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腕踝针法
腕踝针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进针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基本内容有体表分区、进针点、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等。
标本、根结理论是腕踝针法的理论基础。标本、根结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有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四肢为十二经脉之本,其部位在下,是经气始生始发之处。在临床上,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主治病症的范围较广较远,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病、头面五官病。腕踝法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四肢肘膝以下的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根部,表明腕踝针的应用,恰恰体现了标本、根结理论。腕踝针法针尖所达部位为皮下,此处正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结合腕踝针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刺之可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与之相联属脏腑的功能,起到祛邪扶正的治疗作用
一、腕踝针法与十二皮部的关系
腕踝针法把人体的胸腹侧和背腰侧分为阴阳两个面,属阴的胸腹侧划为1、2、3区,属阳的背腰侧划为4、5、6区。并以横膈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符合十二经脉及皮部的分布规律。如手少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足少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第1侧线,与腕踝针的1区相合。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从1 ~ 6区的划分。上1、2、3区在上肢内侧,相当于手三阴经的皮部;上4、5、6区在上肢外侧,相当于手三阳经皮部。下1 ~ 6区也相当于足三阴和足三阳经的皮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