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690|回复: 0

    中医鼻内针刺治疗鼻炎的原理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治疗效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2 07: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鼻孰,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态反应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临床表现,变应性鼻炎可与中医文献记载的“鼻孰、孰鼻”、“孰嚏”等相对应,中医对本疾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孰嚏”。
    《素问·脉解篇》首次明确提出“鼻孰”这一病名:“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孰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孰腹肿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孰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也”第一次对本疾病的临床表现具体说明。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对于鼻孰发病的病因病机,众医家各执一词,刘蓬主张患者的不良生活规律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功用失职,以至人体阳气衰弱,引发鼻孰。汪受传则认为小儿鼻孰的发病因素主要应责于风、痰、虚,伏风内蕴,肺窍不利是根本症结所在。
    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总结,目前大部分医家共同认认可的观点是,导致鼻孰的病因主要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即脏腑失调,正气不足。外因则主要为外感邪气。鼻为肺之清窍,主嗅觉,司呼吸,与五脏及胆腑均有密切联系,脏腑的功能异常,正气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导致鼻孰的发生,其中肺、脾、肾三脏与鼻孰发病有着最密切的关联。
    鼻敷与肺的关系

    鼻为肺之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载:“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云:“鼻者,肺之官也”。


    《严氏济生方·鼻门》说:“夫鼻者,肺之所主,司清化,调适得宜,清道自利“。肺气上通于鼻,二者相互协调,完成生理功能。肺脏感受外邪,生理功能失调,肃降失职,则可发为鼻孰。《灵枢·本神》中说:“肺气虚则鼻塞不通”。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六》:“鼻流清涕,至于不止,以肺脏感寒,寒气上达,故其液不能收制如此”。以“火热”立论的刘河间所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孰为肺寒者误也,热气佛郁,病愈甚”。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鼻证》中说:“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胺理,则经络奎塞,而多孰嚏。”肺气虚损,则卫外不固,肺脏为寒邪所侵袭;或感受寒邪伏于肺脏内,日久化为热邪。
    肺经为邪所犯,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气不能通调,鼻窍中气的出入不畅,则有鼻塞;邪气循经上犯于鼻窍,正邪交争,故喷嚏时作,或有鼻痒;肺主行水,在液为涕,因受邪所困,肺不行水,津液外溢,上冲于鼻窍,故清涕涟涟;


    鼻敷与脾的关系

    鼻准属脾土,《杂病源流犀烛》云:“鼻为肺窍,外象又属土”。鼻为血络经脉多有交聚之处,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脾土健旺则鼻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诸病源候论》载:“脾移病于肝,则为惊蛆”若脾脏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血无以上荣于鼻窍,则鼻窍失养,易为淫邪所犯。


    脾土有所病,母病及子,则肺金为脾土所累,肺气宣降出入失常,津液停布,酝为水湿之牙队郁于脉络,日久则酿成痰,水湿痰邪循经上犯发为鼻孰。鼻窍为邪所侵,清窍蒙浊邪,故则鼻流涕不止,鼻塞久且不通。
    鼻敷与肾的关系

    肾经与督脉相交会,督脉循行鼻柱至鼻头。《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鼻为肺之窍,金水相生,肾主纳气,肺主呼气,肺肾二脏和而协调,则鼻出纳气体的功能正常。《素问·宣明五气论》载:“肾为欠,为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民病孰涕……甚则入肺,咳而鼻渊。”肾阳作为诸阳之根,能温煦肺卫。
    如果肾阳衰弱,相火不能上温肺金,则津液水气不能够正常输布,上焦虚寒无以温养,寒水相结停于肺络,肺络为邪所郁,故肺的气机失衡。


    肺窍,即鼻协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司呼吸的功用失常,故肾虚而致鼻孰发作时可有鼻塞、流清涕、嗅觉减退等症状。
    从脾论治

    《医学正传曰》:“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一身之血运到面鼻,皆为至清至精之血。”鼻为血脉多交汇之地,位于面中,属土,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鼻部。母病及子,脾土病则累及肺金;子病犯母,若肺病久而不愈,也可导致脾脏虚损。


    二脏在生理病理层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故脾气虚弱型鼻孰多宜采用“脾肺同治”之法,基于这种辩证思想,现代中医耳鼻喉科学奠基人干祖望先生提出了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脾气虚弱型鼻孰的治疗思路。
    从肾论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六十,阴萎,肾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医法圆通》中则提到:“从内伤而得者,由心肺之阳不足,不能统摄津液,而清涕出。


    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肾脏阳气充足旺盛,则肺的宣肃功能正常若病犯太阴,先天之本为病所亏损,相火虚,脏腑娇嫩不耐外寒,则鼻孰反复发作,病势迁绵难愈。
    《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水泉不止者,是膀肤不藏也。”‘肾为水脏,与膀肤相表里,若肾虚不得温化,则膀肤虚寒,束水无力。涕为五液之一,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则五液皆可为病


    中医外治法

    除中药内服外,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在治疗和预防AR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临床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鼻腔给药、针刺、灸法、推拿、穴位贴敷、穴位埋线及穴位注射等。
    鼻腔给药法

