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151|回复: 0

    [第7章 时代医家] 第一节 楼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31 14: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09:29 编辑

    第七章  明代医家

      明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理论观点、方法、技术等方面对医学都有较大影响,元代王帧创木活字,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铜活字技术流行于江苏一带, 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又出现了套版印刷,为医学著作出版、流传和医学知识普及创造了条件。冶铁术的进步促进了针具的制造、发展,《外科正宗》记载用钢铁选善火候铁工造出“圆梗扁身,剑脊锋尖,两边芒刺,用之藏手不觉”的铍针,不仅使得其质量大为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治疗效果。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朱元璋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科举考试标准,使程朱理学在当时占有重要的地位官方尊崇儒学,倡导孝悌,而医学被视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众多知识分子推崇的理念,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大批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借“儒医相通”的有利条件,弃儒从医,涌人医学领域。由儒人医,改善了医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也使针灸学进人快速的发展轨道。针灸学术在明代的主要成就有

      1. 对前代的针灸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如《普济方》针灸门1406年 徐凤的《针灸大全》15 世纪,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1529 年,在杨继洲著作的基础上增辑而成的《针灸大成》1601年,昊昆的《针方六集》1618年 张介宾的《类经图翼》1624年,都是汇总历代针灸文献的著作。

      2. 针刺手法的研究,在单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20多种复式手法,并且围绕手法等问题展开了学术争鸣,注机的《针灸问对》1530 年就是争鸣的代表著作。

      3. 灸法从艾炷的烧灼灸法向用艾卷的温热灸法发展,14世纪开始出现艾卷灸法,后来发展为加进药物的“太乙神针”等。

      4. 对于历代不属于经穴的针灸部位,进行了整理,形成“奇穴”类。

      本章介绍的医家中既有像杨继洲、高武、徐凤、凌云等以针灸擅长的针灸家也有薛己、陈实功等以外科见长的医家。而像吴昆、张介宾、李时珍等更是超越时代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的杰出大家。本章介绍18位医家的针灸学说和临床经验特色,较具代表性的如杨继洲的“针、灸、药并重”说高武的“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说陈实功的“灸治痈疽"说李梃的“炼脐”说凌云的“沿皮透刺”说汪机、龚居中等医家的“热病可灸”说等。这些学说基本代表了明代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通过学习和实践他们的“学说”,既能帮助我们了解、研究明代医家的针灸学术发展水平和特点,更有助于提高针灸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第一节  楼英

    一、生平与著作

      楼英1320—1389年 又名公爽,字全善,号全斋,萧山今浙江萧山楼塔人,明初医家。楼英出生于医药世家,其曾祖父楼文隽、祖父楼寿高、父亲楼友贤均为名医。楼英四岁时母亲便教他识字,七岁时又承母训诵读《内经》,十一岁读小学,十二岁讲论《四书》,十三岁其母生病,楼英精心侍奉,汤药必亲自煎尝,故以孝闻乡里。楼氏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对《周易》尤有心得,雄才善辩。后来在其父“ 贫欲资身,莫如为师,贱欲救世,莫如为医”的启发下,研习医术,与其姻表兄金华的戴元礼一起,一度拜朱丹溪为师,潜心钻研,上自《灵枢》《素问》,下至历代圣贤书传、诸家名方,昼读夜思,废寝忘食,凡三十余载,孜孜以活人救命为务。洪武初年,遨游金陵今南京,明太祖朱元璋闻名召见,受命太医院供职。之后楼英以年老为辞,还乡归隐故里。

      楼英晚年居住元度岩,为人治病很有效验。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他悟出病态千变万化,不出阴阳五行。鉴于当时医学书籍分类欠当,历30年,掇拾经传方书,总结了明以前的医学经验,撰成《医学纲目》,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曹灼予以刊行。全书共40卷,分11部,以阴阳脏腑分病为纲。其中针灸学说主要集中在《医学纲目》卷之七“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治寒热”,卷之八“穴法上、穴法下”,卷之九“刺禁、灸禁”。书中在论述各种病证时,先归纳总结前人各种有关论述及方药治则,再附以历代各种针灸治验,叙己之法度主张。其书“理考错简,释正文义,诸家得失,曲畅旁通,精粗相因,巨细毕举,同病异法,了如指掌”,可谓全而善矣。

