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32|回复: 0

    [第6章 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8 16: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志、饮食、劳逸等异常,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在邪气来源、侵人途径、致病特点等方面均与外感病因有明显差异,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适度等。

    一、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是因七情过激引起脏腑气机失调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常见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疾病。如果人的情志异常强烈持久,偏激过甚,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调节适应能力低下,七情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或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称为“七情内伤”。

            情志活动以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首先,五脏精气决定五脏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化为神。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若五脏精气阴阳及气血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其次,情志变化影响脏腑功能。情志变化过于强列 持久。也可引起脏腑精气阴阳及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客大惊伤心,大怒伤肝,过度思点伤腺,过度恐惧伤肾等。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肝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情志活动与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生活工作环境急剧变化,人际关系不良,以及内脏精气虚哀,气血失和,均可引起七情失常,影响相应脏腑功能,导致疾病发生。七情能否致病,除与情志本身反应强度、 方式、持续时间有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特征、生理状态具有密切关系。七情内伤的主要致病特点有四方面:

    1. 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七种情志变化,以内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所伤,必然首先影响心神;七情过激致病,又可直接伤及相应内脏,导致其精气失常、气机失调而发病。

            (1)首先影响心神  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生命的主宰,故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情志反应和精神状态。如《灵枢·本神》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喜乐过度,可致精神涣散,神志失常;大怒可致气血逆乱;过于恐惧,可致神气散失,神不守舍。《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明确指出惊与思亦首先损及心神,然后影响相应的脏腑。故《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对此解释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清·费伯雄《医醇腾义》说:“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

            (2)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与五脏生理密切相关,是脏腑精气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七情太过又可损伤相应之脏: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度悲忧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3)易伤心肝脾  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时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也可影响心神,从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过肚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肝藏血而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因而肝在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情舒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藏营而舍意,在志为思。思虑、记忆等精神活动皆与脾密切相关。故情志内伤,最易损心肝脾三脏:过于惊喜易伤心,导致心神不宁,可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等症 状;郁怒太过则伤肝,可致肝气郁结,可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咽中如有异物梗阻,月经延后, 甚则可见痛经、闭经 寝痼等症状 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可致心脾两虚,可见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过激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如惊恕、惊喜、忧思、郁怒等。多情交织致病,可损伤一个或多个脏腑。如过惊过恐,既可损伤心,又可累肾;郁炽太过,既可伤肝,又影响心脾:忧思内伤,既可伤脾,又可影响心肺等脏。

            (4)易损潜病之脏腑 潜病,指病变已经存在但尚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七情内伤不仅易损伤心肝脾三脏,而且还极易损伤潜病之脏腑。如曾患胸痹、真心痛、飧泄、头痛等病证的患者,虽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遇有情志刺激,最易首先出现原病证的临床症状如遇有情志刺激,胸痹患者,易首先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真心痛患者,则易出现心前区疼痛,甚至两臂内痛;飧泄患者,易首先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头痛者,则易先发偏头痛等症状。

    2. 影响脏腑气机

            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在情志活动产生和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致病首伤心神,随之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甚则呕血、昏厥卒倒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若肝气横逆,影响脾胃,可见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

            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精神不集中,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如《淮南子·精神训》说:“大喜坠阳。”

            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脾,导致脾气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脾气结滞,临床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症状。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气耗伤、肺失宣降的病机变化。临床常见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胸闷气短,懒言乏力等症。如《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大恐引起的二便失禁,甚则遗精等症。如《灵枢·本神》说:“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伤及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二便失禁等症。如《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妨碍脏腑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继而引发多种病证。如气机郁滞日久,可郁而化热化火;气机郁滞不畅,引起精瘀、津停、血瘀,继而产生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而痰饮与瘀血互结,则又可致胸瘅、减积等。

    3. 多发为情志病

            情志病,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 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异常情志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 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疾病:(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癥积、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

    4、影响病情变化

            七情变化对病情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干疾病康复。情绪积极乐观,七情反应适当、精神保持愉悦恬淡,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乃至痊愈。二是加重病情。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不能及时调和,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了解七情活动对病情的正反两方面的 影响、对把握病情发展变化,采取全面正确治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