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826|回复: 0

    [第2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五、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3 23: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0-3-25 11:09 编辑

    五、肾

            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脊柱两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太阴。肾系统包括:肾藏志,在志为恐,在体合骨,其华在及:在窍为耳和二阴,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肾与膀胱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先天指人诞生前的胚胎时期。《灵枢·决气》: “两神相搏,先身生,是谓精。”先天之精,又称“元精”, 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为构成胚胎的基个质和生命来源。临床与遗有关的先天疾病,皆责之于肾。

    (一)生理特性

    1, 肾主蜇藏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静......通于冬气。”肾主蛰,以越冬虫类伏藏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精气之生理特性,故又称 “肾为封藏之本”。肾的封藏作用。体现在人体的藏精、纳气、固摄冲任、固摄二便等方面。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人体生机旺盛;若肾气封藏失职,则会出现滑精、喘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多汗、大便滑脱不禁及女子带下、崩漏滑胎等。

    2. 肾水宜升

            肾位子人体之下部,其气当升。肾中精气中含有肾阴、肾阳两部分。肾阳鼓动肾阴,与位于人体上部的心气交感互济,维持人体阴阳水火的协调。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以制约心火,可致心火偏亢;若肾阳虚衰,无力鼓动肾阴上济心阴以制心火,也可致心火偏亢,临床常见心烦、不寐等症。

    3. 肾恶燥

            肾为水脏,易燥伤阴液为病。《素问·宣明五气》: “五藏所恶......肾恶燥。”明·马莳注:“肾主水,其性润,肾燥则精涸,故恶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故喜润而不喜燥。燥胜则伤津,津液枯涸,则易使肾之阴精亏耗,而导致肾之病变。清·叶天士《外感温热论》:“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之名言,即从胃喜润恶燥、肾恶燥之生理特性出发,提出热邪耗伤津液,主要在于胃、肾的观点,对于温病治疗顾护胃津、肾液具有启示作用。


    (二)生理功能

    1. 肾主藏精

            肾主藏精,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藏于肾而不无故流失,是其发挥正常生理效应的重要条件。

            肾中精气的构成,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之精为给养。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后天之精结合为肾中精气。肾中精气分为肾精、肾气:肾精,即肾藏之精,来源于先天,充养于后天,是肾脏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即肾精所化之气,是肾脏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动力来源。两者相互化生、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的主要生理效应如下:

            (1)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精、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肾精足则肾气充,肾精亏则肾气衰。《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稚嫩到充盛,由充盛到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景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机体生、长、壮、走、已的生命过程。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询老年期等阶段,而生、长、壮、老均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并从“齿、骨、发”的变就中体现出来,出生后,机体随着肾精及肾气的逐渐充盛、到幼年期、则表现出头发生长较快、日渐稠密、更换乳齿,骨酪逐渐生长而身体增高;青年期、肾精及肾气险盛、表现为长出智齿、骨骼长成、人体达到一定高度;壮年期,肾精及肾气充感至极、表现出筋骨坚强、头发黑亮,身体肚实、精力充沛;老年期,随着肾精及肾气的逐渐衰少、表现出面色惟体、头发脱落,牙齿枯槁等。肾精、肾气不足。在小儿则为生长发育不良,五迟(站迟、语迟、行迟、发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在成人则为早衰。

            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性功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等、同样取决于管中精气的就衰。出生之后,由于肾精及肾气的不断充盈、天癸随之产生、天癸、是肾精充盈而化生的促进生殖器官成熟,维持生殖功能的精微物质。14-16岁、天癸来至,女予月经来潮,男于精气溢泻,说明性器官发育成熟,初步具备了生殖能力。其后、肾精及肾气的日趋充盈维持着机然日益旺盛的生殖功能。49~56岁以后肾精及肾气逐渐衰少,天癸亦随之衰减,生殖功能逐济衰退,生殖器官日趋萎缩,女子绝经。男子精少。最后、天癸竭绝,丧失生殖功能而进入老年期。

            临床上,防治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或一些原发性不孕、不育症,以及优生优育、养生保健、预防衰老等,多从补益肾精肾气着手。

            (2) 为脏腑之本  肾中精气阴阳对先天脏腑的生成和后天脏腑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肾藏先天之精,为生命之元始,呼吸之根本。如《脉诀汇辨·脉论》: “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

