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654|回复: 0

    [第7章 时代医家] 第十一节 杨继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 17: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0:43 编辑

    第十一节  杨继洲

    一、生平与著作

      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1522—1620 年,字济时,浙江衢州府今浙江衢江区六都人,境内有三衢山,因称其地为“三衢”。《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王国光叙》称他“幼业举子,博学绩文,一再厄于有司,遂弃其业,业医”。嘉靖年间,经选试至北京,任职太医院。他的医案记载有他1555~ 1580年间的交游和医事活动 1555 年乙卯,他到建宁福建建甄为滕柯山之母治病,其地靠近衢州,这是他在家乡行医时的事 1558 年戊午春,给京官鸿胪吕小山治病,鸿胪寺是专司典礼仪式的衙门,证明杨氏在太医院供职 1569年已已,为蔡氏女治病,后许配其子杨桢为妇 1527年壬甲,他给王国光治病,王后来给他写《玄机秘要》序文 1579年己卯,去过磁州,经汤阴拜谒扁鹊墓 1580年庚辰,回南方经过扬州 1601 年去山西给赵文炳看病。这一-阶段共 40多年,时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间曾任明世宗侍医、楚王府良医、太医院医官等,他的行医生涯到过江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福建等许多地方。杨氏不仅擅长针灸,对内、外、妇、儿各科都有一定的造诣,针药兼精,医术高明。

      杨氏学医有其家世渊源,“祖父官太医,投有直秘”王国光序,祖传区籍甚多。杨氏在考举失利后,改习医药,博览群书,“ 凡针药调摄之法,分图析类”, 编成《卫生针灸玄机秘要》3卷。1601年万历辛丑,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疾痹,多方治疗,“日试丸剂,莫能奏功”之后,请杨氏治疗,“三针而愈”。杨氏出示所编的《玄机秘要》,赵知他“术之有所本”,原准备付刻,又感“诸家未备”,就再“广求群书”,委交靳贤选集校正,编辑成为《针灸大成》10卷,说明《针灸大成》是以《玄机秘要》为基础经扩充而成。

      1601年赵文炳在平阳府首刻《针灸大成》,清顺治年间,李月桂出任平阳府时,他耳闻郡中有一-部《针灸大成》,未“传遍海内”,其旧版残缺,1657 年李月桂据祖本再刻,并做了大量的校勘工作,这就是顺治李本。到1680年,李月桂在任西督粮道时,据自己校勘之本再刊于江西,这就是康熙李本。此次重刻李氏完全比照其顺治重修本行款重刻,刻、校俱精,堪称善本。乾隆初年章廷理任平阳知府。1737年章廷理效仿李月桂也“捐俸”刻书。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集清初重修本、递修本而成的互拼本影印出版。1963年出版校勘本,将传统的纵排法改为横排,并采用了新式标点。张缙等教授对该书进行了系统的校勘、注释、语译,编成《针灸大成校释》,1984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针灸大成》是在中国针坛影响最大的一部学术名著,明代刊刻1次,清代刊刻28次,民国初年利新中国成立前利行14次,40米多次印刷,版本不下80种,期别次数之多影响之大,都是罕见的。

    二、学说与贡献

    杨氏十二字分次第手法

      杨氏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内》《难》有关内容,在窦汉卿《针经指南》十四法的基础上,将针刺的步骤归结为“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即爪切、持针、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搓针、捻针、留针、摇针及拔针。十二法中,除“口温”法外,其余诸法迄今仍有实用价值。清代的政府教科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行针次第手法歌”基本上是参考杨继洲的“十二法”。

      1. 爪切  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欲针之穴,宣散气血,免伤荣卫。
      2. 指持  右手持针于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持针要有力,如握虎擒龙之势。
      3. 口温  用口内温针提高针体温度以便得气,现已废用。
      4. 进针  医患均应神气定,息数匀,将针刺入穴位。
      5. 指循  下针后如气不至,以示指、中指、无名指头沿经向心叩击,激发经气。
      6. 爪摄  如经气不行时,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爪甲沿经向心循按,激发经气。
      7. 针退  分天地人三部,向外退针。
      8. 指搓  一个方向单向捻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以免肌肉缠针。
      9. 指捻  得气后, 大指向前或向后捻针,使气上下运行。
      10. 指留  出针至天部时, 在距皮肤豆许处,少许留针,再出针。
      11. 针摇  出针时, 摇大针孔,泻除邪气。
      12. 针拔  在留针之后, 待针下气散,针已轻滑,即可拔针。

