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43|回复: 0

    [第5章 心理应激]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 二、应激的理论模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 15: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

          二、应激的理论模式
          应激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生理现象。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许多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学说来阐释心理应激。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式。

          (一)应激的生理学模式
          应激的生理学模式代表性人物有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和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坎农。坎农提出了内环境恒定“稳态”的概念和应急学说,塞里提出了一般适应综合征理论和遗传与压力互动发生论。

          1.“稳态”和应急学说坎农在研究实验动物的消化功能时注意到,动物在情绪兴奋时胃肠运动常受到抑制,于是研究集中在强烈情绪对机体的功能和疾病状态的作用上;同时也注意到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坎农发现自主神经的功能在于使体内液体环境保持某种平衡,他用“内稳态”或“自稳态”(homeostasis)一词表示这种状态,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了维持机体“自稳态”的生理因素,并指出“机体内生物调节是生理学的中心问题”。当机体遇到严重内外环境干扰性刺激时,自稳态被打破,机体的生理机制出现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产生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加强、呼吸加快、脑和骨骼肌血流量增加、皮肤黏膜和消化道血流量减少、肝糖原分解等生理效应。坎农把这种严重刺激时机体出现的整体反应,称之为“应急反应”(emergeney reaction)或应急的“战或逃”反应(fightor flight reaction),这个反应主要是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轴的激活起作用。坎农的“稳态”和应急学说,为后来的应激研究建立了一个理论和实验框架。

          2.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塞里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处于失血、感染、中毒及其他紧急状态下的机体体内都产生相同的、特征性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和病理生理变化。那些能够引起全身多系统反应的伤害性刺激或需求被称为“应激”,后改称为“应激源”(stressor)。塞里把应激源持续存在而引起机体产生的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或“全身适应综合征”。塞里认为,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做出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塞里根据机体应激时的特定生物学标志,如腺体形态变化、应激激素变化及躯体的渐趋枯竭等,将GAS分为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1)警戒期(alarm stage) 机体为了应对外部刺激而唤起体内的防御能力,与应激有关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都升高,进入“战或逃”反应,可称之为动员阶段。

          (2)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 如持续暴露于有害刺激下,机体以对应激源的适应为特征,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功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具体表现为体重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变小,淋巴结恢复正常和激素水平保持恒定。

          (3)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 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较高的皮质醇水平对循环、消化、免疫和身体其他系统产生显著效应,如果持续处于严重的有害刺激之下,应激源不能消除,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转入衰竭阶段,此时机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导致疾病产生或死亡。
    塞里是第一个将外界刺激与疾病和健康联系起来的学者,他的应激理论在应激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后许多应激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充实和发展起来的。

          (二)应激的心理学模式
          早期的应激研究侧重于应激的刺激与生理反应。后来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等心理社会因素也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激研究的心理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应运而生。应激的心理学模式主要有拉扎鲁斯的认知性评价理论、埃利斯的非理性信念学说等。

          1.认知性评价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拉扎鲁斯提出了“威胁性评价”说:1984年,拉扎鲁斯与弗克曼(S. Folkman)一起提出认知双重评价学说;1993年,拉扎鲁斯等又补充了“再评价”的概念,完成了应激认知评价的“初级评价一次级评价-再评价”三步评价模型。

          拉扎鲁斯等在从事心理压力的研究中发现,在环境刺激与情绪反应之间,还有认知评价存在。对于同一性质的生活事件或应激源,个体反应的差异很大,不但有反应定量上的差异,而且有反应定性上的差异。通过认知评价,不同个体对同一应激源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其结果有“积极应激”(eustress)和“不良应海”7前考可以适当提高皮层唤醒水平、集中注意,调动积极情绪和理性思维,正确使用应对防御机制;后者则过度唤醒大脑导致焦虑、注意分散、自我意识模糊、情绪反应过度或低下、思维非理性、应对策略运用不当等。可见,应激发生于个体察觉或评估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需求及处理需求的能力的察觉和评估,即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认知性再评价是在前两级评价的基础上,对现实情境做出的再度认识,关系到是否应激。认知评价理论强调认知评价过程在心理应激中的核心作用。

          2.“非理性信念”学说 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创立。艾利斯认为,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缩写为A)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缩写为C)之间,存在个体信念(belief,缩写为B)的作用。个体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个体对事件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此所谓情绪ABC理论。“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是引起个体情绪及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非理性信念”学说的核心观点。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