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767|回复: 17

    一针疗法秘诀:一针法治百病系列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7 07: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0.706em]新朋友点击关注↑↑↑,
    [size=0.706em]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第一秘

    1. 摇头:(即宾努之症)针取屏迫,手法补,穴在长强穴

    2. 失音:针孔最。腕上七寸

    3. 腰痛:合谷

    4. 肢肿:温溜

    5. 月水不调:曲池

    6. 目视昏昏:灸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7. 胸中瘀血: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8. 气硕(颓):天鼎。(天鼎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9. 目痛不闭:大迎(大迎穴位于人体的头部侧面下颌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处)

    10. 噎病:乳根

    11. 心烦: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强间(属督脉。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12. 舌强:滑肉门(足阳明胃经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或针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或针风府(督脉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13. 心悬: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14. 吐血不愈:取气冲。(三棱针去血,立愈)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15. 喉闭: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虚。(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在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

    16. 腹坚大:冲阳(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17. 面目浮肿水病:陷谷(即董氏门金穴)别名陷骨。输(木)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18. 唇裂: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阳明胃经的井穴)

    19. 慢惊风:针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阴脾经的井穴)

    20. 黄疸:商丘

    21. 癓瘕:地机

    22. 四肢强硬:大横

    23. 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

    24. 项难回顾:少海

    25. 遗尿:少府

    26. 阴痛:少府

    27. 偏坠:少府

    28. 手足麻木:肩贞

    29. 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 痔漏:天窗

    31. 眼动:颧髎。或承泣

    32. 翻胃:胃俞或针上脘

    33. 津液少:小肠俞

    34. 赤白痢:中旅俞

    35. 身热怠惰:阳纲

    36. 恶血泄注:殷门

    37. 大便坚:浮郄

    38. 身战不耐久立:金门

    39. 身后侧痛:京骨

    40. 阴痒:然谷或蠡沟

    41. 手足冷:太溪

    42. 经闭:水泉

    43. 近视:水泉

    44. 腹胀如鼓:复溜

    45. 五种水病(心、肝、脾、肺、肾)复溜

    46. 吐舌:筑宾

    47. 舌纵涎下:阴谷

    48. 阴缩:大赫

    49. 心恍:通谷

    50. 唾多:彧(yù)中

    51. 神气不足:郄门

    52. 掌中热:中冲

    53. 身如火:中冲

    54. 口干:关冲

    55. 产后血晕:支沟

    56. 嗜卧: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7. 四肢不欲摇动: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8. 肩臂痛不能举:清冷渊

    59. 瘿瘤:臑会

    60. 风寒吐沫:丝竹空

    61. 唇强:耳门

    62. 喘息:承灵

    63. 吞酸:辄筋

    64. 语言不正:日月

    65. 四肢不收:日月

    66. 百节(肢)酸痛:阳辅

    67. 毒犬伤:外丘

    68. 各处气伤:足临泣

    69. 诸疮毒:窍阴

    70. 不孕:灸阴廉

    71. 腹肿如鼓:章门,或针水分

    72. 难产:关元

    73. 一切出血:阴交.或针刺长强

    74. 舌缩:廉泉

    75. 噎水浆不下:璇玑

    76. 房劳:长强

    77. 小儿惊悸:身柱

    78. 身瘦:至阳

    79. 水谷不化:悬枢

    80. 舌急不语:哑门

    81. 恍惚不乐:陶道




    第二秘

    1. 感冒发烧:大椎放血,严重的,1-7节逐节放血,效更佳

    2. 寒战:针后溪

    3. 饮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处)

    4. 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

    5. 手颤病:灸关元300壮

    6. 口腔溃疡:地仓.慢性的针照海

    7. 水臌:偏历

    8. 喘息:肺经压痛点

    9. 血淋:三阴交

    10. 断奶:光明

    11. 子宫肌瘤:灸痞根

    12. 小儿疳积:针四缝

    13. 小儿腹泄:针曲池

    14. 串腰龙:龙眼放血

    15. 各种疔疮:针身柱或天宗放血

    16. 发际疮:大椎或委中放血

    17. 唇风(捲疮):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18. 鹅掌风:针劳宫,痒甚加刺大陵

