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
乳痈是以乳房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痛为主症的病证。多见于初产妇,好发于产后3~4周,又称“产后乳痛"。其发生常与外邪火毒人侵,或优思恼怒、态食厚味等因系有关。本病病位在乳房,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故本病主要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热肝郁,火毒凝结。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辨证】
主症 乳房肿胀、热痛,排乳不畅。
若乳房结块初起,肿胀疼痛,常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气滞热壅(郁乳期);肿块逐渐增大,掀红灼热,痛如刀割,舌红,苔黄厚膩,脉弦数或滑数,为火毒炽盛(酿脓期);肿块中央触之渐软,有应指感,或见乳头有脓汁排出,溃脓后乳房胀痛减轻,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为正虚邪恋(溃脓期)。如脓肿破溃后脓流不畅、肿势和疼痛不减,病灶可能波及其他部位,形成“传囊乳痈”。
兼见胸闷胀痛,呕逆,纳呆,脉弦苔薄,为肝气郁结;口渴、口臭,便秘,苔黄腻,脉弦数,为胃热蕴滞;肿块增大,掀红疼痛,时有跳痛,舌苔黄,脉弦数,为火毒凝结。
【治疗】
治法 清热解毒, 散结消痈。以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期门 膻中 内关 肩井
配穴 肝气郁结配太冲;胃热蕴滞配曲池、内庭;火毒凝结配厉兑、大敦点刺放血。乳房痛甚配少泽、梁丘;恶寒发热配合谷、曲池;烦躁口苦配行间。
方义 乳痈为病, 多为胃热、肝郁,故取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足三里,清泻阳明胃热,肝之募穴期广疏肝解郁;膻中、内关远近相配,宽胸理气;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效穴。
操作 毫针刺,用泻法。膻中可向乳房中心方向平刺。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法 在背部肩胛区或脊柱两旁寻找米粒大小、指压不退色的数个红色阳性反应点,用三棱针挑刺出血。
(2)灸法患部阿是穴。用葱白或大蒜捣烂,铺于乳房患处,用艾条熏灸20分钟左右,每日1~ 2次。用于乳痈初起未成脓时。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主要针对初起未化脓者,可配合按摩和热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
2.本病若已化脓,应考虑转外科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