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926|回复: 0

    针灸治疗痿证的新思路和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6 08: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痿证是针灸临床中的一个最为常见的病种,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则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萎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躄”。“痿”指肢体萎弱不用,“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见于西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意外、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针对痿证“软(肢体软弱无力)、瘫(肢体瘫痪)、细(肢体肌肉萎缩)、凉(瘫痪肢体发凉)、畸(瘫痪肢体关节畸形改变)”的五大证候特点,其治疗思路和方法主要依据“治痿独取阳明”的法则。具体应用起来又有一些灵活的变通之法。其中,治“软”宜滋养肝肾、强筋壮骨;治“瘫”宜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治“细”宜补养脾胃、益气养血;治“凉”宜温通经络、重用灸法;治“畸”宜调和阴阳、纠正失衡。

    (一)“治痿独取阳明”的立论机理

    “治痿独取阳明”,是中医、针灸治疗痿证的基本法则。痿”即肢体筋脉弛缓、肌肉萎缩、软弱无力、瘫痪失用的一种病症。阳明,从脏的角度是指胃腑、大肠,从经脉的角度是指手、足阳明经。“独取”者,有“多取”“常取”“着重取”之义。“治痿独取阳明”实质上应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治疗痿证必须以治胃为主,针灸则重在选取手足阳明之经穴;其二,不论哪一种痿证,除积极治疗受病之脏,取本脏所属经脉上的腧穴之外,还必须同时兼治阳明

    1.阳明为五脏之本 阳明经在上肢者隶属大肠,在下肢者归属胃腑。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别称五脏六腑之海”。五脏以胃为本,胃气的盛衰有无,直接关系到机体生命的存亡。今五脏为患而生五体之痿,必与胃气之本不足有关,取阳明乃是治胃求本之法。

    2.阳明经多气多血 胃居中焦,是水谷精微汇集之处,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过程中,取阳明,资后天,也是治本求源的需要。气血生化有源,使“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论》),促成痿弱之体日渐向愈。

    3.阳明主润宗筋 从经络的角度而言,痿证属于十二经筋的病变范畴,故以筋脉弛缓、肌肉萎缩、软弱无力、瘫痪失用为主症。《素问·痿论》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对于有机体来说,经筋的作用就是连接骨骼、关节,主持肢体运动。经筋乃十二经脉的连属结构,其正常作用的发挥,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有赖于十二经脉(特别是足阳明胃经)气血津液的濡养滋润,才能产生一定的力量。如若阳明脉虚,不能行气血、营阴阳,胃阴耗伤,不能濡筋骨、利关节,上无以供心肺,至皮毛、脉络枯竭;下不能充肝肾,使筋膜、骨骼软弱。

    4.阳明与太阴相表里 在十二经脉中,手足阳明分别与手足太阴互为表里。手太阴属肺,肺朝百脉,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足太阴属脾,脾主肌肉,应于四肢,代胃行其津液。两脏在痿证的病理变化中至关重要。如果脾虚胃弱,气血难以资生,致脉络空虚;水湿不得运化,致痰湿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四肢,久而成痿。取阳明,补脾肺,正是培土生金、补母养子、充卫气、资后天之正法。
    (二)“治痿独取阳明”的具体应用

    由于引起痿证的原因甚多,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病变范围一般不局限于一经一脏。所以,《素问·痿论》在“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总则之下,又提出了“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的具体治法。张介宾注云:“补者所以致气,通者所以行气……治痿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病之经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显然,治疗痿证如果拘泥于“独”取阳明,死守固定的方法,这就违背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1.独取阳明法 痿证初期,病位尚浅、病情较轻者,可单取阳明经穴。面部可选用四白、地仓、颊车、下关;上肢可选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肩髃;下肢可选用髀关、伏兔、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等穴。

    (1)补气养血,扶阳明之正——合谷、手足三里、上下巨虚。针用补法,针灸并用。

    (2)行气清胃,泄阳明之热——合谷、曲池、内庭、伏兔、足三里。只针不灸,针用泻法。

    (3)祛风活血,通阳明经络——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合谷、曲池、肩髃、臂臑、手足三里、髀关、解溪。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4)健脾利湿,化阳明痰浊——地仓、合谷、手足三里、丰隆、伏兔。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2.表里同用法 对于外感温邪、肺热叶焦、脾失健运、痰湿阻滞导致的痿证,在取阳明经穴的同时,还应在表里经脉上选穴施术。如肺热较盛者,配手太阴肺经之列缺、尺泽、鱼际,只针不灸,针用泻法,以清热润肺;脾虚湿重者,配足太阴脾经之商丘、公孙、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针灸并用,平补平泻,以健运脾气,运化水湿。

