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834|回复: 0

    五当召的蒙藏医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 07: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复生

    蒙医药早在两千余年前即已萌芽。那时,内蒙古地区游牧部落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创造了灸疗、正骨、外伤疗、马奶疗、饮食疗等法。以后蒙医中的热敷、灸疗曾传入中原地区和西藏、启迪了汉藏医的发展。

    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随着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帝国元王朝的兴起,我国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广泛交流,东西方通商与文化交流也很活跃。中国内地、阿拉伯、意大利的药物验方纷纷输送进蒙古大草原,于是蒙医先驱者从外来医学艺术中吸取适合本地区的部分,丰富了蒙医蒙药内涵;同时,蒙医较特长的骨伤、灸刺技术也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原、西藏、新疆乃至俄罗斯。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三卷本),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饮膳大臣恩慧一三三O年著成的。现在中医常用的“八珍散”、“四制香附丸”等方,都出自元代蒙医沙图穆苏用汉文撰写的《瑞竹堂经验方》十卷中。

    因此蒙医药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与汗藏回以及印度阿拉伯医术交流结合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乾隆初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建筑了阴山北麓第一个寺庙——五当召庙。五当召的建立,云集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内地的一批喇嘛高僧,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蒙藏医药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二世活佛热西尼玛在阿会店设立了医理学部,供奉药王佛和医理学部经典教材。但此学部不传授医疗课程。喇嘛僧侣学医主要靠自己拜师,在师父指引下自学成才。清末喀拉沁旗的罗卜生悫丹所著《蒙古风俗鉴》内专述蒙医疗一节,其中记:“也有从巴达喀尔禅林(五当召)修学行医者”,当时与外寺相比,五当召的医理学术是很高的。一二五世活佛和多数大喇嘛对蒙藏医药造诣很深,有的甚至成为喇嘛名医。

    据有关资料记载,五当召的蒙藏医属阿会经会的“满巴”学塾。主要经典和教材有藏医《四部医典》、《蒙藏合璧医术》、《药佛经》、《脈诀》、《蒙医剂方》以及名医巴拉道尔吉著的《蒙药本草丛新》,罗木曾苏勒和木著的《满乌西杆尔德》等。当时蒙医药主要在寺庙内研究传承,其次就是为一些王爷贵族治病。

    在医理上,蒙医强调以统一的和整体的观点认识机体和机体内生理、病理过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于蒙古民族长期以畜牧射猎为业,以肉乳炒米为主食,骨伤疾患和消化道疾病多,在这些方面较见长。喇嘛医在诊断治疗方面,与中医有相似之处,如“三诊”(问、望、触)和灸疗等。其药物疗法有清、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等十种,理疗方法有针灸、按摩、冷热敷、皮疗、罨疗、针刺等七十七脈放血等。蒙药材常用的有八百多种,常用的方剂四百多种;取材有动植物,矿物等。蒙药讲究采收季节、时间,多以生药加工,炮制也很独特,副作用极少,临床疗效高,且价格低廉。但是,由于宗教迷信的束缚,喇嘛医们在具体行医治疗中,就把人得病分为治而愈、不治而愈、治而不愈、以祈祷禳法能愈四类,每类约一百种左右。庙中都要喇嘛念《雅鄂海楞经》、《药王经》,患者手挽念珠,用半个月时间转活佛舍利塔六千四百圈,每转一圈扣头一次。

    到五世活佛以后,庙中收藏和流传的蒙医药学经典著作就更多了,相当一部分是一些卓越的蒙医学者系统整理古代蒙医药遗产,注重吸收藏汉回各名族和印度医学理论、经验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方海》、《四部甘露》、《诊脉概要》、《蒙药正典》等。虽然宗教迷信环境严重阻碍它的发展,但一些有真知灼见、严谨治学的喇嘛在理论上还是继承发扬了蒙医药的传统医术。

    《书亭杂录》记蒙医云:“最著名,有觉罗依桑阿者,以整骨起家,至于巨富。授其徒法,先将笔管斨削数段,令其包纸摩挲皆使其节合接如末破者,然后如法接骨、皆奏效焉”。据传说罗依桑阿的徒弟在五当召阿会拉桑毕业后又考取了拉布占巴学位,医理十分高明,授徒数人都是喇嘛医中的佼佼者,有的还到西藏青海深造行医。虽然现在还没有可靠资料记载五当召传承此术,但在骨科风湿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方面,是很独特突出的。

    随着五当召寺庙的扩建和为召庙服务杂役人员的增多,喇嘛行医的范围渐次扩大,蒙医药开始从庙中走出庙外。到民国年间,著名蒙医有杨大喇嘛、“三少爷”大喇嘛等,他们收徒不少,其中有章嘉呼图克图的外甥,归绥奈莫齐庙活佛罗卜生和游居外地的几名喇嘛医士。