    19. 雀斑:针合谷,用烧山为手法

    20. 白癜风:灸侠白

    21. 肛门搔痒:针公孙

    22. 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

    23. 兰(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24. 痢疾:针曲池

    25. 湿疹:针曲池

    26. 瘰疬:针曲池透臂臑.或针肘尖

    27. 乳腺炎:针足临泣

    28. 乳胀:温灸鱼际

    29. 鼻衄:针上星,或少商放血

    30. 崩漏:针或灸隐白

    31. 癔病:双内关同时进针

    32. 癫痫:长强周围放血

    33. 阳痿:大赫或环跳

    34. 疟疾:针大椎,可放血,并可合并拨火罐

    35. 痔漏:针阳溪

    36. 肛裂:针孔最

    37. 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

    38. 身体反折:肝俞

    39. 目戴上:丝竹空

    40. 过经不解:期门

    41. 咳嗽饮水:太渊

    42. 引两胁痛:肝俞

    43. 引尻痛:鱼际

    44. 呕脓:膻中

    45. 呕逆:大陵

    46. 呕哕:太渊

    47. 喘呕欠伸:经渠

    48. 数欠而喘:太渊

    49. 胁下积气:期门

    50. 小腹胀痛:气海

    51. 胀而胃痛:膈俞

    52. 腹寒不食:灸阴陵泉

    53. 心痛食不化:中脘

    54. 烦渴心热:曲泽

    55. 心烦怔忡:鱼际

    56. 烦闷:腕骨

    57. 虚烦口干:肺俞

    58. 懈惰:照海

    59. 嗜卧不言:膈俞

    60. 支满不食:肺俞

    61. 振寒不食:冲阳

    62. 胃热不食:下廉

    63. 胃热:悬钟

    64. 胃寒有痰:膈俞

    65. 脾病溏泄:三阴交

    66. 胆虚呃逆热上气:气海

    67. 狂言不乐:大陵

    68. 多言:百会

    69. 目忘视:风府

    70. 暴惊:下廉

    71. 见鬼:阳溪

    72. 魇梦:商丘

    73. 痎疟:腰俞

    74. 头痛:腕骨

    75. 心烦:神门

    76. 痿厥:丘墟

    77. 暴泄:隐白

    78. 洞泄:肾俞

    79. 泄不止:神阙

    80. 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

    81. 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

    图片

    第三秘

    1. 转胞不溺淋涩:关元

    2. 风动如虫行:迎香

    3. 眉棱痛:肝俞

    4. 毛发焦脱:下廉

    5. 鼓颔:少商

    6. 咽外肿:液门

    7. 咽食不下:液门

    8. 喉痛:风府

    9. 目风赤烂:阳谷

    10. 倒睫:丝竹空

    11. 目眥急痛:三间

    12. 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

    13. 唇干有涎:下廉

    14. 舌干涎出:复溜

    15. 唇动如虫行:水沟

    16. 唇肿:迎香

    17. 舌黄:鱼际

    18. 齿寒:少海

    19. 齿痛:商阳

    20. 不能嚼物:角孙

    21. 腰背佝偻:风池、肺俞

    22. 背拘急:经渠

    23. 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24. 臂腕骨痛:阳谷

    25. 手腕动摇:曲泽

    26. 手腕无力:列缺

    27. 两腿如冰:阴市

    28. 鹤膝历节风肿:风市

    29. 腰痛不能久立:附阳

    30. 腿膝经酸重:附阳

    31. 四肢不举:附阳

    32. 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33. 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泄法

