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418|回复: 0

    [第6章 宋金元时期医家] 第八节 席弘(陈会、刘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6: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6 18:00 编辑

    第八节  席弘(陈会、刘瑾)

    一、生平与著作

      席弘约生活在1100年,或名宏、宏达,字宏远,号梓桑君,后名横,宋元时期针灸家,席弘针灸学派创始人,江西临川席坊 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先世为明堂之官,至席弘,随宋高宗南渡,徙居江西,其后代即以针灸相传。高武《针灸聚英》说其为“江西人,家世以针灸相传者”。他的著作有《席横家针灸书》,已佚。据《神应经》的传宗图记载,席氏家传针灸十二代,由宋到明,历久不衰,其十二代是席宏达一世→席灵阳二世→席玄虚三世→席洞玄四世→席松隐五世→席云谷六世→席素轩七世→席雪轩八世→席秋轩 九世,字华叔→席顺轩十世, 字仁卿,秋轩长子→席肖轩十世,讳友欲,字信卿,秋轩次子→席天章十一世, 肖轩次子→席伯珍十二世,顺轩三孙

      陈会,字善同,号宏纲,江西丰城人。《神应经》朱权序云“独宏纲乃遇信卿席真人所授之术”,可知席弘十世孙席信卿还把针灸术传给了陈会。陈会又授徒24人,其门徒护大到广东、安徽、四川等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谓其嫡传者二人, 一日康叔达,一即瑾也”,乃朱权序中所说的刘瑾,“ 独刘瑾得其指下之秘,故能继宏纲之术而无坠也”。刘瑾字永怀,号恒庵,江西南昌人,颇受当时受封在南昌的明代宁献王朱权赏识。可见,席氏门徒众多,遍及江西各地,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较大的地区针灸派系。

      《神应经》即是朱权命刘瑾在陈会所传《广爱书》的基础上,取其切用者改编校正后更名于1425年写成的,并为其作序。此书初刊本于1437 年日本文明五年传至日本,日本僧人携至朝鲜,次年在朝鲜重刊,目前较为广泛流传的本子即源于此。此外,尚有《广爱书括》,刘瑾也有《神应秘要》等异名。

      关于席弘学派的学术思想,可从现存的《席弘赋》《补泻雪心歌》《天元太乙歌》,特别是《神应经》中反映出来。《神应经》大量记述了颇具特色的针灸选穴配穴处方及补泻手法理论,表明了该学派穴法手法并重的观点。

    二、学说与贡献

    行针审穴说

      《席弘赋》载“凡欲行针须审穴。”《神应经》中所谓审穴,主要是针对穴位部位、取法及其针刺深度、艾灸壮数、针灸宜忌等的审察而言。如“百穴法歌”“穴法图”共述及100多个穴位,尤以常用五输穴居多,其“灸四花穴法”,也是专论取四花穴的方法。此外,穴法还包括临床处方选穴配穴。如《席弘赋》即论述了50多种病证的用穴,其中腹痛用内关、公孙为后世所效法,大便秘涩用大敦,咽喉急闭用百会、太冲、照海、阴交,经验独特。又如《针灸聚英》转录的“天元太乙歌”,高武谓来自《神应经》,此歌内容多与《席弘赋》雷同,但也增加了一些内容,谓“先师秘传神应经,太乙通灵法最灵......凡用行针先得诀,席弘玄妙分明说”。说明系席氏所传,足以体现他的穴法思想。

      《神应经》的处方选穴配穴内容很丰富,全书将各科疾患分为23个大类,详述了诸风、伤寒、痰喘咳嗽、诸般积聚、腹痛胀满、心脾胃、心邪癫狂、霍乱、疟疾、肿胀附红疽、黄疸、汗、痹厥、肠痔大便、阴疝小便、头面、咽喉、耳目、鼻口、胸背胁、手足腰腋、妇人、小儿、疮毒等门共540多种病证的治法处方,从其处方用穴,可看出有如下特点① 每个病证用穴一般1~10个,少数为1穴,多数为4~6穴,极少数用到10余穴② 用穴范围不广,多局限于十四经的100多个穴位,且又多是五输穴③ 很少用到经外奇穴,仅在“咽喉”一节,述及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时,提到刺大指背甲根后“排刺三针”。

    “补泻迎随”说

      《席弘赋》说“要明补泻迎随诀。”《神应经·疮毒门》记述“瘰疬”取少海,同时提及手法操作,都表明席氏重视手法。
      朱权曾高度评价席氏“补泻折量之法,其口诀指下之妙”。实际上,《神应经》所述“补泻迎随诀”后经明代杨继洲辑人他的《针灸大成》一书,并名之曰“ 神应经补泻”,是一种复式补泻法,有如下特点

      1.泻法随咳嗽进出针,补法在吸气时转针或出针。
      2.针患者左侧,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针患者右侧,用左手大指食指持针,补泻皆同。
      3.泻法进针后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补法进针后食指向前,大指向后捻转。
      4.泻法捻针时轻提,补法捻针时深人1~2分。
      5.搓针次数,补泻均为三下,泻用食指,补用大指,谓之“三飞”。
      6.泻法搓后轻提退针,再左或右转,谓之“三飞一退”补法搓后再深人1~2分,针尖向左或向右,谓之“一进三飞”。
      7.泻法仅有针下沉紧感即可,补法还要求针下有热感。
      8.补法要求入针捻转后用指轻弹针三次,出针后按穴,泻法则不必。
      9.补泻均按上法行针五六次,然后拔针。
      10.以上均为针刺除任督脉以外的补泻法。其头面躯干中线的补泻,则按男女阴阳不同施行左或右转。