      在十二法中,有八法与窦氏十四法中有关内容大致相同,这八法是爪切、进针、指循、爪摄、针退、指搓、指捻、针摇。内容也有补充,如爪切法,将爪、切二法合为法进针法,补充了须审穴在何部分,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在阴部,郄胭之内,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等内容针退法,增添了分三部,部 部将针缓缓 而退等内容针摇法,补充了分三部,每部播二次,如摇人头之状等内容。

      窦氏十四法中的动、盘、弹、打、按五法未收录,增加了指持、口温、指留、针拔四法。“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流程,经过杨继洲的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符合《内》《难》经旨,又切合临床实际。

    杨氏“下手八法”

      杨继洲总结的“下手八法”是揣、爪、搓、弹、摇、扪、循、捻八种单式手法,主要是为了更好、更便于调节经气,现称为“辅助手法”。“下手八法”体现了“知为针者信其左”《难经·七十八难》的学术思想,其中左手的有四种。其中揣法为杨氏所增补,是对窦氏十四法中切法的深化,其他七法是十四法中的重点。

      揣、爪、循、摄结合应用,是连续激发经气的有效方法,用于通经过关,效果甚好,“必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金针赋》。临床操作时,先用揣法找准欲刺的穴位,然后用爪甲掐穴,宣散气血,标定穴位再迅速进针,继之在欲使经气传导的经上循指头指甲叩击,激发经气向所引导的方向传导。但要注意每邵手法的强度要适宜,间隔的时间要恰当。揣法是激发的关键,一定要把穴定准。

      “下手八法”中的揣法“揣而寻之”,“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指其穴,于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揣穴时还须注意“刺荣无伤卫”,“乃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刺卫无伤荣”,“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爪法包括了窦氏十四法中爪法和切法的动作。循法增添了“以手指于穴上四旁循之”的操作内容。捻法补充了“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等操作内容。搓法、弹法、捻法和扪法与窦氏的操作基本相同。

      杨氏认为“用针之法,候气为先”,他进一步把得气理论与 手法操作紧密结合,论述激发针感、控制针感传导方向,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指出“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再如循法是在“凡下针,若气不至”的情况下,“用指 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以促使气至。他说“气之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导之引之,候气至穴而方行补泻”《标幽赋》注“爪摄”的作用是“用大指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又如“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此外,《针灸大成》中的“留气法”“提气法”“中气法”“ 五脏交经”“通关交经”“ 膈角交经”“关节交经”等莫不涉及激发针感与控制针感问题,对前人的论述均有补充和阐发。

      杨氏“补针之要法"与“泻针之要法”

      《针灸 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 集中闸述了杨氏补街手法要点。 其型领归纳为

      1进退针法  无论补泻,均随咳进针 补法按天、人、地三部徐进, 得法按地、人天三部徐退。
      2呼吸法  补法呼进吸出,泻法吸进呼出。
      3捻撅法  左捻为补、 右捻为泻撅为提插,补法紧按慢提,泻法紧提慢按。补法捻九撅九,泻法捻六撅六。
      4担截法  截乃推进 一豆之按法为补担乃退针一豆之提法为泻。
      5开阖法  补法出针后急扪其穴,泻法不闭其穴。
      6针向法  无论补泻, 均在人部转针头向病所。
      7九六数和生成数  补用九阳数或生 数,泻用六阴数或成数。
      8冷热感  补者针下热,泻者针下冷。

