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针刀
›
“托起”山里人的脊梁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834
|
回复:
0
“托起”山里人的脊梁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10-17 08: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梁和胜在查房中询问手术后病人病情。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在梁和胜等广州医生帮扶下,威宁当地医疗技术水平与日俱增。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黄海青在当地运用中医技术为患者治疗。 受访者供图
凌晨一点,刚下手术台的梁和胜瘫坐在椅子上。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冷雨,他拿出手机看着相册里2岁女儿的照片,笑着叹了口气。
去年11月26日,经主动申请,梁和胜作为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的医疗专家,被派驻至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他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该院的脊柱外科医疗水平,救治脊柱疾病患者。
三个月的帮扶期很快过去,因难以割舍患者他申请延长了半年扶贫期。“把威宁的医生培养至能够独自应对常见脊柱疾病,一年时间应该够了。”后来,他再度违背对女儿的承诺,扶贫延期一年。如今,威宁县人民医院骨科月脊柱手术量增长至40余台,增长了6倍以上,达到三甲医院脊柱外科手术量的规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广州全面启动对毕节、黔南的各县人民医院以及4家市州级医院按“5+2”模式进行组团式帮扶,以人才和技术为牵引助力当地医疗水平提高,携手奔小康。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冯艳丹 周甫琦
微创治大病
“我可以回去干活了吗?”刚做完手术两天,来自威宁县炉山镇的病人陈伍巧,第四次向前来查房的梁和胜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梁和胜面带微笑,耐心地给出解答:“微创手术相比大手术已经恢复得很快了,三个月后能下田干重活。”
仅需戴个简易的腰围固定器,陈伍巧就能下床在病房走廊里行走了。几天前,受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的影响,她的腿部酸麻感强烈,甚至无法独立行走。这个“疼到骨子里”的疾病,数年前就已存在。此前,陈伍巧依靠止疼药麻痹痛感,一直拖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之所以不愿就医,是因为陈伍巧有心结:“我们家在农村。我和丈夫都不识字,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如果我长时间住院治疗导致地荒了,今年全家都得受饿。”陈伍巧20岁时结了婚,如今生育了8个子女。最大的孩子23岁,最小的还在读四年级。
受制于知识水平,陈伍巧和丈夫无法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他们便将浑身力气播撒在田间地头,以求供养子女读书识字,将来跳出农门。
繁重的抚养压力,驱使她不知疲倦地劳作。长此以往,陈伍巧瘦弱的身体无法承受负荷,便落下了病根。
除了对务农时间的珍惜,陈伍巧起初还犯难于高昂的手术费用。梁和胜了解了陈伍巧的心事,安慰她:“如果用开放式手术的话,需要打钉固定,费用超1万元。现在我们可以用微创手术治疗,术后三天就可以出院,费用报销后大约仅需3000元。”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伍巧成为村里第一个接受骨科微创手术的腰椎间盘疾病患者。她没想到,手术后不久就能下地走路了。“我们村这样的患者还有不少。我会向他们推荐广州大夫带来的微创手术。”陈伍巧坦言。
陈伍巧并非个案。毕节贫困地区从事重体力活的人较多,农民腰部长期承压过重导致骨科疾病。他们惜时如金,只有得到了能迅速干农活的承诺,才会答应做手术。微创手术的引进,迎合了当地患者的需求。
自梁和胜进驻威宁县人民医院以来,具有精细技术水平的脊柱微创手术在该院从无到有,占了脊柱外科手术总量的一半以上。据统计,一年来微创手术在当地进行了300多台,为当地百姓治愈脊柱疾病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
筛查抑病魔
三位豆蔻少年的青春面容,时常在梁和胜心头浮现。他们的经历郁结成梁和胜永远的遗憾。
今年5月10日,威宁县板底乡的一位驻村干部听闻了梁和胜的精湛医术,带着三名20岁左右的少年到医院找他治病。三人髋膝关节完全僵硬,下肢无法活动,只能倚靠在轮椅上。原来,他们已有多年的脊柱侧弯病史。
由于家庭贫困,几个孩子一直未曾得到专业诊治。当时,他们已瘫痪在家超5年。梁和胜对三人详细检查后,将其确诊为青少年突发性脊柱侧弯引起的截瘫。
“这么严重的病情,医学上尚无根治手段。”梁和胜咬牙将治疗前景告知了家长。三名少年的家长们相继啜泣。“每想到少年未来的艰辛人生,我这心里就像针扎般难受!”梁和胜哽咽道,“都是因为‘拖延’造成了无法治愈的后果。”
也有从病魔手中逃脱的“幸运儿”,毕节市金斗镇患者李媛媛(化名)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正值初三年级的姑娘在一次学校集体筛查中,被发现患有青少年脊柱侧弯病症。那次集体筛查的带队人,正是梁和胜。
李媛媛向医务人员表示,自己总感到腰疼。梁和胜一眼发觉了异样:其肩膀一边高一边低。“必须要动手术,不能任其病情恶化!”
