邪正盛衰与发病原理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发病学特别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人体正气旺盛,则邪气不易侵犯机体,或虽有侵袭,亦不至于发生疾病。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是说明当人体内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运动变化仍处于生理活动的范围,即“正能御邪”,则不发病。
(2)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明确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
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抗构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气,则病邪即可乘虚而入侵,使体内矛盾运
动的发展变化,超出其生理活动的范围,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即“正不胜邪”而发病。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中医学的发病学说,既强调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如病邪入侵,正气充足,则驱邪外出,机体不受邪气的侵害,即不发病。若病邪入侵,正气虚弱,抗邪无力,邪气得以入侵,造成阴阳气血失调,则引起疾病发生。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以说,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与邪的两方面,必须是“正虚”与“虚邪”相互作用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虚邪,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即六淫邪气。
2.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邪气盛则实
病机原理:“邪气盛则实”形成因素有四:其一,外感邪气偏盛。主要是六淫、病气等外邪入侵,造成邪正斗争剧烈。其二,饮食不节。饮食不洁、误食虫卵、饮食过饱,造成虫积和食积。其三,七情内伤。情志变化过激,脏腑功能失调。其四,气机郁滞,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及有形之邪滞留。上述原因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津液NOTE 阴阳偏盛,或邪实阻滞。此时,邪气盛而正气并未虚衰,故易于形成邪正俱盛而相互斗争的局面,从而产生多种多样亢奋性(实证)的病机变化和证候。一般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初、中期,或内伤气血、痰食虫阻滞。
病机特点: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的实证。
病机演变:邪气盛则实的病机演变主要有三:其一,实中夹虚。邪气亢盛初期表现为实证,随着邪正斗争的进一步发展,邪气必然损伤正气,出现实中夹虚的病机转化。其二,由实转虚。若实中夹虚病变状态进一步发展,到后期阶段,邪气稽留日久,而气阴耗伤越来越重,则会出现由实转虚的病机转化。其三,真实假虚。邪气亢盛有时还会妨碍气血津液周流畅达,出现体表官窍失濡的假象,此为“真实假虚”的病机。
(2)精气夺则虚
病机原理:“精气夺则虚”形成因素有五:其一,先天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其二,后天失养。如后天饮食失养,气血津液阴阳生化不足。其三,情志劳倦伤正。如七情太过、劳倦失度,耗伤气血阴阳。其四,疾病耗伤正气。久病失治、误治,消耗精气,或大汗出、大吐泻、大出血等耗伤气血津液。其五,房劳伤肾。如房事不节,损伤肾精元气。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疾病,正气大衰,邪气不盛,邪正斗争不剧烈,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损不足的证候,主要表现为精气血津液阴阳不足,脏腑经络功能减退等。
病机特点:正气不足,邪气不盛的虚证。
病机演变:精气夺则虚的病机演变主要有三:其一,虚中夹实。由于精气血津液阴阳等亏虚,或脏腑经络功能减退,还会继发痰湿、瘀血、食积等病邪的产生,从而产生虚中夹实的机转化。其二,因虚致实。在虚中夹实病变状态的基础上,由于痰湿、瘀血、食积等病邪越越盛,当处于疾病主导地位时,则会出现因虚致实的病机转化。其三,真虚假实。精气血津亏虚日久,如果出现郁滞不通病机,则会出现“真虚假实”的病机转化。
(3)大实有赢状
出自李中梓《内经知要·病能》:“大实有赢状,误补益疾。”指在某些正 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机变化。一般情况下,临床所见实证,即反映了邪气亢盛;但在病证危重或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为真实假居, 虚证。
病机原理:形成机理多因热结肠胃、痰食塞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等,致经络阻滞,气侵 血不能畅达,出现一些类似虚弱的假象。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所云:“大实之引 病,反有赢状。”其病机关键为气血津液被实邪阻滞不能畅达于外,四肢、体表、脑窍等失于暴 濡养。
病机特点:里有实邪,外有假虚的真实假虚证,实质是危重而复杂的实证。
病机演变:真实假虚病机演变主要有二:其一,实中夹虚。真实假虚虽为危重而复杂的病机变化,但邪气盛极时除了阻遏气血不能外达于周身外,邪气盛还会损伤正气,还会出现“邪盛正衰”的病机转化,从而出现实中夹虚的病理变化。其二,由实转虚。真实假虚在病机转变过程中,由于邪气过盛还会损伤正气,当正气损伤程度超过邪气时,还会出现由实转虚的病机。一旦由实转虚,则成为正气虚的虚证,此时,邪气已祛或不甚。
(4)至虚有盛候
出自李中梓《内经知要·病能》:“至虚有盛候,反泻衔冤。”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疾病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机变化。一般情况下,临床所见虚证,即反映了气虚表现;但在病证危重或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出现类似盛实的假象,为真虚假实证。
病机原理:形成机理多为精气血津液不足,脏腑虚衰,运化无力所致。具体表现为精亏无力运化而精察(时通);气虚运化无力而腹胀(时减)等,此时正气虚为本,为真虚,雍塞不通为标,为假实。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所云:“至虚之病,反见盛势……此不可不辨也。”
病机特点:里有正气虚损,外有假实之象。实质是危重而复杂的虚证。