      “刺有大小”说

      杨氏创造性地将补泻手法分为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两个层次,《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有平补平泻,谓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日补,阴上之日泻,但得内外之气调则已。有大补大泻,惟其阴阳俱有盛衰,内针于天、地部内,俱补俱泻,必使经气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气乃衰。”“平补平泻”意即小补、小泻。补就是要引阳气深人,泻则是引阴外出,以期达到内外之气调和的目的。“大补大泻”,则须分天、地两部,或天、人、地三部,对每部分别进行“紧按慢提”的补法或“紧提慢按”的泻法,以使内外之气相通。平补平泻与大补大泻的区分主要在于是否分层操作,分层次进行的如烧山火、透天凉等属于大补、大泻,不分层进行的补泻法则属于平补、平泻。

      这一分法说明补法不单纯是轻刺激, 泻法也不单纯是重刺激, 而是补法有属于轻的“平补”,又有属于重的“大补”得法也有轻的“平国”,又有重的“大街”。此外,还有不补不泻的中间方法,杨氏说“若夫不虚不实,出针人针之法则亦不疾不徐,配乎其中可也。”这一方法近人多把它称作 “平补平泻”,与杨氏所称的平补平泻意义有别。

      徐疾“两解”说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解释“徐而疾则实者,徐内针而疾出针疾而徐则虚者,谓疾内针而徐出针。”指徐进针而疾出针为补,疾进针而徐出针为泻。杨氏认为这是“持针出人之法”。但《素问·针解》却说“徐出针而疾按之”为补,“疾出针而徐按之”为泻,杨氏认为“此经有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 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盖徐疾二字,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即一指进出针的快慢,一指针 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将两说并存,解释两种说法的侧重点不同。

      补泻手法进出针的过程以徐缓为主,徐进针引气深人为补,徐出针引气外出为泻。近人运用的凉、热补泻法,通过反复、徐缓进针能出现皮肤热感反复、徐缓退针则能出现皮肤凉感。疾徐作为补泻的要领,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 刺之微,在速迟。”速迟就是疾徐。在后世补泻法中演变为分层次进行补泻补法的行针采用先浅层、再中层、最后深层,分别施行补法操作,为徐进随后一次退到浅部, 为疾出。泻法的操作是一次进针到深层, 为疾进先在深层、再中层、最后在浅层,分别施行泻法操作,为徐出。这是“ 持针出人之法”在分层补泻中的应用,这里的徐疾与“紧按慢提”、“紧提慢按”的提插补泻属不同的概念,提插或称“出纳”是指行针时的上下动作,在分层补泻法中将分层的徐疾和提插的紧慢组合在一起应用,是说理和应用上的统一。

      针灸药各有所长说

      杨氏在《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中指出针灸药各有所长,“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并指出“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炳不能以达《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他认为针刺长于行气,灸炳长于散郁,针刺长于治外,汤药长于治内。所以将当时医术不高、难以“寿民”的原因归结为医生不能很好地认识掌握针灸、药物的作用,合理使用这些治疗技术,“诸家之术惟以药,而于针灸则并而弃之”《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同时他还说明针灸的优点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方便,又避免了药物真伪、短缺等不利临床使用的因素,强调要重视针灸在临床的作用,“夫治病之法,有针灸,有药饵,然药饵或出于幽远之方,时有缺少,而又有新陈之不等,真伪之不同,其何以奏肤功,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带用,以备缓急《针灸大成·通玄指要赋注释》

      杨氏针灸药并 重的思想,还可从他的案 例中体现出来,有的专用药治,有的专用针灸,有的针药并施。如李邃麓公胃旁痞块、蔡都尉长子碧川公患痰火之证、王西翁乃爱患颈项核肿痛、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李义河翁患腿痛等,均是药未奏效而改用针灸治愈的,说明针灸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杨氏用灸经验

