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705|回复: 0

    [第7章 内科症证] 第四十三节 消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9 12: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十三节 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症的病证。

            消渴的发生常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本病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又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症状,可分为上、中、下三消。其中,上消属肺燥,中消属胃热,下消属肾虚。肺燥、胃热、肾虚亦可同时存在。

            西医学的糖尿病等属本病范畴。

    【辨证要点】

            主症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

            上消证: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中消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滑实有力。

            下消证: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舌红,脉细数。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取相应的背俞穴为主。

            主穴 肺俞 胃俞 肾俞 胃脘下俞 三阴交太溪

            配穴 上消证配太渊、少府;中消证配内庭、地机;下消证复溜、太冲。视物模糊配太冲、光明;肌肤瘙痒配膈俞、血海;上肢疼痛配肩偶、曲池;上肢麻木配少海、手三里;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阳陵泉、八风。

            方义 消渴因肺燥、胃热、肾虚等所致,故取肺俞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取胃俞、三阴交清胃泻火,和中养阴;取肾俞、太溪以益肾滋阴、增液润燥;胃脘下俞为治疗消渴的经验穴。

            操作 肺俞、胃俞、胃脘下俞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余穴常规针刺。

    2. 其他治疗

            (1)耳针 取胰(胆)、肾、肺、脾、内分泌、三焦、神门、耳迷根。每次选用2~4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三阴交。每次选用2~4穴,选用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或小剂量胰岛素,常规穴位注射。

    【按语】

            1. 针灸治疗消渴对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但需坚持较长时间治疗。若病程长而病重者,应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2. 消渴病患者的皮肤极易并发感染,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消毒。

            3. 西医学中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内容治疗。

    【文献摘录】

            1. 《针灸甲乙经·卷之十一》: 消渴嗜饮,承浆主之。

            2.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 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输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寸,灸之。

            3. 《针灸大成·卷八》: 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百日以上者,切不可灸)。

            4. 《神灸经纶·卷之三》: 消渴,承浆、太溪、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手足小指尖。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