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706|回复: 0

    神奇的面针疗法——面部扎针治百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3 07: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针疗法,是在面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针刺,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方法,亦为针刺麻醉的一种方法。《灵枢·本输》有针刺天容、颧髂、听宫、攒竹、承浆、人中、素髎、阳白等面部穴位治疗多种疾病的记载。到了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有关针刺面部穴位治疗疾病的记载则更多、更详细。近代,又在面部发现了五脏六腑和手足四肢的相应部位,刺激这些相应部位,可以治疗脏腑和四肢疾病。这种疗法是在中医“面部色诊”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灵枢·五色》说:“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沉浮,以知浅深;察其色天,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上于面……”因此头面是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应中心,正如《类经》所言:“头面为人之首,凡周身阴阳经络无所不聚。”十二经脉中除手足三阳的主干直接分布到头面外,还有手少阴心经“循咽,上系目系”;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并“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也循行到面部。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在体内沟通表里脏腑后,表里二经的经别都相合而上走头面部。

    在奇经八脉中,督脉“下额,抵鼻柱”,任脉“循面入目”;冲脉除并于任脉循面目外,还渗诸阳,灌诸精,加强了头目与全身内外的联系,通过经络气血的传输,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脏腑肢节的病理变化能在面部的一定区域反应出来。而针刺这些穴位,则能对有关的脏腑肢节起到“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恢复机体阴阳平衡。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早在《灵枢·五色》中即有记载,面部可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反映“五脏、六腑、肢节三部”的病症。这些区域划分为“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面针就是根据上述各反应区的论述,通过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共分为6个部分24个穴位。



    1.额部(共3穴)

    (1)首面穴:位于额正中部,当眉至前发际正中连线上、中1/3交界处。

    (2)咽喉穴:位于首面穴与肺穴连线中点,即“阙上”处。

    (3)肺穴:位于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即“阙中”处。

    2.鼻部(共6穴)

    (1)心穴: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目内眦连线中点,即下极处。

    (2)肝穴:位于心穴直下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

    (3)脾穴:位于鼻尖端处,即“面王”。

    (4)胆穴:位于肝穴两侧,当鼻梁骨外缘偏下方,目内眦直下。

    (5)胃穴:位于脾穴两侧鼻翼的中央。

    (6)膺乳穴:位于心穴与内眼角中点。

    3.口部(共2穴)

    (1)膀胱、子宫穴:位于人中沟中点。

    (2)股里穴:位于口角旁5分,当上下唇相吻合处。

    4.颧部(共4穴)

    (1)小肠穴:位于颧骨内侧缘,胆、胃穴连线中点的外方。

    (2)肩穴: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与小肠穴相平。

    (3).大肠穴: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

    (4)臂穴:位于颧骨后上方,肩点的后方,颧弓下缘处。

    5.耳前部(共4穴)

    (1)肾穴: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

    (2)脐穴:位于肾穴下3分。

    (3)背穴:位于耳屏前方,当耳屏内侧与下颌关节之间。

    (4)手穴:位于臂穴之下方,颧弓下缘处。

    6.颊部(共5穴)

    (1)股穴: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上1/3交界处。

    (2)膝穴: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下1/3交界处。

    (3)膝膑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肌隆起处。

    (4)胫穴:位于下颌角前方,上颌骨上缘。

    (5)足穴:位于胫穴前方,目外眦直下,下颌骨上缘处。

    二、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

    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手痛选手穴,心悸取心穴,咽喉肿痛选咽喉穴等。

    2.按脉象学说选穴如肺开窍于鼻,鼻病可选配肺穴;心开窍于舌,舌疮、舌肿痛可选心穴等。

    3.按中医五行生克关系选穴如头晕头痛多属肾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治疗时除选肝穴外配用肾穴,取“滋水涵木”之意。

    4.按穴位敏感点选穴于病变相应区域内及附近探查,选用最敏感之反应点。

    三、操作

    一般选28~30号1.7~3.3cm(O.5~1.O寸)毫针。针前可先在选好的针刺部位内用针柄端探测敏感反应点。在选定部位徐徐刺入,看穴位皮肤厚薄及针刺需要分别横刺、斜刺或直刺,如额、鼻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浅薄,多用沿皮平刺;鼻旁、口旁的穴位宜用斜刺;额部的穴位可用直刺。进针后可施用一定的手法,一般穴位多有酸、麻、胀、痛针感,脾、胃、膀胱、子宫等穴可有少许疼痛。得气后可留10~30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1次。病重者可用皮内埋针法,一般埋针1~5天。出针时,左手拿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刺局部的皮肤,右手徐徐出针。

    【主治病症】

    一、用于针刺麻醉

    1.胃全切术主选肺、心、胃,配脾穴。

    2.胆囊切除术主选肺、心、胆,配肝穴。

    3.阑尾切除术主选肺、心、大肠,配胃或脐穴。

    4.子宫或输卵管手术主选肺、心、子宫或肾,配胃或脐穴。

    5.腹股沟疝修补术主选肺、心、小肠、脐,配股里穴。

    6.股骨颈三刃钉内固定术主选肺、心、股骨、肾,配胆穴。

    二、各种痛症

    1.头痛取面点、肝点、肾点。

    2.咽喉肿痛取咽喉点。

    3.胁痛取肝点、胆点。

    4.痛经取膀胱点、子宫点。

    5.胃痛取胃点。

    6.腹痛取大肠点、小肠点、脐点。

    7.腰背痛取背点、肾点。

    8.肩臂痛取肩点、臂点。

    9.股内侧痛取股点、股里点。

    10.膝肿痛取膝点、髌点。

    11.足肿痛取足点。

    三、胃下垂、缺乳

    用面针疗法。取胃、脾、肝、胆点;缺乳配膺乳点。

    【注意事项】

    1.针前严格消毒,防止面部感染,如有瘢痕、痤疮应避开。

    2.面部血管丰富,起针时注意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3.其余注意事项参见“体针疗法”。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35935889166847235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