            肾气由肾精所化,又分为肾阴、肾阳二部分:肾阴、又称为元阴、真阴,具有宁静、滋润和濡养作用;肾阳,又称为元阳、真阳,具有推动、温煦、振奋作用。肾阴与肾阳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平衡协调,则肾气冲和。

            肾阳为脏腑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推动和激发脏腑的各种功能,温照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肾阳充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各种功能旺盛,精神振奋。若肾阳虚衰,推动、温煦等作用减退,则脏腑功能减退,精神不振,发为虚寒性病证。

            肾阴为脏腑阴液之本,“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宁静和抑制脏腑的各种功能,滋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滋润,其功能健旺而又不至于过亢,精神内守。若肾阴不足,抑制、宁静、滋润等作用减退,则致脏腑功能虚性亢奋,精神虚性躁动,发为虚热性病证。

            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生理上,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病理上,两者也相互影响。各脏之精、气、阴、阳不足,最终必然会累及到肾,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3) 主生髓化血  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不仅可上充脑髓,还可充养脊髓、骨骼等理织器官、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骼健壮有力、牙齿坚固等。《灵枢·经脉》: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当肾精不足,化髓减少,可导致精髓亏虚、骨失充养面影响骨的生长发育,如骨质疏松、牙齿早脱等。临床可用补肾填精、益髓壮骨的方法防治骨质疏松症。
    人体血液的生成,一方面是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赤为血;另一方面是肾精生髓,髓充于骨,骨中精髓为化生血液之源。故《侣山堂类辨·卷上》指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张氏医通·虚损》亦有“血之源头在乎肾”之说。肾精充足而精髓盈满,则血液生化有源。肾精亏虚日久可导致血虚,临床上治疗血虚亦常用补肾填精之法。

           (4)主抵御外邪 肾精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而使人免于疾病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者,身之本也。”精充则生命力强,卫外固密,适应能力强,邪不易侵。反之,精亏则生命力弱,卫外不固,适应能力弱,邪易侵犯而致病。如《冯氏锦囊秘录·先天根本论》: “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穷于精者,万邪蜂起。”肾精这种抵御外邪的能力属正气范畴,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意义相同。

            肾藏精,以藏为主,但藏中有泻。《素问·上古天真论》: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藏精的“藏中有泻”, 主要体现在流溢脏腑,化生脏腑之精;溢泻精气,以为生殖之用;藏精起亟,以备应急之需等。

    2. 肾主水

            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肾主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调节并参与津液代谢相关脏腑功能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是在肺、脾、肾、肝、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肾为脏腑之本,肾气的蒸腾气化、肾阴的滋润宁静、肾阳的温煦推动,对各脏腑参与津液代谢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调控,肾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津液代谢的各个环节。肾的调控作用失常,或为津液生成不足,或为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肘肿。脂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2) 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是津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津液代谢过程中,输布于全身的津液,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膀胱,在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下,津液之清者,上输于肺,重新参与津液代谢;津液之浊者,生成尿液。尿液排泄,主要是膀胱的生理功能,但依赖于肾中阴阳的平衡、肾气蒸化与固摄作用的协调。肾阳虚衰,激发和推动作用减弱,津液不化,可致尿少水肿;肾阴不足,相火偏亢,虚热与水湿蕴结,可见尿频而数。肾气 、虚衰而失其固摄,则见尿失禁。

    3、肾主纳气

           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而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肾气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肺司呼吸,呼气赖肺气宣发,吸气赖肺气肃降。但吸气维持一定的深度,除肺气肃降作用外,还有赖于肾气的摄纳潜藏。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湿戈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肾气充沛,摄纳有权,则呼吸均匀和调,气息深长。若肾气衰弱,摄纳无力,肺吸入之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则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病理表现,称为“肾不纳气”。

           肾藏精是肾的基本功能、肾为脏腑之本、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及主纳气等,都是肾藏精功能的延伸,在认识肾的各种功能时,必须把藏精作为最根本的功能来理解和把握。

    (三)系统联系

    1、肾藏志

            肾藏志、指肾主意志和记忆的功能。《灵枢·本神》: “意之所存谓之志。”此处的“志"指意志和记忆,在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过程中,肾与志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藏精,精为神之宅。“志”藏于肾精之中,且受精的涵养。精生脑髓精足则脑髓充而神旺。肾精充盛,则表现为意志坚定,情绪稳定,有毅力,对外界事物有较强的分析、识别判断和记忆能力、表现出足智多谋,反应灵敏,活动敏捷有力。若肾精不足,则表现出意志消沉,情感淡漠,对外界事物分析、识别、记忆能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神情呆滞,行动迟钝,健忘痴呆。如《灵枢·本神》: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2. 肾在志为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脏为肾......在志为恐。”恐多自内生,由渐而发,事前自知。恐,是肾精、肾气对外在环境的应答而产生的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正常情况下,恐惧,使人能自觉地避开危险,从而保护自身。过度恐惧,可导致“恐伤肾”“恐则气下”等病理变化,出现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滑精等症。