      杨氏认为施灸必须要掌握周身腧穴,熟悉所交会贯通的经脉,取穴不在多,贵在精,提出“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他根据其临床经验及腧穴所在部位肌肤的厚薄,总结出井穴、面部穴和督脉经穴不宜多灸,腹、背、四肢部穴则宜多灸,“盖人之肌肤,有厚薄,有浅深,而火不可以概施,则随时变化而不泥于成数者,固圣人望人之心也。今以灸法言之,有手太阴少商焉,灸不可过多,多则不免有肌肉单薄之忌。有足厥阴之章门焉,灸不可不及,不及则不免有气血壅滞之嫌。至于任之承浆也,督之脊中也,手之少冲,足之涌泉也,是皆犹之少商焉,而灸之过多则致伤矣。脊背之膏肓也,腹中之中脘也,足之三里、手之曲池也,是皆犹之章门焉,而灸之愈多愈善意矣”《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还总结了不同病证的治疗选穴,“ 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而灸三里欲治头目之疾而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鶻、曲池《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这种以肌肉厚薄和不同病证定艾灸壮数多少是合理的,是对孙思邈灸之生熟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艾灸虽有常规的量,但杨氏认为也有权变,在他的医案中记载了重灸气海治疗痢疾的案例,《杨氏医案》“甲戌夏,员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热咳嗽,绕脐一块痛 至死,脉气将危绝。众医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予视其脉虽危绝,面胸尚暖,脐中一块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针刺,不得已,急针气海,更灸至五十壮而苏,其块即散,痛即止。后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调理得痊。次年升职方,公问其故。予日病有标本,治有缓急,若拘于日忌,而不针气海,则块何由而散,块既消散,则气得以疏通,而痛止脉复矣,正所谓急则治标之意也。公体虽安,饮食后不可多怒气,以保和其本否则正气乖而肝气盛,致脾土受克,可计日而复矣。”这也是杨氏认 为善灸者要勤于思考,准确把握病情,灵活施治的亲身体会。

      杨氏选穴特点

      杨氏提出用穴要“以奇辅正”,是指在临床治疗中,奇穴对经穴主治证的配合与补充作用,“奇穴者,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 奇也者,所以翊夫正以旁通于不测者也”《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他的奇穴辅翊经穴说,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内容。他在《针灸大成》中写道“至于定穴,则自正穴之外,又益之以奇穴焉。非故为此纷纷也,民之受疾不同,故所施术或异。而要之非得已也,势也”这是临床的实际需要, 并不是随意地为了标新立异而设立奇穴,是适应学术发展的规律的。杨氏在《针灸大成·胜玉歌》中提到膝眼,在他的医案中用到“块中”局部穴“食仓”中脘旁1.5寸,还有用印堂治惊风,在《治症总要》中用太阳、印堂,其他如大小骨空用于治疗目疾、金津玉液用于舌咽病证、中魁用于呕吐,均为临床所常用。杨氏在《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中列举了一些常用奇穴,并说“苟能即此以审慎之,而临证定穴之余,有不各得其当者乎”这种审慎地选取奇穴以配合经穴,使“各得其当”的做法,是值得临床取法的。

      在治病选穴定位时,还要随证变通。杨氏提出“变通随平症,不随乎法定穴主平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说明选用经穴或奇穴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方法,要像兵法一样,运用之妙,在于一心。随证候的不同而定合适的方法,可说是对《灵枢》“随变而调气”的发挥。如治疗腹痛,《针灸大成·治症总要》载“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院。”这是一组很常用的针灸配穴。内关主心胸而及胃,能宽胸、止呕而和胃三里主理胃肠而运中焦,二穴一上一下,调和胸腹之气近取中院,用以和中。三穴先后应用有序,组合得当,为历来临床所取法。这是以治胃为主。对于肠腹痛,杨氏另立“关元、水分、天枢”一组穴。关元、水分主理小肠以利水湿,天枢运大肠以和腑气。这是以治肠为主。对小腹胀满证,杨氏叉立“内庭、三里、三阴交”一组穴。内庭、三里主清理胃肠,配三阴交以利下焦湿热。其小腹冷痛、小便不利、大便虚结者,则可另取照海、大敦、气海等穴。可见杨氏对腹痛用穴,随证而有所变通。

      《针灸大成》临床选穴配穴有以下特点①内容丰富,全书对辨证用穴、按时用穴、历代各家用穴、杨氏家传用穴,几乎应有尽有,搜罗无遗,包括了各科300多种病证的1000多个处方。②不少病证,有两组处方,即一个主方,一个备用方,《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以问答形式论述了151条各种病证的“ 前穴未效,复刺后穴”,是其他著作所未见的。③对井穴运用别具见地,如《卷五·十二经井穴图》,不仅有12幅井穴图,还叙述了井穴主治的许多病证,并指出用缪刺法、行六阴之数等。④充实了八脉八穴理论,如《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图文并茂,不仅有窦汉卿、高武的治症,还增加了配穴及“杨氏治症”36项。