    罗卜生在五当召学习七年,由于他苦心研习蒙藏医学,便当了五当召的专职喇嘛大夫。他一方面为寺庙喇嘛治病,一方面也外出为蒙古牧民和召庙属民治病。为深造蒙医药术,在章嘉活佛帮助下,到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向章嘉“大国师”的师父,一名精通蒙汉满藏文字和蒙藏医药学的老活佛益希甲木素(当时以一百二十四岁)学医,他抄录了老师傅的大量私方秘本,专研了老师傅珍藏的很多蒙藏医药经典。罗卜生学会了罨疗、瑟博素疗、皮疗等,罨疗是蒙古先医发明的一种物理疗法,分冷热两种;瑟博素疗是把羊宰杀后取胃中反刍物进行热敷的一种疗法;温泉疗有矿泉药浴两种。在五台山他亲眼见到了蒙医的“震脑疗术”、“皮疗术”和“整骨术”。震脑疗术是把脑震荡者的头部裹上棉纱,然后用木棒敲几下,让患者睡一觉,醒后就好了;“皮疗术”是把一只健壮羊迅速杀掉,让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赤身伏在刚从羊腹中取出的瘤胃上,再披上热气腾腾的羊皮,代出汗后再服药,病就好了。“整骨术”更神奇,不用麻药,把白酒喷于患处,然后按摩穴位,推、捻、揉、搓,几十分钟内断骨就可接合了。益希甲木素老师傅还给他讲演了蒙医治伤寒、肝炎、半身不遂等常见病多发病,使他受益匪浅。

    罗卜生回到归绥奈莫齐庙后,名誉上是活佛,实际上且经常出现于呼市的席力图召,大小召等寺庙,为喇嘛们治病,也为当时一些社会名流治病。一名日本军官患风湿腰腿疼,他用喇嘛生药、针疗,两个月治愈。四年后,罗卜生被邀请到了日本大阪,为一名海军司令看病。罗卜生确诊他患的风湿性病,就用蒙医蒙药精心治疗,终于治好了。日本一家报纸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喇嘛活佛治好了六国医生久治不愈之疾。以后罗卜生应召河“普会寺”大喇嘛邀请,前往行医治病。一去八年,在行医看病中,他又学到了不少蒙医药临床知识。民国三十五年罗卜生回到五当召。这时六世活佛以圆寂,七世活佛升座。民国三十八年正月,罗卜生当了五当召的大喇嘛,他除掌管庙宇事务外,继续为喇嘛和周围牧民行医看病。这一时期,他出诊于固阳,达茂旗、包头昆都仑、土右旗等地,外召庙喇嘛和外地牧民前来就医的也很多。

    由于罗卜生的蒙医药水平和他的特殊身份,使五当召的喇嘛蒙医药与其它寺庙和社会上的蒙医药得以交流和相互影响,从而继承传播了五当召蒙医药成果,把蒙医药模式与社会实践结合发扬。这样,由五当召兴起的传承的喇嘛蒙医药,就成为石拐流行最早的蒙医药了。

    一九五零年农历四月十三,在“三少爷”大喇嘛和罗卜生的倡导下五当召成立了喇嘛诊所。这是五当召有史以来设立的第一个专门性蒙医药机构,也是石拐第一个蒙医药诊所,。罗卜生被推选为所长。另外还有两名喇嘛大夫兼副所长和会计。召庙专拨两间房子(两间较大的僧舍)和一百多元钱,罗卜生又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七十元,购买一些蒙药和医疗器械,喇嘛诊所正式开诊看病了。

    当时,五当召在国家宗教政策保护下,大部分宗教活动仍在正常进行,全庙有四百多喇嘛,加上为周围农牧民和社会的人治病,诊所三个人根本忙不过来。第二年增加了三个喇嘛大夫。召庙又拨五十元钱,“三少爷”大喇嘛资助两石麦子,添购了蒙药医具。当时诊所有蒙药一百种,只能应付一些普通病,许多杂难症的治疗受到限制影响。罗卜生又卖了家里的两块地毯、两个立柜和一块方坐垫,卖了几十种蒙药。

    一九五二年春,罗卜生领三名喇嘛学徒到固阳学习西医,他一方面向其它汉族大夫学习中西医知识,一方面也向他们传播蒙医药理论技术,并做了一些蒙医药临床示范,使参加学习的几十名汉族大夫大开眼见,对蒙医药有了初步的认识。很多人还是头一次接触蒙医药。学习期满后,卫生局赠送了喇嘛诊所一批西药。诊所又吸收了希勒布、格拉灯两名大夫。在罗卜生辛勤工作领导下,诊所人员团结一致,不计个人得失,一有病人马上出诊。业余时间,罗卜生就和大夫们一起学习中西药和探讨蒙医药理论:从人体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到七种物质血、肉、脂肪、骨、髓、精、饮食都一一深钻细研。他们逐渐剔除了一些迷信宗教成分,吸收了中西医药的科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一九五六年,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协调下,内蒙古成立了中蒙医研究所,蒙医被承认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医学体系,同时进入了科学研究机构。这样,蒙医药才有了完整的研究机构、人员,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古典蒙医药书籍进行了广泛的发掘、收集、整理、研究和翻译。第二年春,罗卜生参加了中蒙医研究所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交流总结了蒙医药理论成果,治疗经验,讨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许多问题。罗卜生向会议汇报了五当召蒙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受到有关领导、专家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