    34. 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

    35. 月经过时不止:隐白

    36. 产后诸病:期门

    37. 乳肿痛:足临泣

    38. 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炷如小麦粒,直接灸

    39. 欲断产: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40. 不时漏下:三阴交

    41. 月水不调,周结成块:针间使

    42. 小儿卒疝:太冲

    43. 小儿角弓反张:百会

    44. 小儿泄痢:灸神阙

    45. 小儿秋深冷痢:灸脐下三寸

    46. 小儿吐乳:灸中庭

    47. 小儿口臭:灸劳宫

    48. 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49. 溺水死者:灸脐中

    50. 狂犬咬伤:灸咬处疮上

    51. 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52. 疡肿振寒:少海

    53. 风疹:环跳(补法)

    54. 暴痒:蠡沟(补法)

    55. 身瘦不能食:灸大肠俞27壮

    56. 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饥

    57. 身瘾疹:伏兔

    58.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59.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50壮

    60. 腹皮痛:鸠尾

    61. 搔痒:鸠尾

    62. 鹅掌风:劳宫

    63. 足外皮痛:足临泣

    64. 偏枯:大巨

    65. 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七次为一疗程

    66. 头痛如破:命门

    67. 身热如火,汗不出:命门

    68. 目不得闭:大迎

    69. 肩背颈项痛:涌泉

    70. 身肿身重:关门

    71. 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72. 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73. 痂疥:灸大陵二壮

    74. 不知味:针气户

    75. 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为度

    76. 脐风:然谷

    77. 鼻痛:脑空

    78. 恶犬伤毒不出:外丘

    79. 寒慄重衣不得温:阳白

    80. 吐舌:筑宾

    81. 舌纵:阴谷

    82. 口干:阳池

    图片

    第四秘

    1. 口干:针阳池。(针章门亦可)(重)

    2. 鼻窦头痛(即鼻窦炎):(实证)针飞扬

    3. 心痛如刺:针然谷

    4. 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

    5. 大眥痛:针至阴

    6. 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针束骨

    7. 身后侧痛:针京骨

    8. 心下痛气攻腰胁:针肓门

    9. 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更佳

    10. 臑内廉痛:针譩譆

    11. 关节不利,浑身疼痛:针膈关

    12. 腰髋痛不得久卧:针白环俞

    13. 经行腰腿痛:针合阳

    14. 妇人阴内湿痒疼痛:针膀胱俞

    15. 腰痛疲漏:针气海俞

    16. 脊间心后痛:针中渚

    17. 两耳珠痛:颔厌

    18. 足下热:针中都

    19. 善摇头:针京骨

    20. 头痛如破:命门

    21. 肩髃痛:针二间

    22. 眼痛:针下廉

    23. 腰髋坚痛:针石门

    24. 腰胯痛:针伏兔

    25. 侠脊膂而痛:针尺泽

    26. 膝痛不可屈伸:针大杼

    27. 膝胫肿痛:穴巨髎

    28. 肩背强急酸痛:穴水道

    29. 膝膑肿痛:穴历兑

    30. 小便热痛:列缺

    31. 肩背痛:听宫

    32. 肘中痛:冲阳

    33. 肩背痛:中渚

    34. 正头痛:中脘

    35. 偏头痛:肓俞

    36. 足心痛:针昆仑

    37. 脚气症:针肩井

    38. 肩背酸痛:中渚

    39. 肘挛症:尺泽

    40. 手臂痛:针肩髃

    41. 手腕无力:针列缺

    42. 手腕摇动:针曲泽

    43. 眉棱骨痛:肝俞(重)

    图片

    44. 头痛项强重不能举:承浆、风府

    脊背反折不能回顾:承浆、风府

    45. 足寒如冰症:肾俞

    46. 膝痛:风府

    47. 转筋:灸承山七壮

    48. 面肿:水分(灸禁针)