      此外,席氏补泻理论,在《席弘赋》及《针灸聚英》的“补泻雪心歌”中也有所记述。
    (三)平补平泻说
      关于补泻手法的具体临床应用,《神应经》有独特之处,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宜先泻后补,并名之曰“平补平泻”,所谓“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经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

      故在《手足腰腋门》论述“两手拘挛,偏风瘾疹”时,取曲池等穴,先泻后补在《头面门》论述“头痛项强、重不能举、脊反折不能反顾”时,“先泻后补风府”, 都注明了用“先泻后补”法。对于有些病,还认为可“不补不泻”,如《胸背胁门》载治“胸满血膨有积块、霍乱肠鸣、善噫”取期门时,注明“向外刺二寸,不补不泻”。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席氏不仅重针法补河,其对灸法也较为推崇,在《席弘赋》中就有“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和“喳不住时气海灸,定吗一时立便瘥” 两条明确的灸法使用记救。在《神应经·穴法图》中更是明确规定了各穴的灸治壮数。在《神应经·灸四花穴法》亦载“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取火日负之,惟用三月三日艾最佳”对灸疗的时间也有所规定。另外,《神应经》 中所载的处方,亦有不少都注明艾灸壮数,且有时涉及用补用泻,说明席氏针灸并重。

      这一学派在临证中不拘泥一种方法, 既重穴法,又重手法,提倡针灸并重。其穴法特点是多用十四经穴及五输穴,手法特点是对补泻时捻转提插及针感的重视。其中平补平泻之说,更是进一步发展了针刺补泻理论,在临床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古代穴法、手法两大学说,是针灸医学的两大重要课题,确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然而其中仍存在许多密码有待破解,值得用现代科研实践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两者的作用机理及其特异性与规律性的研究,尤为重要。席氏的“行针审穴”说,后世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周楣声重订的祖传《金针梅花诗抄》中指出“欲放矢,必中的,穴者针之的也。选穴既定,必须确定穴之所在,取穴能准,效果自增。”又如现代金针王乐亭主张“勿失其经,也勿失其穴”,对于取穴要求非常严格,力求准确。临证取穴,进针一丝不苟, 按循按、指切、进针三个步骤进行。即按照腧穴的定位,沿经络循行的方向反复抚摩肌肤,揉按肌肉关节,使之经络舒展再按骨度折量法测定,并注意局部的自然标志来定穴。当部位确定后以左手拇指指甲于腧穴的正中指一“十”字,交叉的中心正对腧穴的中心,然后用手轻轻按压,一般均有酸胀感双手配合进针,重视左手的配合作用,以求持针稳妥,刺穴准确,不发生左右播摆或上下移位,并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曾有人对王乐亭指切确定的穴位,用57- 16型电阻测量仪峰电压80mV反复进行垂直线扫描测定,当探头到达经穴时,仪器均显示其与非经穴部位差约60mV,这就证明了他取穴之精确和所测穴位有明显的低电阻特性。

      后世补泻手法名称很多,主要根据进出针的快慢深浅、捻转的方向、进退针的次数等,再结合呼吸和出针后揉按穴及针后产生热与凉的感觉而分为补法和泻法。《神应经》创造了插提、捻转、动摇三者相结合的催气手法,目前应用最广,很多复式手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家各自体会而产生的。如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管氏针灸经验集》26页载管氏初级补泻手法补法是乘病人呼气时进针入皮后,缓慢分几度捻进进针时,着力在针尖,插的手法多,提的手法少捻针时,拇指向前用力重而急,拇指向后用力轻而缓,针感缓和而感应较小留针时间短或不留针乘病人吸气出针,出针时快而轻,出针后揉按针孔。泻法则反之。再看其他现代临床报道,1982 年5月由原辽宁中医学院、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辽宁分会编写的《中国针刺手法选编》第80页载,用针刺热补手法和平补平泻手法对经闭治疗观察其中热补手法组43例,治愈37例,占86.05%,无效6例,占13.95%平补平泻手法组40例,治愈29例,占72.5%,无效11例,占27.5%。两组疗效比较热补手法组较平补平泻手法组为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P<0. 001。证明不同针刺手法对同一疾病的疗效存在差异。

      席弘针派是我国针灸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其始于南宋初期,以席弘为宗,经历时间长,传播广,在针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整个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明代徐凤《针灸大全》转载有“席弘赋”,高武《针灸聚英》有“天元太乙歌”,《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中还载有一篇“补泻雪心歌”,说明《神应经》在明代影响很大。

    四、阅读文选
    席弘赋(《针灸大全》)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气刺两乳求太渊,

      未应之时泻列缺。列缺头疼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曲池两手不如意,

      合谷下针宜仔细。心疼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鸠尾能治五般痫,

      若下涌泉人不死。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思饮食。

      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委中专治腰间痛,脚膝肿时寻至阴。气滞腰疼不能立,

      横骨大都宜救急,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

      且莫逢人容易说。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人中治痈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牙疼腰痛并咽痹,

      二间阳溪疾怎逃。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脚痛膝肿针三里,

      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风府风池寻得到,

      伤寒百病一时消。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腕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从来风府最难针,

      却用工夫度浅深,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


      【思考题】

      1.你是怎样认识先泻后补的

      2.席弘针派的传承如何其主要著作有哪些

      3.席弘针派的补泻手法有何特点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