      楼英另著有《仙岩文集》2卷、《运气类注》4卷与《医学纲目》卷四十《内经运气类注》同,或即此卷的单行本、《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2卷。

    二、学说与贡献

    候气、补泻说
      候“邪气、谷气”之辨楼氏提出“候气有二一日邪气,二日谷气。凡刺气至则候邪气尽,尽则谷气至,至则止针矣。所谓邪气者,曰紧而疾,曰补而未实,泻而未虚也。所谓谷气者,曰徐而和,曰补而已实,泻而已虚也《医学纲目·卷之十三·目疾门》);阐发了《内经》中的“邪气”“谷气”说,并进一步细辨“谷气至也徐而和,邪气至也紧而疾”,有“如巨川之水,不可遏也”。通过辨释体会,从而达到“补而已实,泻而已虚”的目的。验之临床,凡下针候谷气者,令患者于所针之部,感有舒适及病痛有为所失的欣快感,即《内经》“若得若失”也。

      楼氏对针刺补泻法的应用,如《医学纲目·卷十·卒心痛》记载“卒心痛,不可忍,上脘,八分,先补后泻,觉针下气行如滚鸡子人腹为度。次取后穴气海、涌泉。无积者,刺之如食顷而已有积者,先饮药利之,刺之立已。如不已,再刺后穴间使、支沟、三里。”对突发的上腹部痛的针灸治疗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人微,先取何穴,用何手法补泻,针下得气感传状况,后取何穴,如何配合药物治疗,最后用何穴收功,古籍较为罕见,有临床指导意义。

      再如,楼氏对腰痛外治法的表述,“闪着腰痛,气海,肥人一寸当指针刺深度,瘦人五分,三补三泻,令人觉脐上下痛,停针候二十五息,左手重按其穴,右手进针三息,又停二十五息,依前进针,令人觉外肾热气人小腹,出针,神效《医学纲目·卷二十八·腰痛》。可见,楼氏临床特别注重把握针下的得气感传,上述治心痛“觉针下气行如滚鸡子人腹”,然后在施术过程中及时调整操作及取穴,显然针对性、应变性较强。

      此外,楼氏书中对呼吸补泻、迎随补泻等法均有论述。

    施灸与刺血法

      楼氏不仅对针灸理论有较高造诣,而且临床善用灸法与刺营出血法治病。在清代魏之绣《续名医类案》中就记载了他的临床验例,如治一 目珠痛者,用药失效,乃灸厥阴、少阳而痛止又治一例目痛且黑睛有黑翳患者,也是用药无功,改用上法加药治而安。这两个案例均是用灸,其施术部位只提到经脉,而未涉及具体穴位,所谓厥阴、少阳,当属肝、胆、三焦诸经,三经分布均与目有密切联系,突出了经络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宁失其穴,毋失其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之说不谋而合。

      再如他用针刺放血治病,《续名医类案》记载一例女性患者,头痛久不愈,“因视其手足血络皆紫黑,乃用三棱针尽刺出其血如墨数盏,再视其受病之经而刺灸之,亦效”。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刺营放血治病的临床效验。众所周知,凡病后在体表出现有“血络紫黑”现象,再在其上放血治疗,往往在放出紫黑色血之后,可获满意疗效。