随后,手术紧锣密鼓地展开。治疗后,李媛媛再次测量了身高。她欣喜地发现,脊椎经过手术拉直后,自己竟然长高了5.5公分!
在威宁县经历了与脊柱病魔一悲一喜的交锋后,梁和胜意识到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其关键环节即在于“筛查”。
“不知还有多少威宁的孩子在承受病情的折磨,错过最佳治疗期。脊柱有疾病,人生都‘直不起腰’。”梁和胜就此进行了调研。
他发现,校园脊柱侧弯筛查在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早已是普遍开展的公益项目,但威宁由于医疗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学校普遍没有此类筛查项目。
与其在医院坐等患者上门,不如组织团队主动出击。从今年5月15日起,梁和胜一边积极与威宁县人民医院、卫健局、教育局沟通请示,一边联系广东省青少年脊柱健康中心寻求技术指导。
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6月12日,威宁县卫健局印发《关于组织威宁县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专家到中学开展青少年脊柱侧弯的筛查活动的通知》。
截至8月5日,梁和胜带领医护人员对威宁县县城附近的8所中小学约12000名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弯筛查。对筛查出的218名存在脊柱侧弯问题的学生登记建档,并根据个人病情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治疗。
培养“操刀手”
躺在威宁县人民医院病床上的李媛媛,上方挂着几瓶葡萄糖点滴。那是身材瘦弱的她补充营养的药液。不出几天,她便可以出院了。
与李媛媛境况大相径庭的是,她的两个姐姐此前在外省就诊期间,医治无效去世了。家里曾为救治两个大女儿,花费了80多万元,早已外债累累。
梁和胜清楚,费用问题将直接决定李媛媛的命运。“一定要让这位姑娘在本地动手术,如果去外地就医就无法享受医疗报销。”梁和胜提到。
然而,当地有限技术手段一时无法满足手术需求。为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手术效果,梁和胜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了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肖丹等人,千里奔赴威宁与他一起“操刀”。
四位来自广州的医生共同努力了九个小时,手术大获成功。12万元的医药费用,经过当地医保报销,以及团省委援助资金资助后,李媛媛家只需支付4000元医疗费。
以医德大爱链接社会资源,除了从外地“搬救兵”外,对于不具备手术条件的威宁县患者,梁和胜将其送至广东省人民医院医治。通过筛查,梁和胜发现了6名需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做手术的学生。目前,其中2名已入住医院,其余4名的治疗正在筹备计划中。
梁和胜来黔近一年,威宁县的医疗技术与日俱增。挂有“骨科”标识的科室,已经成为当地骨病患者的信赖所在。然而一度令梁和胜心忧的是,自己帮扶期满返穗后,威宁骨科的救治水平是否会被“打回原形”?