    49. 唇肿症:迎香

    50. 唇干:三间

    51. 口腔溃疡:针劳宫、照海

    52. 鼻流清涕:灸百会

    53. 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

    54. 秋寒冷痢:灸石门、关元

    55. 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

    56. 战慄:针鱼际二分深

    57. 月经不调,固结成块:间使

    58. 月经时漏下:三阴交

    59. 堕胎后手如冰厥逆:肩井。针后如觉闷乱急补足三里

    60. 产后恶露不止:气海、关元

    61. 白虎历节风:针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间

    62. 哭笑:百会、人中

    63. 目妄视:风府(重)

    64. 见鬼:阳溪

    65. 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66. 小儿吐乳:灸中庭

    67. 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

    68. 小儿牙口蚀烂:针承浆

    69. 小儿口舌疮臭气冲人:灸劳宫一壮即可。

    70. 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

    71. 吐食反胃:先针下脘,后针足三里

    72. 哮吼灸法:用线一根套颈上,至鸠尾尖上截断,转向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

    73. 中风失语:针鱼际

    74. 偏头风:鸠尾。

    75. 中风:灸神阙百壮

    76. 水谷不化、下利:针悬枢

    77. 气喘难卧:灸灵台

    78. 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

    79. 堕胎:关元,如不落,再补昆仑,立下。

    80. 口干:章门。阳池亦可。(重)

    81. 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即有子。

    经方之一 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 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故用之则显其效,

    经方之二

    真武汤-西医只有病名没有结果的扫尾方

    -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汤又名玄武。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肝浮肿,或痛,脉沉。”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作为临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什么顽固性慢支,哮喘,顽固性心衰,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作为大医院他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真武汤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样,我除了听筒和体温表后只剩下药了,我没有氧气没有心电设备,不能做肾透析,上面这此病你说怎么办。我用真武汤加减治愈过一例心室肥大,严重水肿的心脏病患者后,我对真武汤可谓别眼相看。想当时患者,曾到过三甲医院,名老中医,都末果,以回家准备棺材板了,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此就是经方的力量。对于上例诸病,网友如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搜一搜即可找到许多。我就不例举了。

    这里,我还多说几句,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治疗阳虚寒泄, 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泄泻自愈。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温肾补虚。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此乃肥胖治本之法。湿化脾健。脾健则湿无聚之理。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

    黄连阿胶汤

    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首先是,心肾两虚。

    2.阴虚而生内热。

    我在临床上凡见脉细,有阴虚内热之症,我必用黄连阿胶汤。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经方之四

    四逆散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是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我曾原方未加减的前题下,治愈过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脉沉细,恶寒怕冷。和一例腹痛病人脉沉弦,腹痛,喜温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以上古今应用,也就是我对四逆散的总结。但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气机不顺(肝脾不和)为重点。临床应用之,无有不应手取效的。

    经方之五-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 ,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

    答曰

    肺气不宣则咳。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脾气滞则运化无力。肝则主疏泄。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脏与腑为表里。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有口苦,目眩,咽干。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具体病例,网上许多可找。我在此就不一一例出。

    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附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老师,在我刚行医时教了一个查脉看病的绝招。

    他说,凡是查脉后你无法定病的话,用八个字通行天下。

    那就是对患者说,你的病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上法也有变种,多在接诊许多中老年病人时,他们会说,以前某某老中医说我是寒湿热重。是啊,而今眼目下,那个不是寒重或热重或湿重之躯呀。

    经方之六---白通汤

    何谓白通汤?

    附子启下焦之阳上呈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葱白辛滑通利,以宣能上下,以解阴阳格拒,因葱白能通阳气故为白通汤。

    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

    也就是说,凡阴盛阳虚之腹泻者,都可考虑使用白通汤。

    在临床上多用于久泻,或素体阳虚之体。

    此方对许多西药治疗无效的久泻,有显著效果。

    经方之七-半夏泻心汤

    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二黄(黄连。黄苓)人参,干姜,灸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二黄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参草枣补益脾胃,共达到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临床上多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上。