    大跃进期间,云集五当召的上千大练钢铁者,风餐露宿,百病丛生。罗卜生同诊所几名大夫日夜不停的为患者治病。由于忙不过来,又增加了两名大夫。在治疗过程中,他们把蒙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起来,治好了许多伤寒、中风、腹泻、腰腿疼、骨折、风湿病,使蒙医药得到了广泛应用传播,受到群众的赞扬。这一期间,由于五当召喇嘛大多还俗归乡和去往其它寺庙,喇嘛诊所主要面向社会,出诊行医和接待上门就医者。到一九五九年,诊所存款八千多元,周转资金一千五百多元。罗卜生为摆脱琐事纠缠,专心行医,便辞去诊所所长职务,专任大夫。诊所所长由蒙医大夫葛拉登接任。诊所实行自负盈亏责任制,除留几人在诊所门诊看病,其他大夫都背起药箱深入农牧村和附近工矿、外地行医治病。诊所资金增至二万余元。

    一九六四年社教运动开始后,不让自负盈亏,公社清理整顿了喇嘛诊所药物、资金、账目、人员,与公社卫生院合并,实行工资制。

    “文革”开始前,诊所资金三万多元,存有红花,麝香、羚羊角、犀牛角、珍珠、人参等贵重药品四百余种。“文革”开始后,喇嘛老大夫有的被抓捕、有的被批斗,卫生院药品资金所剩无几、业务瘫痪。

    一九七一年,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召号下,卫生局拨出资金支助五当召卫生院。卫生院恢复正常工作,购置了药品、增加了人员,罗卜生等几个老蒙医相继工作行医。一九七五年,卫生局拨款五万元,重建卫生院,七六年完工。至此,喇嘛诊所由僧舍伽兰中的艰辛历程跨入“吉忽伦图卫生院”新址。一九七九年秋李先念夫人林佳媚专程视察了五当召卫生院,她详细询问了蒙医药的发展情况和妇幼保健工作,要求区市县重视蒙古族山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为了继承推广蒙医蒙药,发展民族医疗事业,固阳县卫生局、医院与五当召卫生院协商,于一九八二年在县医院中医科设立了蒙医门诊。蒙医门诊专门抽调了五当召老蒙医希勒布任主治大夫。医院特购了一批常用蒙药和有关医疗器材,开诊看病。希勒布从事蒙医药事业三十年,积累了许多临床治疗经验,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蒙医为主,把蒙医药与中西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地灵活应用、治疗了诸如风湿、炎症、胃病等很多常见疑难病。固阳县医院蒙医门诊的建立,是该县历史上第一次将蒙医蒙药正式列入县级医院系统,肯定了蒙医药的价值,进一步推广发扬了这一蒙古族的传统医药技术。

    与此同时,五当召卫生院进一步加强领导,提拔年轻大夫王德才担任卫生院长。他组织老蒙医大夫认真研究总结了五当召蒙医药传统经验,在卫生院加强了蒙医科室工作。他和老大夫们大胆革新,在传统配方基础上与中医结合,建起了药浴池。这里蒙医的重要理疗方法,其主要配方有柏叶、麻黄、红柳叶、冬青叶、兔毛蒿,再根据病情加减有关药物。他们还辅之以内服,外敷法,促进病人血液循环和机体功能,发挥了蒙医的传统优势。外地许多患牛皮癣、神经皮炎、湿症、类风湿关节炎、黄水疮等病人,经过七天、十四天或二十一天的沐浴,再配合针刺、拔罐、放血、艾灸疗法,大都恢复健康。如能坚持三年伏天药浴,多年藓湿类病都可根除。八七年,卫生院又增置了设备,改进了药浴治疗方法:以硬气高热锅炉将热气打入药箱,变成带药热蒸汽,再注喷入池水中,其它配药则研制成粉兑入水中,治疗过程中还设计了饮膳食谱,药肉药鬻辅助疗效。多年来,先后有达茂旗、中后旗、包头、呼和浩特、固阳、东北、青海等地患者来信致谢。

    卫生院还与石拐医院、矿务局医院、包头二医院、固阳医院加强联合,代培人员。从八二年开始,先后有三四名年轻大夫到包头二医院蒙医科学习,提高业务技术。

    一九八四年,年轻蒙医大夫白宝石从包头二医院蒙医科学习结业后到卜塔亥乡卫生院工作,把蒙医药传人了后山地区。一九八五年,县医院调回白宝石,协助希勒布办好蒙医门诊。同年,经卫生局批准,在原医院二门诊基础上扩建,正式成立了“固阳县中蒙医院”。白宝石担任蒙医科大夫。蒙医科仍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同时与中西医结合,使蒙医药在固阳逐步发扬光大。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889166817323909643/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