“医疗扶贫最应该传授的就是技术。”威宁县人民医院骨科护士刘莉,在当地有8年的从业经验。她深知,仅靠扶贫专家一人之力,难以挑起全县的医护重担。3名本地的骨科医生需要做到独立完成脊柱外科常见病手术。
只有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护佑当地百姓的治本之策。梁和胜决定,放手让当地医师为病人做手术,自己在一旁全程陪同,遇到风险点时再接手。
“这样实操的效果,远比送本地医生去外地进修好。”梁和胜解释,“在大城市进修,成熟医生一般只让他们在一旁观摩。威宁县的医生很难有上手机会。”
经过9个月的传、帮、带,威宁县人民医院的原有医疗团队,已经可以独立而熟练地开展骨科微创手术了。当地校医也对脊柱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威宁县脊柱侧弯患者得以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避免了因该病返贫或致贫。
梁和胜只是广州众多医生的一个缩影。广州全面启动对毕节、黔南的各县人民医院以及4家市州级医院按“5+2”模式进行组团式帮扶,即帮扶建立5个有特色的专科、1个急救中心和1个重症监护室。
“以前我们急诊和普通挂号都挤在一起,急诊往往也要等很久。现在开辟了专门的急诊通道,这相当于打开了生命通道。”威宁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权介绍,广州番禺的医疗专家帮医院建立了胸痛诊室、卒中诊室、创伤诊室等能显著提高救亡率的科室。“对医院帮助很大,医院改变很大。”她最后强调。
数读
广州医疗组团帮扶成效
◆广州与毕节市和黔南州共开展交流76次,选派58名医护人员到组团式帮扶医院帮扶,开展帮扶活动127次,培训两地医护人员25162人次,捐助1170万元援建手术室、ICU等重点病房,开展下乡义诊130余次,义诊群众7000余人次。
◆毕节第三人民医院在广州的帮助下,组建了大感染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8个科室,填补了8个专科空白。广州帮扶黔南州独山县人民医院完成了“5+2”重点专科建设。
■特写
广州医生派驻贵州黔南,打造“带不走的中医科”
扶贫溯流上,中医进苗乡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溯珠江水系而上,穿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县城而过的蒙江,是珠江的上游,从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长途跋涉前来开展医疗帮扶的医生,在这里出了名。
这周六,是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医生黄海青到罗甸县人民医院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他携小针刀疗法、整脊手法等中医技术,带着广州先进的医疗和科室管理理念而来。坐诊看病、培训团队、巡讲义诊……他力求在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中医科”。
如今,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日益壮大,诊治效果在民众中一传十,十传百,先后帮助多名当地人解决陈年旧疾。科室床位较建科之初翻了5倍,改造天台作病房,夏无空调雨漏水,前来就诊的病人依旧络绎不绝。广州的中医技术沿着医疗扶贫之路溯流而上,在700公里外的罗甸扎下了根。
携”刀”进山
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所在的5楼,电梯口正对的墙上挂满了病人所赠的红色锦旗。这些锦旗标明:赠与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帮扶专家。自2017年4月起,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开始开展对罗甸县人民医院的医疗帮扶工作,至今已经派出四批驻点医生。
黄海青便是第四批医生。做出从广州来到罗甸的决定,他只花了半天的时间,“上午接到通知,下午便要给出答复。”他回忆,“做出决定的时候是忐忑的,从广州到罗甸单程路程就需要六七个小时,而家中4岁的大女儿和2岁的小女儿正是需要人照顾的年纪。”
幸而,黄海青向家人征求意见时,家人全力支持。今年4月,半年的帮扶期满时,受医院挽留,黄海青又继续留了下来。
在来到罗甸以前,黄海青已是一名有着十年经验的“老中医”。易罐、穴位埋线、小针刀、整脊手法……他携多种中医疗法而来,填补当地中医康复科诊疗技术的空白。其中,小针刀是黄海青的“拿手绝活”,他称之为中医的“核武器”。
“小针刀的疗效比常规中医疗法更为明显,对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更有效果。”黄海青说道,对于当地常见的痛风病,他常用小针刀为急性发作的患者放血缓解疼痛,加以调理加快肾脏代谢,加速恢复。