    最早记载有关鼻腔给药法的论述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蓬捣汁,灌鼻中。”将一年蓬捶捣出汁滴灌入鼻腔,作用于鼻腔劲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武威汉代医简》中也记载了滴鼻剂和鼻栓两种给药法。鼻腔外用药物发展至明朝已有多种方式,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就有“吹、灌、滴、注……吸、塞”等十余种。
    现代中医治疗多用滴鼻和吹鼻两法。予60例AR患者茂辛双防滴鼻液,总有效率为91.67%证实了中药鼻腔给药法治疗AR的有效性。


    针刺疗法

    传统医学针刺治疗AR时,多以辩证论治或循经取穴,配合不同针刺及行针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中医在传统医学针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和科技,发展出鼻内针刺、电针、掀针等多种疗法。
    火针疗法:火针治疗疾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相关记载如“播针”等,治疗时将针尖于火上烧红后,在特定部位针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邀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均有关于火针疗法的记载。


    发掘和弘扬了火针疗法,突破传统经典的火针选穴禁忌,发展出火针刺法治疗五官疾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使用贺氏毫火针“温通法”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两周后患者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停止后一个月进行回访,实验组的预后明显优于治疗组。
    掀针疗法:掀针为长时间贴于患者特定部位或穴位皮肤表面的细短针,相较于其他针灸治疗,掀针操作难度低,痛感和刺激程度更轻微,作用时间长。


    更容易被儿童、疼痛敏感者或晕针患者接受。由于面部皮肤较薄,神经及血管分布较多,针刺时刺痛感强,针刺部位易留下针孔癖血淤青,影响美观。
    鼻内针刺:鼻内针刺是在鼻腔内特定部位及穴位进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古代医家便意识到以物刺鼻腔内可治疗疾病,《肘后备急方》云:“救卒中恶死方:一方取葱黄心刺其鼻,男左女右,……若使鼻中血出佳。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也记载了这种治疗方法:“心血炎上两眼红,好将芦叶搐鼻中,……内迎香在鼻孔内,用芦叶或署叶作卷搐之。”随着现代医学解剖和仪器的进步,鼻丘也被发现并应用于鼻部疾病的治疗。
    灸法

    灸法指用艾叶制成艾条或艾柱,在人体特定部位熏灸以激发经气,治疗疾病。灸法有着久远的历史,《黄帝虾蟆经》中就已经有关于某些木材不宜用作灸火的理论。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谓之灸炳。”现存的灸法甚多,其中存在几种可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代表性灸法,如天灸、雷火灸、温针灸等。
    天灸:天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点燃药条,利用燃烧时的热量和药物挥发出的物质引经治病,而是将刺激性的药物涂抹于患者特定穴位皮肤表面,使皮肤微红肿为宜,利用药物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及脏腑功能,多用于预防疾病。


    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张氏医通》中就记载了关于天灸的方法和方药,如“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天灸多于三伏天贴灸,故也称“三伏贴”。
    为治疗小儿AR,予34名患儿天灸疗法并随访6个月,经治疗后半年有27名患儿AR未发病,而发病患儿的症状明显改善,证明了天灸防治变应性鼻炎的疗法是安全且有效的。


    雷火灸:雷火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传项目,其前身是雷火神针,首见于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又有雷火神针法,……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其效更速。”
    将中药与艾绒一同制成灸条,在患处或穴位处熏灸,使药力乘热势入胺理,调节人体机能。认为鼻孰多为风寒作祟,或寒郁血阻,故以散风驱寒,温通气血之法治疗AR,颇有疗效,验证了雷火灸对AR治疗的效用。


    温针灸:温针灸是一种结合了针刺疗法和灸法的传统中医疗法,《针灸聚英》载有:“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
    操作时将毫针刺入穴位并留针,于针柄上固定艾绒团或艾段并点燃,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体内。此法既有针的刺激,又兼有灸的热力温通。


    且较传统灸法热的作用点更精准,疗效显著,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寒、癖、痛证。人认为温针灸疗法可以使艾柱的热力通过针体透皮达里,他们使用大艾段温针灸治疗AR患者,有效率为82%,以高临床显效率验证了温针灸的疗效。
    穴位埋线、注射

    穴位埋线:穴位埋线是一种由留针、埋针发展而成的现代中医外治法,将可吸收线埋入人体穴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中,使其能够持续性刺激穴位,舒通经络,调畅气血。


    内、外、妇、儿及五官科等多科室均常用此方法治疗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穴位埋线可以刺激神经、血液甚至中枢反射,加快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局部淋巴回流,使人体代谢速度增快,调整机体功能。
    取迎香、肺俞、大椎等穴位埋线治疗AR,穴位中的可吸收线从物理角度直接刺激穴位,且线可以不断地释放异体蛋白,调节免疫,达到长效且良性的刺激效果。


    穴位注射:采用自血穴位注射法治疗AR,采集患者肘后静脉血后,将血液注射入穴位皮下,发现患者自血穴位注射后体内Th2细胞分化被抑制,在免疫层面发生了良性且正向的变化。穴位注射可选用特定药剂或自身血液,使用注射器向皮下注射,达到长期治疗的效果。
    自血穴位注射相较于药物注射,安全性更高,几乎不存在致敏率。穴位注射以其安全、显效且便捷的特点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良好。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30971763597225217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