    1.虚。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

    2.实。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

    3.寒。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

    4。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凡见以上四点即可大胆使用半夏泻心汤。

    用药加减情况。

    1.先辨寒热,伤寒论上以规定了剂量,在具体应用时,不必拘泥,加临床病例的寒热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是热多寒少,则苓连用量宜大,而姜夏参草用量要适当减少,反之,则后者加量,前者减量。

    2.关于幽门螺旋菌。如果不是热过重,则不要因螺杆菌而加重苓连用量。因为过用苦寒可能损伤脾胃之气,不唯于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苦寒之物的抑菌作用效显著,在确有此菌的前题下,适当加重苓连,或另外加入公英,银翘,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必要。但皮时在适当加重姜夏的等用量,温而制之。

    3.关于痞。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是双相调节作 用。不足者,增强之,张力过高,它又可缓和之。如腹胀较重者,可适量加一点辛香行气,醒脾胃气的药物,如丁香,木香,厚朴,砂仁。

    4.关于甘草,大枣的作用。

    甘草,大枣,般认为甘味入脾胃,能补虚和胃。有雍滞之弊,似于心下痞不宜,所以用量偏小,这是错误的。草枣在半夏泻心汤中除了能发挥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另一方面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诸药”即调和药剂,减弱药汤的苦味,使胃能受药,使患者能受药。故草枣用量不可太小。

    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消化系疾病日久,寒热错杂者十之八九,虽药味简单,但效宏。不可小视。

    经方之八--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当代伤寒名医说过一句话,你能应用此方,那你也是半个伤寒通了。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搞懂此方,就要先搞懂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乌梅丸 。

    此方历史争论最多。各方面总结如下。

    从方药组成看,本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症,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此方多归属为厥阴病类方中,临床应用以条文 所述症状运用本方,广泛应用于胃肠道 ,感冒 ,肝炎,冠 心病,内分泌,妇科病,慢性肾病,前列腺炎等等。

    应用指征

    1.本方属于治疗柴胡体质的寒热错杂剂,这时的”热”是指肝胆郁热,“寒”是指脾脏的虚寒。所以临床即可见口苦,口干,口中粘腻或口臭等热象,又可见肠鸣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胀等太阴脾虚的寒象。便溏,见于大便次数增多,食冷物时更甚。便秘需与阳明病的便秘相区别,虽大便多日末解,但腹中无所苦,舌苔末见黄厚或燥 干之象,腹胀需与用厚朴的半夏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相区别,虽胀却觉饥而不影响进食,胀而有失气,腹胀并不因失气而明显缓解。

    2.腹诊,腹软,心下部有振水音,脐旁或脐下或脐上有悸动。

    3.与半夏泻心汤同属于寒热错杂剂,半夏泻心汤以呕,痞为主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中一般没有呕证。

    4.方中有瓜蒌牡蛎散。其方证的界定是“渴不差者” 所以有的患 者渴感明显,饮不解渴,甚则喜冷饮,渴饮无度。临床上有时易与石膏证相混淆,鉴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热气。

    5.有人与乌梅丸比较,皆是厥阴剂。寒热错杂使用。

    6.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解半表半里之寒。此方为小柴胡汤加栝蒌汤的变剂 。

    摘自伤寒论坛上一例子

    这些病可否综合施治?

    本人母亲,女,53岁,有高血压病史。上月查出肝血管瘤,其中一个有12X6公分,还有一个疑似小肝癌,后确认为厚壁血管瘤;输尿管隐性结石;轻度肾积水;右肩疼痛手臂不便活动。

    看西医跑了多个科室,分别建议如下:

    肝血管瘤可手术也可不手术,后未作手术;

    隐性结石,无法用超声波碎石,建议再观察一段时间;

    肾积水是轻度的,开排石冲剂一包。

    右肩疑似肩周炎,只嘱多运动锻炼,未作治疗

    于是,带着一身的病,又回家了。现患者右肋下疼痛,心情不畅,口干。

    另外,五月份时,头痛高烧卧床不起,中西医都以感冒视之,但吃药均不太见效。反复三次,一个月后才渐渐好转。当时有中医说她湿气重。七月,就查出这一身的病了,不知二者是否有关联。