    3.兼顾肝肾法 痿证日久,病位已深,势必伤及肝肾,致病情加重,缠绵难愈。在取阳明经穴的基础上,尚须选用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之太溪、复溜、照海以及肝肾之背俞穴。针用补法,针灸并用,补益肝肾。

    4.多经取穴法 对于病变范围广、涉及经脉多的痿证,宜采用多经取穴法。主要是结合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及其病理特点,在局部取阳明经穴的基础上,适当加用一些远端腧穴配合治疗。重点选取肺、肝、脾、肾四经的原穴、背俞穴和督脉的筋缩、命门、腰阳关,筋之会穴阳陵泉,骨之会穴大椎,髓之会穴绝骨,经外奇穴华佗夹脊。为了避免一次取穴过多,可以结合疗程,有计划地轮番选用。针刺之后,在得气的基础上,应接通电针治疗仪,用断续波连续刺激30分钟左右,以肢体能够出现规律性收缩动作为佳(此举既可以让瘫痪肢体产生被动运动,有助于提高疗效,同时还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依据)。

    在上下肢的瘫痪中,病初基本上都是弛缓性瘫痪。随着病程的久延,部分患者可转化为痉挛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强,上肢屈曲难伸,手指挛急不开,足踝强直,呈内(外)翻、足下垂状态。手指掌屈曲、挛急不开属“阳缓而阴急”所致,取穴重点应放在阳经经穴上,以振奋阳经经脉的牵拉作用,纠正局部肌肉、肌腱和有关韧带的拮抗失衡状态,恢复经脉的相对平衡。故阳经经穴可酌情选用合谷、曲池、手三里、二间、三间、鱼际;阴经经穴可适当选用尺泽、内关、大陵;经外奇穴则选用位于阳面的八邪、腰痛点(精灵、威灵)。在上述选穴中,曲池和手三里、二间和三间、八邪和腰痛点均交替使用。针刺方法则宜用长针透刺法:合谷穴直刺深透直达后溪穴;曲池穴直刺深透直达少海穴;手三里直刺深透直达对侧皮下;二间或三间向食指末端沿皮透刺,直达商阳穴;鱼际向拇指末端沿皮透刺,直达少商穴;八邪向腕关节透刺;腰痛点则行对刺法。在施行二间或三间透刺商阳、鱼际透刺少商的过程中,应提捏针刺所过部位的皮肤和表浅肌肉组织,使透针顺利并减轻疼痛。

    在留针过程中,接电针治疗仪,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使手指产生节律性的伸张动作。足内翻也属“阳缓而阴急”所致,取穴重点应放在阳经经穴上,以振奋阳经经脉的牵拉作用,纠正局部肌肉、肌腱和有关韧带的拮抗失衡状态,恢复经脉的相对平衡。故阳经经穴可酌情选用丘墟、悬钟、光明、足临泣、昆仑、申脉、丰隆、阳陵泉等;阴经经穴可适当选用太溪、照海、三阴交。在留针过程中,接电针治疗仪,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使足背向外、足趾向上(背屈)产生节律性的伸张动作。足外翻属“阴缓而阳急”所致,取穴重点应放在阴经经穴上,以振奋阴经经脉的牵拉作用,纠正局部肌肉、肌腱和有关韧带的拮抗失衡状态,恢复经脉的相对平衡。故阴经经穴可酌情选用太溪、照海、商丘、蠡沟、三阴交、阴陵泉等;阳经经穴可适当选用悬钟、申脉、丰隆、阳陵泉。在留针过程中,接电针治疗仪,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使足背向内、足趾向下(跖屈)产生节律性的内收动作。足下垂主要由于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阳、足厥阴等经脉的弛缓而导致。故可酌情选用解溪、胫上(脑清)、足三里、丰隆、太冲、三阴交、阳陵泉等。在留针过程中,接电针治疗仪,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使足背和足趾均向上(背屈)产生节律性的收缩动作。

    5.针药结合法 对于病程较为长久、证情较为复杂、单纯针灸治疗效果欠佳者,应适当配合药物治疗。

    (1)药物内服——外感温邪、肺热叶焦,方宜清燥救肺汤加减,以清热润燥、养肺生津;阳明热盛、胃阴耗伤,可予承气汤急下存阴或益胃汤、叶氏养胃汤养胃生津、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湿热内蕴、痰浊阻滞,当用加味二妙散或加味温胆汤清热利湿、除痰化浊;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加服虎潜丸或鹿角胶丸补益肝肾、填充精血;久病致虚、气血两亏,投以补阳还五汤、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温阳健脾,大补气血。津液充足,筋脉得养,气血得复,痿证自愈。

    (2)穴位注射——不论何种证型之痿,均可以在萎弱肢体的经穴上注射具有舒筋通络、益气养血或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草药制剂(如当归、川芎、红花、人参、黄芪、丹参、麝香等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兰他敏等,加强治疗效果。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7327767942987827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