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4370|回复: 0

    [第8章 清代医家] 第十节 李学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4 1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3:39 编辑

    第十节  李学川

    一、生平与著作

      李学川,字三源,号邓尉山人,今江苏人,清代针灸学家。李氏感慨当时医学界轻视针灸的现象,“今医独事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想沟通方药、针灸两家的界限,提出只有针灸与方药左右逢源,才能使得医者在临证时能够更加全面诊治,他综合《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经穴的异同,并参考伤寒杂病方书,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编成《针灸逢源》,他认为《灵枢》《素问》书虽存,而知刺法者很少,集《灵枢》《素问》,“特揭经脉、刺法诸篇,以补医林传诵所缺”。李学川发扬《内经》针灸理论,裨益后学,对于振兴针灸事业有一定的意义。

      《针灸逢源》共6卷,卷一为《灵枢》经文,卷二为《素问》经文,两卷共摘引《内经》原文及名家注疏达112篇,以阐述针灸要旨,作为针灸医学的理论基础卷三为群书荟萃,撷取历代针灸专著及诸家针灸医论之精要卷四专论经穴考证,校正铜人经穴之讹误,包括骨度、仰人伏人部位图、背胸腹部折法、同身寸法、周身骨部名目、十二经络次序、十四经穴图、十四经穴考、经外奇穴等内容卷五论述了40多种病证的针灸治疗方法,并有各种小儿诊法和推拿法卷六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病因、病机分析,并附有部分汤药处方辅助针灸治疗。

    二、学说与贡献

      经穴学说

      1. 确定腧穴归经规范  《针灸逢源》 将历代针灸医籍中所教的+四经穴收集补充完善,增加了中枢、急脉2穴,使人体的经穴数目达361穴。即手太阴肺经1穴手少阴6路9元,手既阴心包经9穴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大阳小肠经19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足用明胃经45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阳胆经4穴;:足少阴肾经27穴足太阴牌经21元足厥阴肝经14穴督脉28穴 任脉24穴。《针灸逢源》记载的+二经脉按照十二经的流注顺序排列,所确定的腧穴归经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2. 考订腧穴位置差异  《针灸逢源》 第四卷,专事经穴考证。例如《灵枢·骨度》云“两乳间广九寸半。”李氏“详校针灸书,足厥阴期门在乳旁一寸半,章门去中六寸,得两乳九寸之数,而足阳明经乳根去中四寸,足少阳经,带脉去中七寸半,得两乳间为八寸之数,故各经开中寸法以两乳间横折八寸约取之”。李氏改九寸半之误,订正两乳间为八寸。

      再如《针灸大成》中对不容至滑肉门左右12穴定位为去中三寸。李学川却认为不妥“按不容夹幽门旁一 寸五分,诸书皆同,详考幽门去中五分,自不容至气冲左右二十四穴去中各二寸。”李学川不仅考订了腧穴的位置,而且说明了其如此定位的理由。考订承满“在不容下一寸半,上腕旁两寸”。又如经外奇穴“阑门”,《针灸大成》中的定位为“在曲泉两旁各三小脉中”,《针灸逢源》则认为在“曲骨两旁三寸动脉中”。《针灸逢源》纠正了《针灸大成》穴位定位的错误。今天不容穴的定位就是依据《针灸逢源》而定。

       针灸汤液均须知

      李学川强调针灸应配合中药治疗,才能达到“左右逢源,会归一致”,“知汤液而不知针灸,是知人有脏腑而不知有经络毛腠也,知针灸而不知汤液,是知人有经络毛腠而不知有脏腑也”,故“余之为此...意在通内外两家之筏,而使之左右逢源,会归一致” 举汤液以翼针道,明刺法以济汤药,在卷五的各种病证的治法中,多处体现这种思想。如“半身不遂”的治疗中,强调“ 各随其经络针灸之,兼用药补血养筋方能奏效”,牙床腐烂“针穴同前,宜服清胃泻火之药”,眼生翳膜“ 辅以退翳之药则能自去”并在卷六中附汤药处方以助针灸之治。

      “因证以考穴”说

      李学川在疾病的针灸施治中,注重辨证取穴,“因证以考穴,按穴以施治”。这种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络辨证选穴  如卷五头痛 “脑痛连两额属太阳,头额痛连目齿属阳明,头额痛连耳根属少阳,太阳穴痛属脾虚,巅顶痛属肾,目系痛属肝...以.上诸穴当验邪所从来择用之”。耳病“新聋多热取少阳阳明,久聋多虚补足少阴”。齿牙病“上片牙疼足阳明病,水沟、太渊、冲阳、吕细,在内踝尖上,灸二七壮”,“下片牙疼,手阳明病,承浆、颊车、三间、合谷、列缺”。