      透穴的应用

      杨氏对透穴也有发展,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的记载,杨氏做了较多发挥。如治偏正头风有痰者,“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偏正头风无痰者,“合谷穴针至劳宫”。口眼歪斜,地仓“针向颊车,颊车之针,向透地仓”。两眼红肿者,“鱼尾针透鱼腰瞳子缪”。两腿疼,膝红肿,“膝...横针透膝眼”。腿足红肿,“外昆 针透内吕”。脾家之证有寒热,“间使透针支沟”。手臂红肿连腕疼,“ 液门沿皮针向后,透阳池”。寒痰咳嗽,“ 列缺刺透太渊”。还有横斜刺法,如头维透额角,睛明向鼻中,少泽沿皮向后,风门沿皮向外,复溜沿皮向骨下,百劳、身柱、至阳针俱沿皮等。此法在万历间问世的《循经考穴编》中又有补充,如增补了13个一针二穴法和113个穴的横斜刺法,对完善透穴针法理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杨氏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针灸大师,对刺法、灸法、用穴、用药均有深刻、独到的认识。他全面阐述了针灸补泻的原则,创造性地阐发了《内经》 “ 迎而夺之”“随而济之”的内涌,认为迎随是“针下子夺之机”,它包含了徐疾、提插、抢转、呼吸等手法的内容,发展了难经》关于“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日迎随”的论述,使之有理论原则可依,有具体操作可凭。从而将手法的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对今天理解迎随有指导意义。

      杨氏对针负医学造指不凡,其书中的论述,大多见解客观,主张正确,理论精辟。如针灸街井重、针法、灸法、穴法说等至今仍为学着推崇,对针制得气、透针法、攀针势问题也有不少独特发挥,这些都是他声名林林、历数百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从而将针法的研究推向鼎盛阶段。

      著名针灸学家王雪苔教授认为“《针灸大成》卷六、卷七之十四经经穴,题曰杨氏集,而其内容则与吴文炳《神医秘诀遵经奥旨针灸大成》及昊思学《医家赤帜益辨全书》如出一辙,是杨氏集自吴氏著作”“《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并非杨继洲自己的经验总结,而是从元代以前的《针灸集成》中选录的”“靳贤集的针道源流,举出古医书名26部,但有些书靳贤既未看到,也未转引,如《明堂针灸图》《存真图》《膏肓灸法》《金兰循经》等。这一篇的书目提要,多数是从高武著作中抄来的,其中《素问》《难经》两则,又是高武从《九灵山房集》中转抄吕复的。该篇缺文缺字较多。读《针灸大成》者置此一部,固可扩充眼界而如欲深人钻研,则非直接参阅其原来集用诸书不可”。

      针灸理论与文献研究大家李鼎教授认为《针灸大成》的主要内容来自杨氏,“此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对于明代的针灸文献,真可说是‘集其大成’ ,四明陈氏的《小儿按摩》得以保留”“如果说,明代是我国历史上针灸学术最昌盛的时期,那么《针灸大成》就是这一时期的总结性著作,而杨氏以其家学渊源、长期从事针灸并任职太医院多年,自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四、阅读文选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针灸大成》)

      肺之主大肠客太阴多气而少血,心胸气胀掌发热,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肿喉干身汗越,肩内前廉两乳疼,痰结膈中气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渊、偏历与君说。可刺手太阴肺经原原者,太渊穴,肺脉所过为原,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相应寸口是,复刺手阳明大肠络络者,偏历穴,去腕三寸,别走太阴