    其实,我相信中医,觉得若以中医观点视之,上述病症皆有共同病因,若以中医手段治疗,可标本兼治,还免去手术之苦。只惜不是医道中人,自己不敢乱开方。特向各位方家求

    一位会员回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后患者用后,自我感覍各方面都 有好转。具体到论坛上见祥情。

    经方之九--栀子豉汤

    栀子豉 汤的应用体会是。

    枝子豉 汤由栀子,淡豆豉二味药组成。

    病因为感受外邪,或情志所伤或饮食劳倦三个方面

    病机是 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病位是胸膈,其次是肺心。主要见症是。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滑,弦,浮。

    参考指标是,心中懊恼或胸中痞闷,心中结痛,腹满,呕吐。

    治疗原则是,清热除烦。

    具体运用。多辅以健脾开胃,疏肝理气之品。

    主要针对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失常。

    2.循环系。心肌炎,心包炎。

    3.呼吸系。肺炎。

    4.消化系。食道 炎。慢性胃炎。

    5.泌尿系。慢性肾炎,膀胱炎。

    6.妇科疾病。功血。

    总而言之是热扰胸膈,心中懊恼则必用栀子豉汤。

    图片

    经方之十--桂枝汤。

    通阳要剂--桂枝汤。

    我对桂枝汤的个人整理总结

    桂枝汤其功有六。

    1.解肌治太阳中风症。此方不是发汗剂,而是调营卫解肌。发汗与解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此点大家都知道不详说了。《伤寒论》上有明示,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病愈。这就是桂枝汤用于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所在。以是我早年用此方解表无效之原因。

    2.温中补虚。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学习制度下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家”不可用之,三是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特别是后二禁,说明桂枝汤有温中补虚之功。由桂枝汤衍生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用于治虚劳诸疾,即是温中补虚之明证。

    3.和脾胃。

    在妊娠恶阻上,《伤寒论》上有“妇人得平脉,阴脉 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有此证。”此句重点说出无寒热,名妊娠 。也就是说无表证用于治恶阻,其意是调脾胃意。

    4.滋补气血。

    桂枝与芍药等量用之,一为气分药,一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如《伤寒论》中“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临床上用于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5.调理阴阳。

    调和营卫,大而言之,即是调理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诸芤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牡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有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6.调血治血。

    桂枝汤加入血分药即为调血治血。如《伤寒论》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此方即是桂枝汤加味而成。《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中温经汤主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漏证。以是桂枝汤加血分药而成。

    总而言之。桂枝汤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如能加减变化,可治内外妇儿各科疾患。所涉极广,但有规律所循。一是桂芍的比例,二是除用于表症外,凡治里症,终不离温,补之情。

    桂枝汤是读经典之要剂,在仲景书中。此方加减有二十六首之多。占五分之一的方量。此方的份量即可想而之。

    经方之十一 -----桂枝加葛根汤。

    颈部第一方此乃桂枝加葛根汤也。

    凡见项背强几几者首先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这是我老师说的一名临床用方经验之言。

    《伤寒论》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此乃太阳阳明合病之方,今可用于多种疾患 。

    1。局部病变。项背不适或有拘急或强或痛或落枕或斜颈或颈椎部X线示有病变。

    2,相连病变。头昏 ,高血压或低血压,睑废,面肌蠕动。手臂麻木等。

    3. 全身病变。痢疾,荨麻疹。痉病。等桂枝加葛根汤症者。都可使用。

    应用指征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与经文一样。

    经方之十一 -----桂枝加葛根汤。

    颈部第一方此乃桂枝加葛根汤也。

    凡见项背强几几者首先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这是我老师说的一名临床用方经验之言。