由于效果显著,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名声在民众中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响亮起来。此前在外地求医的本地患者回到罗甸,更有省外的患者慕名而来。
中医的招牌在这里打响了,科室的规模随之扩大。中医康复科所在五楼的露台用挡板封闭围起,支撑的钢梁抬头可见,不大的空间内见缝插针地安放了100多张床位,尽管“露台病房”夏无空调,下雨还漏水,前来就诊的病人仍络绎不绝,在这个小县城里,科室的日均门诊量维持在50人左右。
播下“医”种
“要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仅仅依靠广州帮扶团的力量是不够的。”黄海青更希望能够将广州先进的中医治疗理念和科室管理经验,移植到罗甸县的土壤上。
在院内,他鼓励中医康复科的医生走到其他科室中,将中医治疗的意识和疗法带到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等科室中,提高其他科室采用中医治疗手段的尝试。这个做法移植自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在越秀区中医医院,每个科室都会配备中医针灸、按摩疗法。这是可复制的。”黄海青说。
针对院内欠缺传染病防治意识,缺乏独立传染病房,患者床单未实施一人一换的情况,黄海青制定了科室管理制度:科室中的3个床位固定为具有传染性病人使用,为前来就诊的病人发放封口袋,每个病人使用床单后将床单封存在袋中,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出现。
如今,中医康复科每个病房门口的立柜内,都满满堆放着用塑料袋封起的床单,塑料袋上贴着标签写着所属患者的病床号和患者姓名。
不管是医疗技术还是科室管理理念,归根结底都与医疗队伍的素质相关。黄海青认为,县级医院不一定要做高精尖的医疗技术,打好基础,能够为当地群众治疗基础性疾病更为重要。
然而,罗甸县人民医院面临着人才缺乏和流失的问题。“许多年轻医生刚来的时候才刚刚毕业,连拿针都不敢往下扎。”黄海青说。为此,他手把手地临床带教,岭南林氏正骨手法、胸椎美氏整脊手法、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只要有人想学,他都倾囊相授。
如今,罗甸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整个团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随着门诊量的增加,罗甸县人民医院的中医康复科逐渐壮大至31个人。
黄海青的课堂也从罗甸县人民医院,开到了乡镇卫生院的基层医师培训和义诊活动中。他毫不保留地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治疗手段,传授广州医院先进的中医理念和特色中医疗法。
患者减负
逢罗甸县辖下乡镇赶集的日子,黄海青便会加入下乡义诊的队伍,为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村民送诊上门。前去义诊的路并不好走,最远的风亭村,他足足颠簸了2个小时的山路方才到达。
“村民们贫穷的日子过久了,往往没有有病就要就医的观念。不致命的疾病就忍着,并不及时就医。拖延至重症后又因为经济能力,无钱医治。”黄海青对当地人的就医观念感到无奈,“只有开展免费义诊时,村民才会前来就医。如果需要收取门诊费,村民们又会退却。”
乡下义诊时,黄海青诊治的一名布依族老奶奶默默地拿下帽子遮住了脸,再三追问下,他才发现帽子下的老奶奶在默默流泪,老奶奶告诉他,她一辈子都很少离开村里,从来没有医生能来到家门口问诊看疾。
医疗费用让许多贫困老百姓望“医”却步,是一个普遍现象。脑溢血患者彭小华是黄海青接诊的一名病人。去年10月,彭小华在贵阳完成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花光了家中积蓄,但在术后恢复期时却出现了严重的肢体运动障碍。后来,家属只得将其转院到罗甸县就诊。
“在贵阳的手术花费很多,经济能力跟不上,回到罗甸进行康复治疗,能够节省一些费用。”彭小华的家属杨永妮说到。通过内服中药、针灸、运动康复等针对性治疗方法,彭小华从最初躺在平板车,无法自主翻身、生活不能自理,恢复到经过康复治疗后可以下地短途行走。
在面对经济贫困人口就医时,黄海青所在的中医康复科,在医疗费用上能减尽减,对于经济贫困的患者,科室的诊疗费用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黄海青还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垫付费用,他为26岁的肾病综合症患者捐款;为挑起家中重担的腰痛女子施针救治……
再过半个月,黄海青将结束任务返回广州,但他带来的技术、传授的经验、培养的团队仍将留在罗甸扎根长大。
南方日报记者 郑慧梓
谭超 郎慧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88416141876605799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