      2. 脏腑辨证选穴  如“目病...怕热差明,皆由火燥血热,若目不赤痛,但畏明者,乃肝血亏,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之故,行间”“雀目不能夜视,此肝虚也...肝俞灸七壮,又刺后不出血”

      3. 六经辨证取穴  如 “中风无汗恶寒,针至阴出血,昆仑,阳骄,中风有汗恶风,针风府,以上二证太阳经中风也”又如“中风无汗身凉,针隐白,去太阴经之贼也,此症太阴经中风也”并且分别列出“阳明经中风”“少阴经中风”的取穴。

      在有此疾病的证治中,李氏记载了一些经验取穴,如疣痣“又灸手中指节宛宛中,疣痣皆效”。治牙痛“于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随病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壮,神效,不必贴膏,如发再灸,即可断根”。小儿咸哮“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又如“凡便血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按高突之处觉酸痛者,灸七壮即止。如复发,再灸七壮,永可除根”,对于后世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针灸逢源》卷五记载了临床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儿科等疾病约124种、162个病证的处方,其针灸处方以十四经穴为主,且以特定穴为主组成。卷五共记载十四经穴183个,计838次其中属于特定穴的有118个,占64.5%,使用频次为737次,占87.9%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足三里、合谷、气海、中脘、三阴交、间使、百会、脾俞、肾俞、肺俞、太溪、曲池、神阙、人中、行间、中极、复溜、关元、昆仑、风池、太冲、风府、阴陵泉、攒竹、委中、大陵、肩井及大敦,共计28穴,体现了特定穴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外科病证,李氏多用灸法治疗。其治疗病种可达20余种,不仅用于常见外科病证如瘰疬、疝气等的治疗,对于许多疑难病症,《针灸逢源》也收集了历代医家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并做了详尽的记载。具体操作除直接灸外,《针灸逢源》还记载了隔蒜灸、隔姜灸、隔附片灸、隔阳隧锭灸等间接灸法,如卷五隔蒜灸“毒虫邪狗咬伤,蛇、蝎、蜈蚣咬伤,中毒痛极....或用蒜片贴肉灸之,毒甚者灸五十壮.....”.且注重隔蒜灸的顺序,“ 灸瘰疬用独蒜切如钱厚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至,多灸自效”。

      李学川在《针灸逢源》中注重灸法对外科病证的治疗,也提出相应禁忌,“ 若肺痈热已深,肺痈脓已成,吐出如米粥者,皆不宜灸”,又“疗....生项上者属三阳经,不宜.....火日生疔亦禁灸”。这些不宜灸病证,乃因病情危重之故。

      此外,李氏还通过对灸治过程中的反应,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疮疡....用隔蒜灸法.....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痛者为良肉,不痛者为毒气,初灸知痛而后反不痛者毒气深重.....先不痛而后觉痛者,毒气轻浅”,“ 痈疽初起...不痛不作脓者,尤宜多灸....如灸后仍不痛或不作脓不起发者不治,此气血虚也”,“ 凡疔用隔蒜灸法....以爆为度,如不爆者难愈”。这些经验对临床有参考价值。

      李学川的针灸学说对腧穴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腧穴数目、归经一直 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并沿用至今,在针灸理论上虽无大的创新,但其收集诸多针灸医籍阐释针灸法,提倡针灸药并举。该书还汇集了当时新的针灸治疗经验,如“ 太乙神针”和刺痧法等,对针灸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阅读文选
    序(《针灸逢源》)

      昔者黄帝同岐伯少俞等六臣互相讨论,开医学之源,传《灵枢》《素问》, 即内经也。《灵枢》所论者,营卫血气之道路,经脉脏腑之贯通,天地四时之变化,音律风野之区别。先立九针以备病之所由治也。《素问》所论者,阴阳寒暑之推迁,饮食居处之得失,五运生制之胜复,六气时序之逆顺,察其脉色以明病所由生也。然考其治病,针灸最详,自仲景圣著伤寒方论,针灸亦有不可阙者,如刺风池、风府、期门,灸少阴、厥阴之类,嗣后名家踵起,方书益盛,而针灸亦兼及焉。今医独事方药,视针灸为小技而忽诸。则灵素书虽存而知刺法者鲜矣。学川不揣孤陋,较《灵》《素》《甲乙经》穴之异同,参伤寒杂病方书之辨论,编为《针灸逢源》六卷,所集《灵》《素》,特揭经脉、刺法诸篇,以补医林传诵所阙。其脏象脉要疾病诸论,无针灸者置之弗录,盖欲以别集合而读之也,第学人检抄不便,兹复采录灵、秦四十余篇,并载集中大要,与汪切庵类察略同,而注稍详。今并授诸剞劂,略述原委千卷端,重望世之高明诲余不逮云尔。道光壬午春闻三月,李学川三源氏题于棣华草堂

      【思考题】

    1.简述李学川针灸学说的主要内容。

    2.李学川外科灸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