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14|回复: 0

    [第2章 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 10: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心理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与客观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客观事物对人总是具有特定的意义,人对这些事物也会抱有特定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情绪体验。情绪似染色剂,使人的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情绪又如催化剂,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积极的、快乐的情绪使人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使人充满生机;焦虑、痛苦等消极的情绪,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危害身心。

          情绪与情感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被严格地区分,一般是将它们作为同义词运用的。但是在心理学上,情绪和情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如吃饱、穿暖、睡足时产生的满意感,生命受到威胁时产生的恐惧感,就属于情绪;如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与社会道德的需要、精神文化的需要有关,故属于情感的范畴。②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因此一般是不稳定的;情感则既具有深刻性,又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一般不受情境影响。3情绪比较强烈,具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例如狂热的欣喜、强烈的愤怒及深深的哀怨等;而情感体验常常比较内隐和含蓄,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如深厚的爱、殷切的期望等。

          情绪和情感虽有区别,但对具体个体来说是很难严格区分开的。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受情感的支配。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的。

          2.情绪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婴儿出生时,还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成人也依此来判断婴儿的需要并为其提供各种生活条件。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生存的状况,人们还通过情绪、情感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以做出决策等。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动机功能 是指人的情绪对人的活动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激励人们的行为,提高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有效地完成任务。研究证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成功地解决问题。情绪过于松弛或过于焦虑、紧张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情感还会干扰阻碍人的行动,降低活动效率。

          (3)信号功能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结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从信息交流的发生上看,表情的交流比言语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唯一手段就是情绪,情绪的适应功能也是通过信号交流作用来实现的。

        (4)组织功能 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情绪的分类与表现
          1.基本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是先天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一般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作为最基本的原始情绪。

          (1)快乐 是个体愿望达成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目的无足轻重,只能引起些微小的满足;目的极重要,并且意外地达到,则会引起异常的快乐。快乐的程度可从满意、愉快到欢乐、大喜、狂喜。

          (2)悲哀 是个体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目的失去时出现的情绪体验。由悲哀所带来的紧张释放产生哭泣。悲哀的强度取决于所失去的事物的重要性和价值,可从遗憾、失望到难过、悲伤、哀痛、绝望。

          (3)愤怒 是由于目的和愿望不能实现,一再受到挫折,内心的紧张逐渐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发展和对妨碍物的意识程度有直接关系,如果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是什么东西妨碍他达到目的,并知其不合理或恶意时,便会产生愤怒,并可能伴随攻击性行为。愤怒的程度可从轻微不满、生气、愠怒到大怒、暴怒。

          (4)恐惧 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往往是由于缺乏处理或缺乏摆脱可怕的情景(事物)的力量和能力。此外,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也会引起恐惧情绪。

          2.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

          (1)心境 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具有弥散性。个体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心境一般是由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例如,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际间的关系、健康状况甚至自然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某种心境的起因。心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大影响: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有益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意志消沉,降低活动效率,并且有害健康。

          (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是由个体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激情状态常伴随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咬牙切齿、面红耳赤、一身冷汗。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积极的激情是动员人积极地投入行动的巨大动力,能激发人的上进心与斗志,调动人的身心潜能;而消极的激情会使人盲目行动或惊慌失措,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

          (3)应激 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例如,突然发生危险事故或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人的心率、血压、肌肉紧张程度等发生显著的变化,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可能做出平时所不能做出的勇敢行为,也可能心绪紊乱,视野缩小,惊惶失措,无法做出适当的行动。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会有何种反应取决于个体的适应能力,尤其是个体的意识水平。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个体的健康不利,可能导致能量资源枯竭,甚至死亡。

          3.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当其发生时,往往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即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表情。

          (1)面部表情 是指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面部表情是表达情绪的主要通道。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一书中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当代的一些研究支持这一观点。

          (2)肢体表情 又称身段表情或姿态表情,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包括身体的不同姿态和手、足、躯干的动作)代替语言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例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表示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表示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表示痛苦等等。

          (3)言语表情 是情绪在语言的音调和节奏、速度等方面的表现。例如,一个情绪激动的人,他的声音音调会变高,语速会加快,甚至带有颤音;而一个情绪低落的人,语调则往往是低沉的,语速是缓慢的,甚至断断续续的。

          4.情绪的生理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是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功能相联系的。与情绪和情感有关的生理反应是由人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所调控的。例如,伴随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发生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呼吸加速、面色苍白等,这些都与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有关。

          (三)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James -Lange theory of emotion)认为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詹姆士(James)说:“常识告诉我们,我们失去财产,觉得难过并哭泣;我们碰上一只熊,觉得害怕而逃跑;我们受到一个对手的侮辱,觉得发怒而打起来。这里我们要为之辩护的假设是:这样的序列是不正确的,这一心理状态不是直接由另一状态引起的,在两者之间生理表现必须首先介入。更合理的说法是:我们觉得难过是因为我们哭泣,发怒是因为我们打人,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而并不是因为我们难过、发怒或害怕,所以才哭、打人或发抖。没有随着知觉的生理状态,则知觉就纯粹是认知性的,是苍白无彩色的,缺少情绪温度的。于是,我们或许会因为看到熊而决定最好是逃跑,受了侮辱而认为去打击对手是对的,但我们却并不真正觉得害怕或发怒。”詹姆斯(James)和兰格(Lange)都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也被称为“情绪的外周学说”。

          2.坎农-巴德理论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认为情绪并非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故该理论曾被称为“丘脑学说”。按照该理论的观点,情绪过程是大脑皮层对丘脑的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所有情绪过程都遵循同样的活动链条,即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至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向下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人的情绪体验与生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该理论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忽视了外周变化的意义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3.情绪的认知理论 现代心理学理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情绪,强调情绪的发生依赖于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认知经验,以及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料想和对性质的认识。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ehachter)提出“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刺激因素(刺激情境)、生理因素(身心变化)和认知因素(包括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考量和对身心变化的认知解释)的整合作用。他认为,认知因素中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情绪与健康
          精错与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是说情绪对个体健康的作用和影响。情绪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成分。生理学研究发现,情绪的生理作用有以下三条途径:1通过自主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2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3通过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应受体,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同时,又由于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基础上进行的,故情绪被看作是心身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正性情绪,如乐观、开朗、向上等都有利于个体心身两方面的健康;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则有损于个体心身健康,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心身障碍或疾病。

          情绪的调节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需要的满足 情绪和情感与个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鉴于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整行为目标,建立起理想与现实尽可能一致的生活或行为目标,使个体需要尽量得到满足,从而减少个体负性情绪的产生。

          (2)个体的认知 情绪的性质和强度与个体的认知关系密切。在面对可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时,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评价方式,使个体能正确合理地看待这些刺激,往往可有效地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甚至改变情绪反应的性质。

         (3)改变环境 环境刺激是情绪的引发因素。有时通过改变或转换环境,改善人际关系的结构,可以防止负性情绪的产生。

          (4)心理防御或应对 恰当的心理防御或积极地应对,可以消除负性生活刺激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

          (5)自我调整或寻求帮助 通过自我调整或求助于他人(如心理医师)可进行个体情绪调节。这里的自我调整法是指按一套特定的程序,以机体的某些随意反应去改变机体的另一些非随意反应,用心理过程影响生理过程,以解除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