    《伤寒论》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此乃太阳阳明合病之方,今可用于多种疾患 。

    1。局部病变。项背不适或有拘急或强或痛或落枕或斜颈或颈椎部X线示有病变。

    2,相连病变。头昏 ,高血压或低血压,睑废,面肌蠕动。手臂麻木等。

    3. 全身病变。痢疾,荨麻疹。痉病。等桂枝加葛根汤症者。都可使用。

    应用指征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与经文一样。

    经方之十三,十四。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原文

    1.太阳病,下之后,脉 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此二方的作用均是振奋胸阳,用于治疗胸痹。临床上以胸满,胸闷,胸痛等。

    若是由胸阳不振,阴寒内盛诸证均可选 用

    桂枝汤中芍药酸寒阴柔,有碍胸满,是去之,则变阴阳调和之剂为辛温扶阳之剂,若兼见脉微恶寒者,为阳气损伤较重,于上方中再加附子,以温阳气。

    附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6 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每当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气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

    桂枝10 克,生姜10 克,大枣12枚,炙甘草6 克。

    服药2 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 克,再服3 剂后,证状消除。

    经方之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主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者,末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应用二点。

    1.体虚与产后发热。抓住 “太阳病,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

    抓住体虚,发热,不可大汗,为辩证要点,临床上用于体虚久热,产后发热,效果明显,此时用药关键在于桂枝麻黄与芍药的用量。以芍药制止麻桂发汗过度,以达到滋阴发汗之功。

    2.用于皮肤搔痒病其中以荨麻疹为重点.抓住“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为要点。

    本方可作为各种急慢性荨麻疹的基础方大量用于临床.嘱风寒者,原方用上即可,风热者,加知膏,蝉衣。血热玄参,地芍与紫草。

    气血两虚者,芪归。

    也可用于其它顽固性搔痒病,抓住 营卫不和,皮肤干燥为要点。

    经方之十六--白虎加人参汤

    经文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此方与白虎汤相比加人参一味,

    白虎汤主治四大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此方则是与上有一点不同“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无力”

    2.此方与桂枝汤比。

    桂枝汤主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不渴。

    白虎加参汤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为渴。辨证以渴与不渴为要点。

    临床上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而渴之外,也用于阳明病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无力。

    也可以用于口腔溃疡。

    经方之十七--葛根汤

    葛根汤

    其功有三。

    1.解表 2.颈椎病.3 提神剂.

    1.解表.葛根汤由桂枝加葛根加麻黄组成.凡见风寒外束,经输不利即可使用.辨证要点有二点,一是外感风寒,苔薄白,咽喉不红为辨症点.二是,形体肥胖,大便不实的患者.临床只要守住这二点.葛根汤即能运用自如.

    2.颈椎病,葛根汤的主症,项背强几几.提出应用指征,部位在项背.(颈部) 凡见颈部的落枕,颈椎骨质增生,等.只要见项背强几几即可使用.只要使用过此方治疗颈椎病的人,可能其乐无穷.

    3.提神剂.本方葛根有扩张脑血管作用,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凡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哈欠连天,精神不振,面部似有浮肿者必用.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91054593874655693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各种病症的针灸穴位[赞][赞]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奇穴却是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内容,毕竟黄帝论医的时代尚未见银针及长长的,即使扁鹊也未用上,所以在扁鹊见蔡桓公时,
    讲到在腠理汤熨就可以了,在肌肤针石也是可以的,在肠胃得火齐的,扎的太深扁鹊也可能不会,因为伤肌就伤脾伤肝,伤骨与膜就伤肾,所以用药才地道,点刺穴位石片瓦砾利器即可,后代的长短针很难说是远古针灸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内经讲的是治未病,只讲究治疗未染的经络,而非一个洞,一个穴位疏泄补偿那么筒单,由于认识上的错误,让内经成为可有可无的经书,这是世人的不幸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5. 手颤病:灸关元300壮手颤抖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痛风针灸哪里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成书没有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真假,好象不太对路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备用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文章出处写上。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27 07: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秘籍。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