      大肠主肺之客阳明大肠夹鼻孔,面痛齿疼腮颊肿,生疾目黄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喉痹肩前痛莫当,大指次指为一统,合谷、列缺取为奇,二穴针之居病总。可刺手阳明大肠原原者,合谷穴,大肠脉所过为原,歧骨间,复刺手太阴肺经络络者,列缺穴,去腕侧上寸半,交叉盐指尽是,别走阳明
      脾主胃客脾经为病舌本强,呕吐胃翻疼腹脏,阴气上冲噫难瘳,体重脾摇心事妄,疟生振栗兼体贏,秘结疽黄手执杖,股膝内肿厥而疼,太白、丰隆取为尚。可刺足太阴脾经原原者,太白穴,脾脉所过为原,足大趾内踝前核骨下隐中,复刺足阳明胃经络络者,丰隆穴,去踝八寸,别走太阴

      胃主脾客腹镇心闷意凄怆,恶人恶火恶灯光,耳闻响动心中惕,鼻衄唇蜗疟又伤,弃衣骤步身中热,痰多足痛与疮疡,气蛊胸腿疼难止,冲阳、公孙一刺康。可刺足阳明胃经原原者,冲阳穴,胃脉所过为原,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复刺足太阴脾经络络者,公孙穴,去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别走阳明

      真心主小肠客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可刺手少阴心经原原者,神门穴,心脉所过为原,手掌后锐骨端陷中,复刺手太阳小肠络络者,支正穴,腕上五寸,别走少阴

      小肠主真心客小肠之病岂为良,颊肿肩疼两臂旁,项颈强疼难转侧,嗌领肿痛甚非常.肩似拔兮嚅似折,生病耳聋及目黄,儒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为详。可刺手太阳小肠原原者,腕骨穴,小肠脉所过为原,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复刺手少阴心经络络者,通里穴,去腕一寸,别走太阳

       肾之主膀胱客脸黑嗜卧不欲粮,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难履,若人捕获难躲藏,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可刺足少阴肾经原原者,太溪穴,肾脉所过为原,内踝下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屈五指乃得穴,复刺足太阳膀胱络络者,飞扬穴,外踝上七寸,别走少阴

      膀胱主肾之客膀胱颈病目中疼,项腰足腿痛难行,痢疟狂颠心胆热,背弓反手额眉棱,鼻衄目黄筋骨缩,脱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无别法,京骨、大钟任显能。可刺足太阳膀胱原原者,京骨穴,膀胱脉所过为原,足小趾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复刺足少阴肾经络络者,大钟穴,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三焦主包络客三焦为病耳中聋,喉痹咽干目肿红,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间心后痛相从,肩背风生连膊肘,大便坚闭及遗癌,前病治之何穴愈,阳池、内关法理同。可刺手少阳三焦经原原者,阳池穴,三焦脉所过为原,手表腕上横断处陷中,复刺手厥阴心包经络络者,内关穴,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

      包络主三焦客包络为病手挛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胁满腋肿平,心中淡淡面色赤,目黄善笑不肯休,心烦心痛掌热极,良医达士细推详,大陵、外关病消释。可刺手厥阴心包经原原者,大陵穴,包络脉所过为原,掌后横纹中,复刺手少阳三焦经络络者,外关穴,去腕二寸,别走厥阴

      肝主胆客气少血多肝之经,丈夫癀疝苦腰疼,妇人腹膨小腹肿,甚则嗌干面脱尘。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癃闭遗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宁。可刺足厥阴肝经原原者,太冲穴,肝脉所过为原,足大趾节后二寸,动脉陷是,复刺足少阳胆经络络者,光明穴,去外踝五寸,别走厥阴

      胆主肝客胆经之穴何病主胸胁肋疼足不举,面体不泽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如雨,颈项癭瘤坚似铁,疟生寒热连骨髓,以上病症欲除之,须向丘墟、蠡沟取。可刺足少阳胆经原原者,丘墟穴,胆脉所过为原,足外踝下从前陷中,去临泣三寸,复刺足厥阴肝经络络者,蠡沟穴,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

      【思考题】

    1.杨继洲对针灸学术的贡献有哪些

    2.杨继洲的针法技术有哪些杨继洲对针刺中的“候气”与“得气”是如何论述的杨继洲的针刺补泻手法综合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杨继洲对“善灸者”的要求包括哪些方面

    4.杨继洲临床选穴有什么特点

    5.《针灸大成》中哪些内容是杨继洲的学术理论与经验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