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三节 治则】五、调和脏腑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4095
|
回复:
0
[第8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三节 治则】五、调和脏腑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3-30 13: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五、调和脏腑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机上也相互影响。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也可影响本脏。因此,调和脏腑就是在治疗脏腑病变时、既要考虑一脏一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更要注意从整体入手调和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之重新恢复平衡状态,这是调和脏腑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气机升降出入规律、四时通应,以及喜恶在志等有所不同,故调和脏腑须顺应脏腑之特性而治。如脾胃属土,脾为阴土,阳气宜损;胃为阳土,阴气易伤;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故治脾常宜甘温、辛散之剂以助其升运,而慎用阴寒之品以免助湿伤阳;治胃常用甘寒之剂以生津润燥,降气和胃之剂以助其通降,而慎用温燥之品以免伤其阴。
根据脏腑生理特性,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以藏为贵,故有“实则泻腑,虚则补脏”之治。六腑之实自当泻腑以逐邪,如阳明腑实证之胃肠热结,用承气汤以荡涤胃肠之实热;而五脏之实亦可泻腑以祛邪,如肝经湿热,可借清泄肠道,渗利小便,使湿热从二便而出。五脏之虚自当补虚以扶正,如脾气虚证以四君子汤补脾益气,肾阳虚证以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等;而六腑之虚亦可借补脏以扶正,如膀胱气化无权而小便频多,甚则遗溺,多从补肾固摄而治;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低下,多从脾肾治之等。
(二)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阴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是脏腑病和改变的基础。因此,调理脏腑阴阳气血是调和脏腑的基本原则。
脏腑的生理功能不一,其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变化也不尽一致。因此,应根据脏腑病机变化,或虚或实,或寒或热,予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肝藏血而主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病机特点为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等,其病变主要有气和血两个方面,气有气郁、气逆,血有血虚、血瘀等。故治疗肝病重在调气、补血、和血,结合病因予以清肝、滋肝、平肝等。
(三)调和脏腑相互关系
1.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调和脏腑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即“虚则补其母”, 指一脏之虚证,不仅可以补其本脏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规律,补其“母脏”, 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肝血不足,除须用补肝血的药物外,还可以用补益肾精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复。
泻子,即“实则泻其子”, 指一脏之实证,不仅可以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泻其子脏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外,还可以用清泻心火的方法,以消除亢盛的肝火。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木生火法。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益木生火法,是补肝血以养心血的治法。主要用于肝血不足,不能滋养心血,以致心肝血虚之证。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和扶弱。
五脏相克关系异常而出现的相乘、相侮等病机变化的原因,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太过”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不及”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而治疗上须同时采取抑强和扶弱的治疗原则,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而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利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其所胜的力量,以阻止病情发展。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 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又如木本克土,若土气壅滞,或脾胃湿热或寒湿壅脾,不但不受木之所克,反而侮木,致使肝气不得疏达,称为“土壅木郁”, 治疗应以运脾祛邪除湿为主。抑其强者,则其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人,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 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又如土本制水,但由于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制水,反遭肾水之反制而出现水湿泛滥之证,称为“土虚水侮”, 治疗应以健脾为主。扶助弱者,加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正常功能。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法,包括抑木扶土法、泻火润金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如用于木旺乘土之证,则以抑木为主,扶土为辅;若用于土虚木乘之证,则应以扶土为主,抑木为辅。
泻火润金法,是清泻心火以润肺金的治法。适用于火旺乘金之证,即心火过旺以消灼肺阴,以致肺热伤津之证。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若属肝火亢盛,左升太过,上炎侮肺,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当清肝平木为主,兼以滋肺阴以肃降肺气为治。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属火,位南方;肾属水,位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若由于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则应以泻心火为主;若因肾水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则应以滋肾水为主。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宅,肾阴虚亦可致相火偏旺,也标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感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总之,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可以确立有效的治则和治法,指导临床用药。但在具体运用时又须分清主次,要依据双方力量的对比进行全面考虑。或以治母为主,兼顾具子;或以治于为主,兼顾其母;或以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或以扶弱为主,抑强为辅。如此,方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
2. 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理
人体脏与腑的配合,体现了阴阳、表里配合的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生理上彼此协调,病机上又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治疗脏腑病变,除了直接治疗本脏本腑之外,还可以根据脏腑相合理论,或脏病治腑,或腑病治脏,或脏腑同治。
脏病治腑:如心合小肠,心火上炎之证,可以通利小肠而直泻心火,导心经之热从下而出,则心火自降。其他如肝实泻胆、脾实泻胃等,亦为临床常用。
腑病治脏:肾合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治肾即所以治膀胱。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肺气壅塞,而宜降肺气,亦可使腑气得顺,大便自通。
脏腑同治:脏腑病变,虽可脏病治腑,腑病治脏,但临床上多脏腑同治。如脾与胃,纳运相得,燥湿相济,升降相因,故脾病必及胃,胃病必累脾。所以,临床上常脾胃同治。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