    3. 肾在体合骨,荣齿,其华在发

            肾精具有生髓而充养骨骼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肾生骨髓。”骨骼的发育是形体发育状态的标志之一,由肾精充养,由肾气推动与调控。肾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骨骼赖之以生长发育。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髓以养骨,则骨骼坚固有力;若肾精不足,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则可出现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齿,即牙齿,为骨之延续,亦由肾中精气充养,故称“齿为骨之余”。《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松动、脱落及小儿齿迟等,多与肾精、肾气不足有关。

           发之色泽荣枯是肾脏功能的反映。发,即头发。发的生长,赖精血以养,故称 “发为血之余”。由于肾藏精,精生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浓密而润泽,故说发的生机根于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其华在发。”肾精、肾气的盛衰,可从头发的色泽、疏密等表现出来。青壮年肾精、肾气旺盛,发长而润泽;老年人肾精、肾气衰少,发白而脱落,皆属常理。但临床所见的未老先衰,年少而头发枯萎、早脱早白等,则与肾精、肾气不足有关,应考虑从肾论治。

    4.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精濡养于耳而维持听觉功能。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炅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精及肾气充盈,髓海得养,听觉灵敏;反之,肾精及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人到老年,由于肾精及肾气衰少,多表现为听力减退。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包括尿道和外生殖器,男性睾丸又有“外肾”之称,司排坏和生殖;后阴肛门主排泄粪便。《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前阴的排尿与生殖功能,为肾所主,前已叙述。粪便的排泄本属大肠,但亦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作用有关。若肾阴不足,滋润作用减退,虚热虚火内生,耗伤津液,可致肠液枯涸而见便秘;肾阳虚损,温煦作用减退,气化失常,可见泄泻或便秘;肾气虚衰。固摄失司,可见久泄滑脱。

    5、肾在液为唾

            唾为口津,具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说:“五脏化液......肾为唾。”唾由肾精化生。肾精在肾气的作用下,沿足少阴肾经到达舌下或齿缝,分泌津液而出则为唾。由于唾源于肾精,若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若多唾久唾,则能耗伤肾精、故古代养生家主张“吞唾”以养肾精。舍限燕置*

    6. 肾应冬

            肾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与冬气相通应。冬季属阴中之太阴,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一派霜雪严凝、冰凌凛冽之象。自然界的物类,则静谧闭藏以度冬时。肾藏精而为封藏之本。时至冬日,人体气血亦随“冬藏”之气而潜藏,故养生家主张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保持肾精静谧内守,皮肤腠理致密,避寒就温,以利阴精积蓄,阳气潜藏。若冬季不慎保养肾精,则“春必病温”, 易发外感热病。若素体阳虚,或久病肾阳不足,多在阴盛之冬季发病。

    【附】命门

            命门,即性命之门,指生命的关键和根本。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自《难经》提出“右肾为命门”之后,历代医家对命门的部位、形态及生理功能,各有发挥。特别是明清时期,关于命门的研究更加深人。

            关于命门的部位,有左肾右命门说、两肾为命门说、两肾之间为命门说等。从形态而言,分有形与无形之论:《难经》以右肾为命门;持无形之论者,如明·孙一奎则认为命门非水非火,乃“肾间动气”,为元气发动之机,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从功能而言,有主火、水火共 主之不同:明·赵献可认为命门即是真火,主持一身阳气。《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说:“余有一臂焉,臂之元宵之鳌山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唯是一火耳......夫既曰立命之门,火乃人身之至宝。”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提出:“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命门的功能包括了阴阳水火两方面的作用。清·陈士铎认为命门真火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根本。

            肾与命门在部位、功能等方面皆有相同之处,故历代医家皆有肾与命门合一而论者。如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经脉标本》: “肾为命门。”元·滑寿《难经本义·三十六难》:“三十九难亦言左为肾,右为命门,而又云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则一尔。”命门与肾同为脏腑之本、阴阳之根、水火之宅,故称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古代医家之所以提出“命门”, 无非是强调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