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5-23 13:29 编辑
第八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针刺是一种既简便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也会出现晕针、滞针、弯针、 折针、针后异常感、损伤内脏、创伤性气胸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现就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介绍如下。
一、晕针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
【表现】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吐等;甚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神志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原因】
晕针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者;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者,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制品(可能影响患者自身原有疾病者慎用)或温开水;通畅空气。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水沟、素醪、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西医学的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休息观察并做相应处理。
【预防】
合对于 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特别是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大汗、大泻、大出血等患者,取穴宜精,手法宜轻。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者,应推迟针刺时间,待其体力恢复、进食后再行针刺。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自然,尽可能选取卧位。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医师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守神入微,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随时询问其感觉,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