    夺命穴说

      夺命穴,乃经外奇穴,见楼氏《医学纲目》和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夺命穴在“曲泽上一尺,针人三分,主治气昏晕。直两乳头,以篾量过,当两嚅脉络上,灸之。嚅脉络,俗呼之虾蟆穴也,主治紫白癜风”《医学纲目》 后来李梃在《医学人门》中也提到“针晕者,神气虚也,不可起针,以针补之,急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即虾蟆肉上惺惺穴,或三里,即苏。若起针坏人。”
      夺命穴救治晕针,今不多见,但可肯定有应用意义,值得注意。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楼氏记载的夺命穴,近现代出版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一书中即提到“夺命,奇穴,尺泽与肩喁穴之中点,外五分,灸三至七壮,主治腹膜炎、丹毒、失神亦治上膊痛。”此穴对日本也有一定影响,如承淡安翻译的日本代田文志《针灸真髓》记载“夺命一穴,奇穴,在上臂外侧,肩鶻曲池中央。”并指出此穴治丹毒甚效,可用灸法“ 患丹毒时,绷紧处即是穴位,灸三十壮至五十壮,灸时,丹毒立即变色,皮肤亦变色,极有效。”说明楼氏的学说影响深远,其针灸临床有许多值得效法之处。

      楼氏书中有专论针灸篇章,表明他对针灸学的重视。他的学说颇有创意,值得深人探讨与发扬。

    四、阅读文选
    自序(《医学纲目》)

      医之为学,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瀚,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其禀于人身者,阴阳之气以为血气表里上下之体,五行之气以为五脏六腑之质,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然阴阳错综,五行迭运,不能无浓薄多少之殊。故禀阴阳五行之气浓者,血气脏腑壮而无病,薄者血气脏腑怯而有病,阳多者火多,性急而形瘦,阴多者湿多,性缓而形肥,阳少者气虚表虚上虚而易于外感、阴少者血虑里虑下虑而易于内伤。况乎人以易感易伤之躯,徇情纵欲,不适寒温,由是正损邪客,而阴阳脏腑愈康愈实,或寒或热,而百病出焉。故诊病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山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务在阴阳不偏倾,脏腑不胜负,补泻随宜,适其病所,使之痊安而已。

      然其道自轩、岐而下,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独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凡历代方书甚众,皆各有所长耳。故后世用历代之方治病,或效或不效者,由病名同治法异,或中其长,或不中其长故也。姑举一病言之,设恶热病,热病之名同也,其治之法异,四君治血实之热也,四物治血虚之热也,白虎治气实之热也,补中治气虚之热也,麻黄治表热也,承气治里热也,四逆治假热也,柴胡治真热也,泻青、导赤、泻白、滋肾、泻黄,治五脏热而各异也,各能洞烛脉证,而中其肯綮则皆效。其或实用虚法,虚用实法,表用里法,里用表法,真用假法,假用真法,则死生反掌之间,尚何责其效乎。昧者不悟是理,泛用古今之方,妄试疑似之病,每致天横者不少矣。若是者,虚窃济生之名,实所以害人之生,乱医之真,孔子以乡愿乱德为德之贼,斯则医之贼也,暗损阴骘,神明不佑,可不谨哉。

      英爰自髫年,潜心斯道,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废餐忘寝者三十余载,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盖血气也,表里也,上下也,虚实也,寒热也,皆一阴阳也。五脏也,六腑也,十二经也,五运六气也,皆一五行也。鳞集于鱼,辐辏于毂,医之能事毕矣。是以不揣芜陋,掇拾经传方书,一以阴阳脏腑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门各定阴阳脏腑之部于其卷首,而大纲着矣。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众目彰矣。病有同其门者,立枝门以附之法有同其标者,立细标以次之。凡经有衍文错简脱简者,一以理考而释正之。传失经旨,众论矛盾者,各以经推而辨明之。庶几诸家之同异得失,得以曲畅旁通,精粗相因, 巨细毕举,同病异法,如措清掌,名之曰《医学钢目》。藏之巾筒,以便考求,使夫临病之际,自然法度有归,不要误投汤利,面害生乱医,获罪种明者实。凰于轩较心法之妙,不敢同年而话,然东天地生物之心助云耳, 萧山仙居岩楼英全善撰

      【思考题】

      1. 楼英的针灸学术思想是什么

      2.如何理解楼英的“候气”说

      3.楼英总结的针灸补泻方法有哪些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