病机演变:真虚假实病机演变主要有二:其一,虚中夹实。真虚假实虽为虚证危重而复杂的病机变化,但由于精气血津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因此,气虚可以气滞,也可以气虚无力行血而见血瘀,无力行津而见水湿痰饮内停,或气虚无力运化水谷而见食积。另外,正虚还易招致外邪的侵袭,凡此种种,皆为虚中夹实的病机。其二,因虚致实。正虚初期表现为虚证,如果气虚无力运化出现胀满(但有时减轻),则表现为真虚假实。如果气虚无力行津、行血而水湿痰饮内停,或瘀血停留,初期表现为虚中夹实;若进一步发展,当水湿痰饮内停或瘀血处于主导地位,而气虚不甚明显时,则会出现因虚致实的病理机转。
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只是相对的。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错杂和虚实真假常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看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而应以运动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虚和实的病机。
【临床意义】
1.指导疾病的虚实辨证
正邪斗争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邪正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因此,临床上可以根据邪正盛衰的不同情况,判断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虚实真假证、虚实转化证等。根据临床上邪正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反应较剧烈的证候判断为实证;根据临床上正气虚弱,邪正斗争不剧烈,出现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判断为虚证;临床上还可以在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过程中,根据邪正盛衰所导致的虚或实各自临床表现的多少,或其动态变化,或其真假,来判断其虚实夹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不同状态的病机变化。因此,邪正盛衰对临床重大、疑难及常见慢性疾病的中医虚实辨证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确立扶正祛邪治疗原则
基于邪正盛衰的虚实变化,临床上可以确立“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杂,则攻补兼施,或攻补先后使用;虚实转化则需根据虚实转化的阶段和主次分别施治。因虚致实者,以泻实为主兼以扶正;由实转虚者,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虚实真假者,则需塞因塞用以治疗真虚假实,或通因通用以治疗真实假虚。在扶正祛邪过程中还要掌握好“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基本原则。
3.判断疾病发展趋向和转归
正邪斗争及其在斗争中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趋向和转归。一般而言,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正盛邪退,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其二,邪正相持,致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其三,邪盛正虚,病势向恶化或危重发展;其四,邪去正虚,疾病过程中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其五,正虚邪恋,正气大虚,余邪未尽,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现代研究】
1.邪正盛衰与病理形态学改变
实证,病理形态多见于急性炎症、肿瘤、便秘、瘀血等。急性炎症病理改变是变质、渗出、增生;肿瘤病理改变是肿瘤细胞异常增生,血液供应异常增强,表现为组织瘀血改变;便秘病理组织改变是发热后水分缺少,肠道再吸收水分增加,以致IOTE 大便干结,加之细菌毒素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所致;瘀血在病理生理上表现为血液循环障碍和受累组织的损害,如组织细胞的炎症、水肿、糜烂、坏死、硬化、增生等继发性改变。虚证,病理形态可见到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实质脏器的细胞变性或萎缩、实质脏器的慢性炎症,以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低下与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化。
2.邪正盛衰与神经功能改变
实证的病理变化,一般属于神经功能较好,或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度的异常上升,使心肌功能增强,心跳过速,血循环增多,血压升高,血管跳动幅度增大以及基础代谢率上升等。虚证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神经功能低落,或过于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度异常上升(非保护性),使心肌功能低落,心跳减慢,循环量不足,血压下降,血管跳动幅度缩小,基础代谢率下降。
3.邪正盛衰与免疫功能紊乱
中医学的虚证多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实证多表现为免疫功能正常、亢进或紊乱,但急性感染严重者,往往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有学者认为,肾、脾、肺三脏之虚,都能影响免疫功能,其影响程序是肾>脾>肾。对20例卫气虚外感病人测定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并与正常组对照,发现卫气虚组病人IgG、IgM的均值都比正常人明显偏低,提示卫气虚患者体液免疫低于正常人。肾阳虚病人的神经体液系统处于反应过低的状态;肾阴虚病人的神经反应性增高;肾阴阳两虚病人的T细胞比值均低,经采用补肾等治疗后,T细胞比值显著增高。肺虚证、肺虚夹实证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而肺实证患者除CD3 较高外,其余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4.邪正盛衰与内分泌功能失调
肾虚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这三者的关系尤为密切。多数学者认为,肾阳虚证24小时尿17-轻-皮质类固醇低下,脾阳虚证、肺气虚证、胃阳虚证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肝郁证的研究发现:血清泌乳素(PRL)水平是肝郁证的特异性指标之一,而脾虚证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脾气虚证存在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异常。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